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於網絡
中美兩國領導人日前舉行會晤,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兩國在貿易戰方面“休戰”一年。中美“握手言和”,讓歐盟產生深深的失落感。
畢竟,他們當前在貿易領域上仍遭受美國關稅大棒的折磨,憑什麼像中國這樣的“重要戰略競爭對手”,可以享受美國的“休戰”待遇,而歐盟作為美國的盟友,這種待遇他們為何享受不到呢。而心理的不平衡,讓歐洲的決策者產生了某種極端心理,結果就是:歐盟27國捅了馬蜂窩,這是怎麼回事呢?
![]()
事情的引爆點其實挺簡單,說白了,有點傻乎乎的。
2025年11月,歐洲議會大樓發生了一件讓中歐關係急劇升溫的事件——台灣地區“台獨”人物蕭美琴應邀出席了由反華組織“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主辦的年會,並在大會上發表了充滿挑釁的言論。
![]()
對此,中方立即做出回應,指責歐洲議會允許“台獨”分裂勢力在其大樓內活動,並向歐方提出了嚴正交涉。隨即,中國駐歐盟使團公開發出通牒,要求歐盟在三大原則上採取切實行動,否則將自負後果。
這個反華組織舉辦這個會議跟中國其實沒啥關係,但他們不應該允許蕭美琴這些“台獨”頭目進去歐洲議會,還搞“台獨”分裂活動。說“27國捅了馬蜂窩”,是因為歐洲議會裡有來自27個歐盟成員國的代表。
![]()
如果大部分代表都反對,蕭美琴他們還能踏進歐洲議會半步嗎?而且,歐洲議會這次的行為,雖然不能代表歐盟整體的立場,但至少表明,歐洲很多人其實也支持這次的錯誤決定。
就在蕭美琴離開歐洲、享受著機場鮮花與握手的送別儀式時,歐洲的決策者們或許更該看看自己案頭的經濟報表。
![]()
這齣戲,多少有點演給大西洋對岸看的味道。不久前,中美領導人剛剛在貿易戰上達成為期一年的“休戰”協議,這讓身為盟友卻仍受美國關稅政策壓力的歐洲,心裡很不是滋味。一種被冷落的失落感,促使一些政客想通過在台灣問題上做文章,來博取美國的好感。
德國央行行長納格爾就跳出來放話,聲稱如果與中國的貿易緊張昇級,歐洲應考慮“報復措施”。話音剛落,他就趕緊補充一句,“對話是最佳方式”。這種反复橫跳,完美暴露了他們的底氣不足。
![]()
因為現實冰冷刺骨。德國工業生產所需的稀土,95%依賴中國進口。這玩意兒是汽車、機械等支柱產業的命脈。整個歐盟,向中國提交了近兩千份稀土採購申請,結果呢?只有一半左右獲得批准。
口號喊得再響,也無法驅動機器。當政客們在議會里高談闊論時,一些德國車企已經悄悄行動起來,為了保證生產線不停擺,他們主動配合中方的合規審查,只為拿到一張寶貴的出口許可。一邊是虛張聲勢的政治表演,另一邊是真金白銀的經濟依賴,這反差實在太過強烈。
![]()
這次讓蕭美琴進入議會,表面上看是“27國”的集體意志,似乎歐洲團結一心。但撥開這層薄霧,你會發現,所謂的“統一立場”背後,是巨大的利益分歧和離心力。
我們不妨把鏡頭聚焦在歐盟的“火車頭”德國身上。其內部的矛盾心態簡直就是整個歐洲的縮影。前基民盟領導人默茨,對華態度就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從曾經的反對轉為支持對中國鋼材加徵關稅。這種搖擺,源於一種深刻的“戰略焦慮”——面對中國製造業的強勢崛起,德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
正是這種焦慮,驅使德國重新評估對華貿易政策,開始傾向於限制中資、搞所謂的供應鏈“去風險”。但別忘了,中德之間每年的貿易額超過1600億歐元,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這份巨大的利益蛋糕,誰敢輕易放棄?
再放眼整個歐洲,成員國之間更是各懷心思。立陶宛的教訓就擺在眼前,因為它在涉台問題上頭腦發熱,導致與中國的經貿和外交關係幾乎陷入停滯,代價慘重。
![]()
而隔壁的愛沙尼亞,就學聰明了。在猶豫了整整兩年後,它最終還是拒絕了台灣設立所謂“台灣辦事處”的請求。這充分說明,歐盟內部根本沒有一條統一的對華路線圖,有的只是衝動後的教訓和現實面前的謹慎。所謂的集體行動,更多是議會層面的一種情緒宣洩,遠未成為各國政府的戰略共識。
與歐洲在多重壓力下的被動和搖擺相比,中國的回應顯得主動、清晰且堅定。中國駐歐盟使團第一時間發聲,亮明了底線。
![]()
中方的定性異常嚴厲,直指歐洲議會的行為嚴重損害中國核心利益、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衝擊中歐互信基礎。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是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干涉,這條紅線不容觸碰。
緊接著,中方直接向歐盟發出了附帶條件的警告,內容堪稱“通牒”。具體三項要求清晰明了:第一,必須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第二,必須停止支持“台獨”勢力。第三,必須停止發送錯誤信號並公開反對“台一中獨”。
警告的結尾擲地有聲——若不滿足條件,歐盟需“自擔後果”。這種明確的框架,將博弈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策略並非一味的強硬。在嚴厲的警告中,也留下了一句“採取切實舉措消除不利影響”,這被解讀為保留了外交協商的空間,是典型的“胡蘿蔔加大棒”。它表明,中方並非要將關係一棍子打死,而是劃下底線後,看對方如何選擇。
反觀歐洲,其在台灣問題上的操作,更像是一種應對中美關係變化的被動反應,缺乏長遠考量。政客們的激進行為看似主動出擊,實則讓自己陷入了更被動的局面,現在他們不得不在中國設定的框架內,去尋找那個消除“不利影響”的台階。
![]()
蕭美琴的這次竄訪,與其說是中歐關係的轉折點,不如說是一次集中爆發的病症。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歐盟對華政策中那根深蒂固的“戰略精神分裂”——一種無法調和理想主義政治表達與現實主義經濟需求的內在矛盾。
如果歐盟無法在內部就自身核心利益達成艱難而必要的共識,超越這種情緒化的政治表演,那麼它手中那個指示方向的“雙面羅盤”就只會繼續混亂地搖擺。這種搖擺,不僅會持續損害來之不易的中歐關係,最終也無益於歐洲自身的長远战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