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三峽工程迎來完成整體竣工驗收五周年。這五年,也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重要時期。
五年來,三峽工程通過科學調度和精益運行,讓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充分發揮,交出“十四五”硬核答卷。
▲三峽工程全景 290億立方米:築起防洪屏障
“十四五”以來,三峽工程在長江上游水庫群的配合下,科學開展攔洪削峰錯峰調度,累計攔洪總量突破290億立方米,極大地減輕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壓力,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發揮着核心骨幹作用。
▲應對長江2024年第2號洪水,三峽工程開啟九孔泄洪
2021年長江上游發生秋汛,多場4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中小洪水接踵而至,最大洪峰流量達55000立方米每秒,三峽水庫精準“削峰”,攔蓄大量洪水,有效減輕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
2024年汛期,長江流域發生3次編號洪水,1號、2號洪水期間,三峽水庫累計攔洪126.8億立方米,最高攔洪水位166.55米,有效降低長江中下游水位,為團洲垸堤防決口應急搶險救援創造有利條件,避免了城陵磯附近地區蓄滯洪區和洲灘民垸的分洪運用。4230億千瓦時:激活綠色引擎
作為我國“西電東送”“南北互供”的骨幹電源和重要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十四五”以來,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超423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標準煤消耗1.28億噸,減排二氧化碳3.47億噸。
▲三峽左岸電站
以三峽工程為核心、總裝機容量達7169.5萬千瓦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跨越1800多公里,通過“六庫聯調”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持續為“雙碳”目標註入澎湃動能,清潔電能輸送到華中、華東、華南及川滇等地區,成為保障能源安全的“壓艙石”。
7億噸:守護航運動脈
作為長江航運的關鍵節點,三峽樞紐的航運效益不斷攀升,持續助力長江黃金水道發揮“黃金效益”。
▲繁忙的三峽船閘
“十四五”以來,三峽船閘過閘貨運總量超過7億噸,年度貨運量連續3年突破1.5億噸,最高峰2023年達1.68億噸。三峽升船機則充分發揮快速過壩通道作用,累計通過旅客超過170萬人次,通過貨物超過1500萬噸。
三峽船閘和升船機聯合運行,大幅提升了通航效率,不僅保障了西南地區民生物資運輸,更以“交通+旅遊”模式帶動沿線相關服務業,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824億立方米:調控“水資源銀行”
通過科學調控水庫出庫流量,三峽水庫在枯水期為長江中下游提供了關鍵的水資源支撐,“十四五”以來,累計補水總量達824億立方米,有效保障了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需求。
▲航拍三峽水庫2025年175米蓄水
2022年,長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夏秋連旱,三峽水庫積極響應,開展2次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全力確保中下游供水和生態安全。
同年9月,受長江全流域乾旱疊加颱風“梅花”影響,上海長江口出現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咸潮入侵,青草沙水庫水位最低下降至1.1米,為工程投運以來運行最低水位,威脅到上海的城市供水安全。三峽水庫緊急採取壓咸潮調度,累計向下游壓咸補水超過50億立方米,為保障流域中下游至河口區域人民生活生產用水安全創造了條件。
今年4-6月,根據長江中下游灌溉補水需求,三峽水庫先後開展3次專項保灌溉補水調度,有效改善了沿江主要灌溉泵站取水條件,保障湖南、湖北地區農田灌溉用水需求,為夏糧豐收奠定堅實基礎。1270萬尾+899種:奏響“生命之歌”
“十四五”以來,三峽集團持續保護長江流域珍稀動植物,累計放流中華鱘等珍稀特有魚類1270萬尾,引種保存特有珍稀資源植物899種,並推進繁育技術研究,讓更多“水中精靈”“植物瑰寶”回歸自然。
▲2025年4月12日在湖北宜昌舉行的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現場
生態調度助力水生態修復,讓長江更煥發生機。多年監測數據顯示,以“四大家魚”為代表的產漂流性卵魚類的自然繁殖對生態調度有明顯響應,結合實施長江“十年禁漁”,生態調度期間“四大家魚”魚卵徑流量呈數量級增長。2021年起,宜都江段“四大家魚”產卵規模增加至80億粒以上,至2025年達到310億粒;沙市產漂流性魚類總產卵規模約696億粒,其中“四大家魚”總產卵規模418億粒,兩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荊江河段“四大家魚”自然繁殖規模恢復至20世紀80年代水平。
此外,三峽集團還獲批建設了三峽庫區珍稀資源植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2021年10月,三峽庫區特有珍稀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豐都車前種子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2024年3月,部分太空育種在湖北秭歸完成首次大規模野外回歸。1150萬名遊客:激發愛國熱情
如今,三峽工程與三峽工程展覽館、三峽工程博物館、罈子嶺、185平台、截流紀念園、世界著名大壩微縮景觀園等構建起“一核多點”的教育矩陣,從昔日的工程現場變身為熱門的“文化會客廳”。
▲三峽工程博物館好奇水電中心開展科普志願活動
“十四五”以來,超1150萬名遊客前來三峽大壩旅遊區打卡,2023年、2024年遊客數量連續突破300萬大關。現代工程技術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的巧妙融合,讓遊客在欣賞三峽工程壯麗景觀的同時,深入了解其建設歷程、卓越成就及綜合效益,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這座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讓三峽精神跨越時空,深植於新時代奮鬥者的精神底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生動印記。
九派新聞通訊員 唐東軍 攝影 湯偉 陳臣 毛翔春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