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朴樹家世引熱議:原來爸媽這麼牛,卻無形中造就了他的抑鬱症


一、

1973年,朴樹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裡,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父母就給他安排好了人生規劃,而他卻在努力的走自己的路。

朴樹的父親有多厲害,估計大家最近都有所耳聞。

所謂虎父無犬子。

父親對朴樹和哥哥都是寄予厚望的,望子成龍更是高知父母們骨子裡的某種“慾望”。

在父母的眼裡,朴樹的人生應該是這樣的:從北大附小開始,然後北大附中,最後北大結束。

這是父母給朴樹安排的成長計劃。

可憐天下父母心,至少每個人都會有一種嚴重的遺憾,35歲過後,開始理解,當年父母那麼操心自己是為了什麼。

年少時的朴樹也一樣,把父母的安排當作“一切都是為你好”的“謊言”,父母壓得越緊,朴樹就像一根彈簧,反彈得越是厲害。

在北大老師們的家屬院裡,個個孩子的志向都是當科學家,個個都是志存高遠,勤勉篤行。

從小朴樹就感覺到,在這個大院裡,來自周圍的某種無形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

進不了北大附中,考不上北大,在圈子裡,就是低人一等,甚至連累父母“無法做人”。

龍生龍,鳳生鳳的傳統觀念就是:我北大教授的兒子,怎麼能考不上北大?

這種無形的壓力,始終縈繞在童年時期的朴樹身上,就像背負一座大山,負重前行。

其實,父母們並不知道,有時候,孩子的“懂事”遠超乎他們的想像。

為了不給父母丟臉,天生聰穎的朴樹還是以0.5分的微弱優勢,沒有考入北大附中。

父親當年為了這0.5分奔走了一個月,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由此可見,中高考,是多麼一個公平公正的選拔。

無緣北大附中,朴樹低落的心情,都寫在了臉上。

有一天,姨媽來家中做客,不經意地問起朴樹的母親劉萍:我怎麼一個月沒見朴樹笑了?

一句無心的話,讓劉萍心裡泛起了嘀咕。

後來,劉萍帶朴樹去做心理健康測試:朴樹患上了青春期憂鬱症。

差3分就是變態。

其中有一道題是:如果你死了,你覺得身邊的人會怎麼樣?

朴樹的答案是:無動於衷。

在朴樹的內心深處,父母似乎只會給他施加學習壓力,卻從來沒問過,他想要什麼?

多少父母,大概都是如此吧。

小小年紀的朴樹,抑鬱的根源是什麼?

朴樹覺得,是沒有考入北大附中;父母則覺得,是他上了初中之後,班長一職被老師給撤了。

老師背後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像徵性的懲罰一下朴樹,讓他“知恥後勇”,不要因為一點小挫折就“自暴自棄”。

只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班長一職被撤了之後,叛逆的朴樹竟然領著八個同學逃課。

從那以後,朴樹開始變得嚴重不合群,話少,失眠。

父母看在眼裡,卻似乎又束手無策,但是又不敢過多地刺激他。

二、

朴樹的哥哥比朴樹大六歲。

朴樹上初中,哥哥已經考入了西安交大。

弟弟心情不佳,哥哥喜愛音樂,於是就買了把吉他送給了朴樹。

沒事的時候,朴樹就背著吉他,“自娛自樂”的享受音樂,消遣孤獨和寂寞。

沉迷玩吉他,不好學習。這事令父母也很頭痛,父親工作比較忙碌,偶然有空的時候,也會“教訓教訓”這個淘氣不聽話的孩子。

有一天,朴樹很認真地告訴父母:音樂比我的生命還重要。

一開始,父母還不以為然,覺得孩子小,隨便說說而已。

直到朴樹把父親送他的遊戲機偷偷賣掉,然後報了個吉他班,父母才意識到:朴樹是玩真的。

這份執著和毅力,也讓哥哥大吃一驚。

作為西安交大學生樂隊隊長,他發現弟弟只練了半年,吉他水平就超過了他。

朴樹的音樂天賦,讓哥哥刮目相看。

到了高中以後,叛逆的朴樹愈發不可收拾。

學習基本靠“混”,整天忙著搞音樂,還組建了一個樂隊,一到晚上,一幫人就去大草坪自由自在的彈唱。

不務正業,沉迷音樂,讓父母很頭疼。

可是,被抑鬱症困擾的朴樹,父母也不好給太多壓力。

為此,朴樹還休學了一年。

高三的時候,朴樹想要買鋼琴,父母以影響學習而拒絕了。

但是,最愛弟弟的哥哥,還是給朴樹買了鋼琴。

1993年,朴樹馬上就要參加高考,父親也是心急如焚。

就朴樹目前這狀態,別說北大,連本科都夠嗆。

不過,朴樹不以為然,從來不覺得考大學有什麼必要。

只不過,作為北大教授的父親無法接受一個連大學都考不上的兒子。

好說歹說,朴樹倒是在最後幾個月發奮圖強,還考上了首都示範大學。

所謂聰明,大概就是,他們只要努力,就能完成一個目標。

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朴樹還在跟父母賭氣:

“我是為你們考的,不去了啊。”

延伸閱讀  一說綠茶,歐陽娜娜絕對配得上,公眾場合叫陳偉霆爸爸?

不難看出,朴樹壓根不理解父母,甚至覺得,父母在用權力逼迫他做了很多他不想做的事情。

三、

大學還是去了。不過,朴樹在大二退學了。

一頭飄逸的長發,20歲的朴樹渾身散發著濃濃的文藝氣息。

軍訓之前,學校書記對他說:“去剪掉,不然不許你參加軍訓”。

朴樹炸了,這麼多年,他最討厭的一種語氣就是:命令。

頭髮是我的,我想理就理,不想理就不理!

沒有人可以居高臨下,要求他做事情。

或許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才勉強讀的大學,也或許是大學的生活枯燥又無味。

退學之後,每晚10點,朴樹就抱著吉他去小運河邊彈吉他唱歌,第二天早上4點才回家,風雨無阻。

用心良苦的父母,還特意讓學校給他保留了一年學籍。最終,朴樹的學歷還是定格在了高中。

整天在家玩音樂,母親也明白,自己不可能一輩子照顧兒子,就旁敲側擊的問他:“要不要出去端盤子?”

已成年的朴樹頓時如夢初醒,是啊,都這麼大了,應該要賺錢了。

有夢想,是好事。

如果光有夢想,遲早也會餓死在虛無縹緲的夢想裡。

如何把興趣轉化成謀生手段,這是擺在朴樹面前最棘手的事情。

音樂,只有當飯吃的時候,才能繼續下去。

四、

1988年,高曉松考入了清華大學。高曉鬆的家庭背景和朴樹很像,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大二的時候,高曉鬆就和同學組建了樂隊,暑假還從北京去海南的一家歌廳做駐唱。

作為文藝青年,高曉松也很瘋狂,大三的時候,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科學家,隨即退了學,去了北影進修電影。

看來,天才都不按套路出牌。

1993年,高曉松和清華的老同學打了個電話,完後就跑進廁所,出來後寫了一首歌曲《睡在我上舖的兄弟》。

1994年,高曉松推出了《校園民謠》合輯,因此正式進入音樂圈。

同時,他還為老朋友老狼寫過兩首歌《同桌的你》和《戀戀風塵》,都是曾經很火的一些單曲。

1996年,高曉松推出了個人首張合輯《青春無悔》。

在音樂圈摸爬滾打的這幾年,高曉松也收穫了不少名氣和人氣。

高曉松考入清華的那一年,他的師哥宋柯剛從清華畢業。

作為理科的學霸,宋柯也不熱衷搞研究,畢業之後經營起了珠寶生意。

大概也是年輕喜歡折騰,1996年,宋柯大概是看中了師弟高曉鬆的才華,大手一揮,就給專輯《青春無悔》投資了二三十萬。

結果,這一筆讓宋柯賺到了50萬。

隨即,還成立了一家公司:麥田音樂。

開始專心做起了音樂人。

五、

1996年,朴樹找到高曉松,想賣幾首口水歌給他,順便看看能不能賺點錢。

高曉松好奇地聽了聽幾首小樣,如獲至寶。

朴樹的風格和自己完全不同,朴樹的歌詞特別詩化,嗓音又特別脆弱。

他的歌就像朗誦詩一樣,脆弱就會特別打動人。

於是,高曉鬆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找到了宋柯,慫恿他一起創建麥田音樂。

這家新成立的音樂公司,就兩個歌手:朴樹和葉蓓。

在高曉鬆的指導之下,朴樹推出了個人首支單曲《火車開往冬天》。

之後便是人見人愛的單曲《白樺林》。

1998年,公司給朴樹配了一個經理人張璐,帶著他到處演出、受訪。

張璐很快就發現一個問題:朴樹不喜歡接受采訪。

他只喜歡唱歌,不喜歡被問來問去,問多了還特別煩躁。

每次唱完《白樺林》,媒體們都要問同樣的問題:《白樺林》的故事,你怎麼想出來的?

重複的回答多了,朴樹也懶得再回答,感覺拉低了自己的智商。

預熱的火候差不多了。

1999年,公司開始著手準備推出朴樹的第一張專輯《我去2000年》。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宋柯找來了音樂製作人張亞東。

當朴樹拿出吉他,彈唱了一首《那些花兒》,張亞東立即表示:什麼活都不接了,就做這個。

當年,多少人大把大把的拿著錢,想要找張亞東擔任製作人,都被他拒絕了,因為他看中了朴樹的潛力。

還常常帶著缺錢的朴樹,去王菲的錄音棚試歌。

和朴樹的相處中,張亞東發現,朴樹的歌是分裂的,曲子很美,但是詞不是陰鬱憂傷,就是憤怒滄桑。

聽過《白樺林》的都很清楚,滿滿的都是一種憂鬱感。

一開始,朴樹是極力反對,把這首民謠味濃厚,帶著俄羅斯風味的《白樺林》放入專輯。

此時的高曉松則是力排眾議,即使不放在磁帶的A面,那也一定要放在B面。

高曉松甚至預言,白樺林這首歌,一定會先火起來。

專輯推出之後,收到了2643封歌迷的來信,最受歡迎的三首歌,就是《白樺林》、《NEW BOY》和《那些花兒》。

延伸閱讀  分享5款純素的餃子餡調法,原滋原味,老少皆宜,鮮嫩營養又多汁

這一年,《我去2000年》賣出去了30萬盤。

1999年,張亞東憑藉該專輯獲得中國流行歌曲榜“最佳製作人”獎,收錄曲《白樺林》獲得Channel [V]華語榜中榜“神州音樂特別推薦獎”優秀歌曲獎。

1998年北約對南聯盟發動科索沃戰爭,5月8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轟炸,3名中國記者遇難。

俄羅斯實行了“有限介入”,派傘兵搶占了科索沃首府機場。

歌曲《白樺林》問世之後,很多歌迷就來信,把這首包含俄羅斯元素、戰爭元素、歷史元素的《白樺林》跟這場戰爭聯繫起來。

更是把這首歌的人氣推向了高潮。

新人朴樹,一炮而紅。

六、

2000年的春晚導演組,很快就找到了麥田音樂,指明想要朴樹獻唱歌曲《白樺林》。

登陸春晚舞台,這是多少音樂人相求都求不來的機遇。

但是,朴樹卻是一個只想搞音樂的純粹音樂人,他拒絕了這一邀請。

他不熱衷名利,更接受不了假唱。

公司上上下下勸說了很久,出名要趁早,趁年輕搶占陣地,也讓春晚有點年輕人的東西。

好說歹說,有點傲氣的朴樹才勉強答應了。

春晚直播的前兩天,央視做了個節目,讓春晚演員對著鏡頭說幾句話,再表演一段才藝。

朴樹被安排和幾位小品演員在一起,當時他就來情緒了:怎麼能和這夥人一起上呢?

第二天彩排,朴樹就氣憤的告訴經理人張璐:這春晚肯定上不了。

然後轉身就走了。

臨陣變卦,“放鴿子”春晚,這顯然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一晚上的徹夜難眠,張璐的情緒也爆發了,抓起電話,一接通就破口大罵:

“你丫牛*得不行了!所有人都在為你的這個事付出,都在為你服務,你丫知道什麼他*的叫尊重嗎?

如果你不上春晚,公司的上上下下就是被你傷害了……把我們所有的從業人員的路都給堵死了! ”

顯然,張璐說的非常在理。

自知理虧的朴樹哭了,妥協了,繼續參加彩排。

大年三十的直播晚會上,父親和母親早早就搬了凳子,坐在電視機前,等待兒子的表演。

然而,他們看到的不是溢於言表喜悅,而是感覺兒子心不在焉、甚至穿的邋裡邋遢,絲毫看不出認真的樣子。

朴樹的桀驁不馴,如果不是那咄咄逼人的才氣,估計誰也不想伺候他。

七、

站在名利的角度來說,朴樹登陸春晚,是宣傳的上的一次巨大成功。

然而,隨之而來的聚光燈,讓他飽受精神壓力。

春晚過後,朴樹的採訪更多了,演出也更多了。

甚至有歌迷會在演出現場門口堵他,尖叫。

這讓朴樹非常的難受。

朴樹的歌迷以學生為主,女性佔比很大。

歌迷很喜歡朴樹的樸素,總是穿著一雙休閒帆布鞋,穿衣很隨性,看上去很平易近人。

歌迷們有瘋狂的,也有自律的,有些會爭著上去要簽名,有些則會在一旁默默地哭。

她們習慣性的稱呼朴樹為“小朴”,或者“樹”。

人群的擁簇,鮮花和掌聲,卻讓朴樹的抑鬱症愈加加重。

他想逃避,他拒絕寫歌,拒絕演出,他更喜歡沉浸在音樂的“世外桃源”裡,不被打擾。

看著操場上,那些輕鬆愜意的女孩子,打著羽毛球,喝著可樂,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樸實就會陷入沉思:這樣的生活真美好。

朴樹的歌沉重而又憂鬱,這是骨子裡散發出來的情感。

只是,很少有歌迷知道,這些歌曲的背後,都是朴樹和抑鬱症鬥爭的結果。

2003年,朴樹30歲了。

隔了4年,才推出第二張專輯《生如夏花》。

歌迷們早已等的不耐煩了。

同名單曲《生如夏花》,榮獲第4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十大華語歌曲獎。

2018年,徐崢更是把這首歌,拿來作為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宣傳主題曲。

我相信,80後大部分都聽過這首歌。

2003年,朴樹被評為“內地最佳男歌手”、“內地最佳唱作人”,他的演出身價,也排進了國內前三。

之後,公司給他安排了52個城市的巡迴演出。

巡迴演出之後,朴樹也隨之“崩潰”了,一段時間內,他認為所有人都是“大**”,包括他自己。

他的抑鬱症,已經讓他無法再專心演出,出專輯。

“不死心”的張亞東每年都來找他一兩次,見面就勸:做一張新專輯吧。

“為什麼要做?”

“有那麼多喜歡你的人,你可以用歌曲跟他們交流,你還可以賺錢啊。”

“為什麼要賺錢?”

張亞東沉默了。

延伸閱讀  大瓜!曝中年男星有私生子,是助理所生,前妻因此而離婚,曾演過大爆劇

張亞東放棄了。

朴樹的第二張專輯之後,就是長達十幾年的沉寂。

不是他不想賺錢,也不是他不熱愛音樂,他“病”了,“病”得不想踏入世俗。

八、

2002年,朴樹和周迅拍過一部電影《那時花開》。

曾經,他也渴望過愛情,和周迅有過短暫的戀愛。

回憶起這段往事,朴樹認為,拍電影是他人生的最大污點。

別的藝人,都謀求多向發展,朴樹卻只會執著於音樂。

直到2017年,朴樹才推出個人的第三張專輯《獵戶星座》。

不過,時過境遷,今非昔比。

再次出山,朴樹感概,人們都已經快要將他忘記。

魯豫調侃道,不是人們忘記了你,而是你不帶我們玩了。簡直一語中的。

哪個歌手,不是出道火了之後,各種拍電影,一年一張專輯,趁著年輕,多賺一點是一點。

哪有誰,像朴樹這般樸素。

偶爾出來打個醬油,居然是因為錢不夠了。

也是,自從第二張專輯之後,朴樹幾乎消失在公眾視野裡。

2016年,朴樹罕見的出現在《跨界歌王》第一季。

主持人問他,為什麼來。

誠實的朴樹很誠實,因為需要錢。

第二季,朴樹又來了,原因還是那兩個字:缺錢。

那段時間,朴樹組建了一個樂隊,可是實在沒錢折騰。

從那之後,朴樹開始頻繁的出現。

哪裡有需要,他就會去哪裡。

有人會覺得,這是沒錢沒底線了嗎?

其實,背後的真相遠超乎大家的想像。

九、

2011年底,朴樹接了一場商演,只是為了賺錢。

演完後,他把錢全部分給樂隊成員。

他說自己無所謂,跟著他的兄弟不能苦。

不幸的是,後來樂隊的一名歌手患了癌症,醫生都明確告知,胰腺癌生存機率極低,但是朴樹依然砸鍋賣鐵,支援兄弟。

兄弟沒有挺過來,朴樹決定幫兄弟照顧母親。

那些年,他和妻子商議,把北京的公寓賣了,去順義區租了一棟別墅,搞音樂。

那些年,朴樹偷偷捐贈過很多希望小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自己過的不盡人意卻還見不得人間疾苦,這似乎是朴樹的“愚鈍”。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拒絕假唱,拒絕炒作,討厭上節目,總共才出過三張專輯。

這樣的歌手,要說有錢真的是見鬼了。

有人說朴樹情商低、不懂賺錢,其實他只是學不會對資本諂媚。

其實也並不完全是。

沉寂這麼多年的朴樹,其實一直在跟自己鬥爭,跟抑鬱症鬥爭。

抑鬱症,讓他遠離世俗的紛擾,讓他能夠安靜下來做音樂。

為了一首曲子,他可以反复聽上2000遍以上,只是為了做到極致。

嚴重的抑鬱症,也導致他無法走向台前,無法融入複雜的人際關係。

他的思想很乾淨,很純粹,以至於無法融入這個到處都是“沙子”的世界。

20年過去了,朴樹已經不是以前的朴樹。

世界已經變了,曾經的歌迷,都在忙於生活的瑣碎,也在漸漸的忘記朴樹。

朴樹回來了,他的歌迷是真的都“走”了…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