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成PM0.1主要來源!今年底市區客運電動化目標35%


公路局訂下今年底市區客運電動化35%的目標。 圖/台北市交通局提供

空汙已被證實會對人體各器官系統造成長期傷害,昨環保團體與醫師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有效管制移動汙染,並擴大監管奈米級空汙物的超細懸浮微粒(PM0.1)。交通部表示,會持續推廣運具電動化,目標達成今年底市區客運電動化35%目標。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上月25日邀請環境部進行「因應歐盟管制超細懸浮微粒(PM0.1),我國空汙管制政策如何精進、提升,保障國人健康安全」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環境部常務次長沈志修說,環境部自2023年10月起與台灣大學合作,於台北市交通流量密集地點設立空氣品質監測站,針對PM0.1進行觀測。研究結果顯示,PM0.1在大氣中的總微粒數目濃度具主導地位,約占9成,並發現交通車輛為台北市最主要的PM0.1來源。

沈志修說,目前我國在移動汙染源排放標準中,已針對汽油車與柴油車納入粒狀汙染物的顆粒數作為排放管制指標之一,與國際趨勢接軌。針對柴油車輛部分,隨著排放標準日益嚴格,粒狀汙染物的顆粒數指標已逐步成為重要汙染物之一,有效反映車輛PM0.1實際排放狀況。

交通部報告指出,依據淨零轉型及發展綠運輸等政策,配合環境部空氣汙染防制方案辦理相關方案,其中推廣運具電動化已是國家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當中。

其中推廣電動大客車部分,行政院2023年5月26日核定「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總經費約643億元(交通部購車補助451億元、環境部營運補助192億元) 協助各縣市政府及客運業者加速汰換電動大客車,預計2030年推動1萬1700輛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

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電動大客車領牌數為2028輛,打造中車輛數為1260輛,合計3288輛,達成2024年底市區客運電動化25%目標。另交通部公路局已於今年3月27日核定2025年各縣市第1波補助額度760輛,預計今年底領牌數及打造數可達4000輛以上,達成年底市區客運電動化35%目標。

公路局已於今年3月27日核定2025年各縣市第1波補助額度760輛,預計今年底領牌數及打造數可達4000輛以上,達成年底市區客運電動化35%目標。圖為台北街頭,車輛仍以燃油車居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路局已於今年3月27日核定2025年各縣市第1波補助額度760輛,預計今年底領牌數及打造數可達4000輛以上,達成年底市區客運電動化35%目標。圖為台北街頭,車輛仍以燃油車居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