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的一條 TruthSocial 動態,讓全球核安全議題再次陷入熱議。
特朗普在上面明確表示,是自己首個總統任期的推動,才讓美國現在擁有的核子武器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
緊接着,他又提起此前下令重啟核試驗的決定,語氣裡帶着幾分 “不得已”——“鑒於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我非常不願意這樣做,但已別無選擇”。
這不是他第一次就核試驗發表類似觀點,早在此前,他就曾說過已指示美國軍方 “在平等的基礎上” 恢複核武器測試。
理由是 “回應其他國家的試驗計劃”,此次發言不過是再次強調了這一歸因。
外界很快將目光投向俄羅斯,畢竟普丁剛證實 “波塞冬” 核動力超級魚雷測試取得進展。
儘管這款被路透社定義為 “介於魚雷與無人機之間、具備核打擊能力的混合式武器系統” 的裝備,具體技術細節還未完全公開。
面對追問,特朗普只含糊表示 “這與其他國家有關,但未點名任何一方”,還強調 “他們似乎都在進行核試驗”。可事實真的如他所言嗎?
重啟核試驗的爭議緣起
特朗普在其個人社交媒體平台 TruthSocial 上的發言,一度成為國際輿論焦點。
他明確表示,正是在自己首個總統任期的推動下,美國當前擁有的核武器數量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
與此同時,他也提及此前已下令重啟核試驗的決定,坦言 “鑒於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
我非常不願意這樣做,但已別無選擇”,並將這一決定的理由歸結為 “其他國家的試驗計劃”。
來自總部位於華盛頓的軍備控制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目前擁有 5580 枚核彈頭。
而美國擁有的核彈頭數量為 5225 枚,兩國核彈頭總量加起來佔據了全球總數的近 90%。
這一數據直接與特朗普 “美國核武器數量超他國” 的表述形成衝突,也讓外界對其言論的真實性產生更多討論。
畢竟,在核力量對比這一關乎全球戰略平衡的關鍵議題上,數據的準確性與透明度至關重要,如此明顯的差異自然難以被忽視。
特朗普的這番表態並非偶然的即興發言,而是一套經過精心設計的敘事組合拳。
其核心目的並非單純陳述一個可驗證的軍事事實,更多是為了構建 “強人總統” 的政治神話。
通過將美國核武庫的現狀歸功於自己過去的任期,向支持者傳遞 “只有在他的領導下,美國才能重獲無可爭議的軍事優勢”。
這一表態對內可作為鞏固自身支持者群體、展示政策遺產的競選工具,對外則能釋放戰略信號,為後續可能的政策轉向進行輿論鋪墊,本質上是政治敘事優先於客觀事實的典型體現。
重啟計劃的多重阻礙
儘管特朗普釋放了重啟核試驗的信號,但從現實層面來看,這一計劃面臨著諸多難以逾越的阻礙,首當其衝的便是基礎設施與成本問題。
美國上一次進行核武器試驗還是在 1992 年,距今已過去三十餘年,相關的核試驗基礎設施早已嚴重老化。
以可能的試驗選址內華達國家安全區為例,場內不少設備已 “銹跡斑斑”,且因長期未投入使用。
大量熟悉核試驗流程的技術人員流失,即便要推進最簡單的核試驗,也需要先對設施進行全面檢修與升級,同時重新招募並培訓專業技術人員。
據核威脅倡議組織(NTI)專家估算,單次核試驗的成本約為 1.4 億美元,加上前期籌備的各項投入,整體耗資巨大,且需要國會批准專項資金才能推進,短期內很難實現。
安全風險與國內的反對聲音,進一步加劇了重啟計劃的推行難度。
即便採用相對安全的地下試驗方式,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放射性沉降事物泄漏的先例,對周邊生態環境與居民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更值得關注的是,內華達國家安全區周邊區域人口密度並不低,試驗引發的震動甚至可能影響到遠至拉斯維加斯的建築物。
而這些建築物在設計之初並未針對核試驗引發的高強度地震活動進行特殊加固,其中還包括特朗普旗下的酒店。
這種安全隱患引發了當地民眾與政界人士的強烈反對,內華達州民主黨眾議員迪娜・蒂圖斯已明確表態。
將提出相關立法阻止核試驗重啟,該州議會此前也曾於今年 5 月通過決議,呼籲聯邦政府維持核試驗禁令。
除了現實層面的阻礙,從戰略邏輯角度看,重啟核試驗的決定也存在致命矛盾。
冷戰結束後,全球核試驗進入暫停階段,美國憑藉此前千餘次核試驗積累的經驗,建立起複雜的建模代碼與超級計算機模擬測試體系。
這一技術優勢成為其核力量發展的重要壁壘,形成了獨特的優勢 “鎖定” 效應。
然而,若美國重啟核試驗,將直接打破這一平衡,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反而可藉助重啟試驗獲得比美國更顯著的技術提升。
畢竟這些國家在核試驗經驗積累上與美國存在差距,通過實際試驗彌補技術短板的需求更為迫切。
如此一來,特朗普宣稱的 “為與其他核大國保持對等” 而重啟試驗,反而可能葬送美國已有的非對稱優勢,陷入 “為了對等而自毀優勢” 的悖論之中。
對全球核體系的衝擊
全球核軍控體系本就因新型武器的出現而岌岌可危,美國若重啟核試驗,無疑會成為壓垮這一體系的關鍵稻草。
以俄羅斯 “波塞冬” 核動力超級魚雷為例,路透社將其定義為 “介於魚雷與無人機之間、具備核打擊能力的混合式武器系統”。
其最大威脅並非僅在於能引發放射性巨大海浪,更在於其分類的模糊性,它既難以被歸為傳統核彈頭,也無法簡單界定為常規戰略投送平台。
這種 “技術突襲” 打破了大國間長期形成的 “數量透明” 核競賽模式,讓核力量對比陷入不可預測的漩渦。
而美國重啟核試驗的舉動,會進一步鼓勵其他國家研發類似 “擦邊球” 武器,徹底動搖以美俄雙邊核查與數量控制為基礎的全球戰略穩定基石。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作為全球核不擴散體系的核心支柱,如今已處在崩塌邊緣。
該條約雖獲 187 個國家簽署,但美國始終未完成國內批准程序,俄羅斯更是已正式撤銷批准,目前僅靠政治共識勉強維持。
美國一旦重啟核試驗,將直接擊穿這一脆弱的共識防線,讓條約徹底淪為一紙空文。
更嚴重的是,這一行為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權威性也受到衝擊。
當核大國率先突破規則,一些原本遵守條約的國家可能會認為 “核能力是自保唯一途徑”,進而尋求發展核武器,使全球核不擴散機制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冷戰結束後形成的 “零當量” 核試驗國際規範,是三十餘年來防止核競賽升級的重要防火牆。
美國若打破這一規範,相當於向全球釋放 “核試驗合法化” 的危險信號。
防擴散領域專家早已警告,此舉可能成為其他核大國啟動大規模核試驗的 “發令槍。
俄羅斯、中國等國為維護戰略平衡,或將被迫跟進,最終讓世界重回那個以核爆炸驗證武器、靠武力威懾維持秩序的黑暗時代,全球核安全格局將面臨毀滅性衝擊。
國際社會的回應與擔憂
面對特朗普重啟核試驗的言論,俄羅斯的回應直接且強硬。
俄羅斯常駐維也納國際組織代表烏里揚諾夫明確提出質疑,要求美方澄清重啟試驗的真實意圖。
並強調俄羅斯近期測試的 “波塞冬”“海燕” 等裝備,均屬於運載工具範疇。
並非《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的核爆炸裝置,美方所謂 “回應他國試驗計劃” 的理由根本不成立。
這一表態既反駁了美國的 “對等” 說辭,也暗示俄羅斯不會坐視美國打破核平衡,若美國採取實際行動,俄羅斯或將採取相應反制措施,進一步加劇大國間的戰略對抗。
中國則從維護全球核安全的角度出發,表達了對局勢的擔憂。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希望美方切實遵守《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義務,履行暫停核試驗的承諾。
以實際行動維護國際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體系,保障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立場既體現了對國際規則的尊重,也反映了全球多數國家的共同訴求,核安全關乎全人類命運,任何國家都不應為一己之私打破現有平衡。
國際輿論與專家群體的質疑聲同樣不容忽視。“目前尚不清楚美國若重啟核試驗,其具體目標是什麼”?是為驗證新型核彈頭可靠性,還是為研發全新原理核武器?
防擴散專家進一步指出,即便美國重啟試驗有科學層面的目標,也會被 “政治挑釁” 的解讀所掩蓋,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遠超預期,最終讓全球陷入核安全危機的惡性循環。
結語
特朗普 “美國核武最多” 的言論與數據相悖,重啟核試驗的揚言更是牽動全球神經。
從現實阻礙來看,美國面臨基礎設施老化、成本高昂、國內反對等多重難題;從全球影響而言,此舉將衝擊核軍控體系、打破國際規範,引發連鎖危機。
國際社會的質疑與反對,恰恰說明核安全需各國共同守護。
在核威脅陰影下,任何突破規則的舉動都可能引發災難,唯有堅守多邊主義、維護國際共識,才能為人類築牢核安全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