中方這一波又穩了!安世中國已正式向歐洲客戶發出通知

宣布恢復芯片供應,不過此次供貨重啟附帶三項關鍵調整:一是需與安世中國重新簽署專屬供應協議;二是所有交易將統一採用人民幣結算;三是因國內市場訂單需求激增,需優先保障國內供應,對歐出貨量及交貨週期將做出動態調整。

這一消息對於深陷“芯片荒”的歐洲製造業來說,無疑是迎來了轉機。數據顯示,歐盟1/3的成熟芯片依賴中國進口,而安世中國在車規級MOSFET領域佔據全球19%的市場份額。其此前的斷供曾導致大眾、奔馳等車企生產線停擺,德國汽車行業一度面臨300萬個關聯崗位的風險。

首先,重新簽署專屬供應協議,意味著合作關係將在新的框架下進行規範和約束。這能讓安世中國與歐洲客戶之間的合​​作更加穩固,也為雙方在後續的交易中提供了更明確的依據和保障。同時,這也是安世中國在經歷一系列事件後,對合作關係進行重新梳理和確認的重要舉措,顯示出其對自身業務的嚴謹態度和對未來合作的審慎考量。

其次,交易統一採用人民幣結算,這一調整意義重大。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下,美元結算體系頻繁被用作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採用人民幣結算,一方面可以有效規避美國可能實施的資金凍結等金融制裁風險。另一方面,也能降低企業因外幣匯率波動產生的匯兌損失,為企業節省成本。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讓人民幣在半導體貿易中的應用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全球貿易金融領域的話語權。

最後,關於出貨量和交貨週期的動態調整,這是安世中國基於自身產能佈局和市場需求做出的合理決策。目前安世中國70%-80%的產能位於國內,上海臨港12英寸產線月產能已超2萬片,東莞封測基地年產能超500億件。優先保障國內市場,是為了確保國內汽車、電子等下游產業的正常運轉,加強自身在國內市場的地位和話語權。而對於歐洲市場,雖然出貨量較此前縮減約30%,但也足以緩解車企“無芯可用”的窘境。

這場供應鏈重構具有行業風向標意義。在2025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突破6900億美元的背景下,安世中國的舉措既體現了中國芯片產業的產能優勢,也推動了貿易結算體系的多元化。對於歐洲製造業而言,接受新的供貨規則成為必然選擇,而這或許將為中歐半導體貿易開闢更具韌性的合作路徑。這一系列調整也再次證明,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穩健的姿態應對各種挑戰和變化。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