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網通大廠反其道去這國 「北越量體無法支撐整個中國供應鏈轉移」

分享本文


中磊董事長王煒(右)、總經理林斌(左)。圖/中磊提供

在中磊成立的前20多年,一直都是與歐美設備品牌大廠合作。

不過,隨著市場快速變遷,包括摩托羅拉(Motorola)、諾基亞西門子(Nokia Siemens)、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 Lucent)、思科(Cisco)、愛立信(Ericsson)等一線歐美設備大廠,都面臨兩個困境:在美國市場以外,被華為在4G、5G、光通訊的凌厲攻勢打到節節敗退;在美國市場,則經歷不斷併購整合,財務因槓桿過大而出現問題。

多數歐美設備大廠都對經濟規模有個迷思,因此想找鴻海這樣的大代工廠合作,但網通設備跟手機、PC的規模相差很大,手機每年有10億隻等級的銷量,但每類網通設備只有2,000萬∼ 3,000萬台,相當於只有2∼ 3%。

本文出自《企業創生(2)台灣闢新局》

此外,手機跟PC都是單一外型規格,製造的價值更甚設計,如果用這樣的經濟規模思維套在網通設備上,其實效果相當有限。

中磊早先主要代工客戶有7∼ 8家,後來併購到僅剩下兩家,王煒坦言,這些客戶經濟規模放大後卻無法確保價值,顯然併購是失敗的,但它們仍要求更大的經濟規模,導致中磊一直被邊緣化,「轉型是被迫的,也勢在必行!」

代工價值被壓縮,決定跳過中間商

過去歐美設備廠商的模式,都是跟晶片業者綁定,然後找台灣廠商設計與生產,「隨著設計與軟體趨於標準化,廠商的毛利率僅剩下15%,價值被壓縮得很厲害!」王煒感嘆地說。

後來營運商發現,核心技術都是台灣廠商在做,因此也想要跳過中間商,給了台灣廠商直供給營運商的契機。

因應美中貿易戰,中磊迅速調整戰略2018年夏天,是中磊的重要拐點,王煒正式跟歐美與中國代工客戶攤牌,要直接服務電信營運商,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美中貿易戰。

當時,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網通設備首當其衝,美國首先對中興、華為下禁令,接著又針對中國供應鏈祭出關稅制裁,業界人心惶惶,不知道這波貿易戰會延燒到什麼時候、擴及到哪些範圍、衝擊程度有多大。

王煒嗅到詭譎的氣氛,「這是難得一見的危機,也是千載難逢的契機」,決定搶先啟動規劃多年的直供模式,飛去美國逐一與營運商溝通。美國出重手打擊紅色供應鏈,王煒認為事不宜遲,必須儘速啟動中國以外的生產布局。

當時絕大多數台廠都選擇前往越南設廠,他幾經評估,認為北越的量體無法支撐整個中國供應鏈的轉移,紅河谷地有4,000多萬人口,但包括三星電子、筆記型電腦(NB)供應鏈都大舉前往設廠,很快就會重演長三角勞工短缺的問題,因此他斷然決定前往菲律賓設廠。

之所以能快速反應,王煒認為關鍵在於中磊沒有母廠,具有自主營運的能力,包括設計、製造都在自己手上,可以掌握決策的時效性,即刻進行整廠遷移。相較而言,其他多數中大型網通設備廠商都要等富爸爸、富哥哥決定,無法快速決策。

王煒坦言,在平穩時代,中磊沒有母廠資源,必須自主營運,費用多出約2%,是一種劣勢,競爭對手靠集團享受經濟規模、資源共享的綜效。

但在非常時期,中磊可以自行快速決策,其他隸屬於集團的公司,通常需要跟著母廠走,不具備整廠迅速佈建的靈活彈性,就得付出決策延遲的代價。

(本文出自《》作者:黃日燦)


標題:美中貿易戰網通大廠反其道去這國 「北越量體無法支撐整個中國供應鏈轉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