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的季節性及其來源

主要來源

本周債市震蕩小幅走弱,長債表現相對更弱。受季末指標考核等各種因素影響,機構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減持長債行爲,導致長債表現相對更弱。本周10年和30年國債分別上行0.7bps和1.2bps至1.65%和1.85%。而短債表現相對更爲穩健,1年國債利率小幅下行1bps,而1年AAA存單小幅下行0.4bps。

我們在上周周報中進行過闡述,季末之前債市利率下行受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增配力量受限,基於兌現浮盈、調節久期等多種目標,銀行或在季末之前持續減配債券,特別是長債,這約束了利率的下行。而季末之後,這種約束不再,如果銀行增配補倉,這將帶來新的利率下行。

事實上,過去幾年債市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2021年以來債券利率趨勢性下行過程中,利率走勢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以10年期國債爲例,其在2、3季度大部分時間都有明顯的下行。特別是在7、8月份,利率下行趨勢更爲明確,2021-2024年7月和8月10年國債利率分別平均下行8.4bps和5.1bps,合計下行13.5bps。而後利率則更多有所調整,9月則平均調整6.7bps。

債市這種季節性背後存在其宏觀原因。不僅債市存在季節性,基本面的表現也存在相應的季節性。從制造業PMI來看,2021年以來1季度PMI基本上都在50%的榮枯线以上,但4月开始則跌落,降至榮枯线以下。從2021-2024年均值來看,年內低點基本上在4月、7月或8月,7月平均值爲49.5%的基本上是年內最低水平。PMI顯示年初經濟景氣度往往明顯提升,而後從2季度开始放緩,3季度基本面狀況往往成爲年內低點,之後企穩或小幅回升。

基本面季節性變化背後是政策節奏和融資節奏的季節性。基本面年初景氣,年中回落,年底企穩背後與政策節奏和融資節奏相關。信用供給是基本面的領先變量,從信用供給來看,存在明顯的季節性。主要是信貸的非政府債券社融的供給越來越集中於年初,1季度佔比在2020年只有35.8%,到2022年已經上升至42.1%,2024年進一步上升至55.2%。1季度信貸等集中投放,導致2季度开始節奏顯著放緩,2、3季度非政府債券社融佔比逐年下降,2020年分別爲28.4%和22.1%,2024年已經降至15.2%和17.8%。信用投放的減少,導致需求开始收縮,並體現爲基本面的走弱。而隨着基本面壓力上升,4季度政策則可能再度發力,過去兩年4季度均有新的財政政策發力,例如2023年增發國債,2024年再融資債等地方債密集發行,這些導致過去兩年4季度政府債券淨融資佔到全年近四成。

信用供給和基本面的這種節奏變化也反映在資金面上。信用供給集中於年初,而年中節奏放緩,這在資金面上也會形成年初資金偏緊,而年中資金寬松的季節性現象。我們通過R007對政策利率7天OMO的偏離觀察資金狀況,2021-2024年,R007與7天OMO之差平均值在1季度爲25bps,而2季度和3季度則下降至2bps左右,特別是7、8月份,R007甚至會低於政策利率,8月平均低出7bps。資金最爲寬松的時候往往出現在年內的7、8月份。

目前來看,今年存在較大概率重復往年的季節性。今年不僅信貸投放集中於1季度,政府債券供給同樣更爲集中於上半年。今年前5個月,以信貸爲主的非政府債券社融增加12.3萬億,與去年同期持平。這意味着如果這部分融資與去年相同,那么剩余7個月淨融資只有8.6萬億。除此之外,政府債券供給同樣更多集中於上半年,上半年政府債券淨融資7.7萬億,按全年預算,下半年剩余6.6萬億左右。這意味着在不新增預算情況下,下半年信用供給節奏將下降。3季度信用供給減少,這一方面意味着基本面承壓,PMI已經連續兩個月在榮枯线以下,與過去幾年季節性相似;另一方面,信用供給減少也將降低資金需求,導致資金更爲寬松。今年債市有望延續往年,在3季度繼續走強。

因此,我們認爲當前宜保持長久期,把握季末後的牛市行情。基本面的變化和資產荒行情的演繹決定着債市走強的行情。短期來看,銀行在季末壓力之下,持續的賣出現券減緩了利率的下行。但需要看到的是,資產荒行情下,銀行或難以持續賣出,季末之後或再度轉爲买入。疊加資產供給節奏的放緩,以及節後資金面的季節性寬松,預計利率有望出現一波較爲明顯的下行。對於非銀機構來說,當前銀行受限於季末指標壓力,而被迫賣出的環境是較好的增配機會。建議繼續保持長久期,把握季末前後的牛市行情。我們預計季末前後,長債利率有望創新低,而在3季度,10年國債利率有望下至1.4%-1.5%水平。

風險提示:外部風險超預期;貨幣政策超預期;風險偏好恢復超預期

本周債市震蕩小幅走弱,長債表現相對更弱。受季末指標考核等各種因素影響,機構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減持長債行爲,導致長債表現相對更弱。本周10年和30年國債分別上行0.7bps和1.2bps至1.65%和1.85%。而短債表現相對更爲穩健,1年國債利率小幅下行1bps,而1年AAA存單小幅上升0.4bps至1.635%。

我們在上周周報中進行過闡述,季末之前債市利率下行受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增配力量受限,基於兌現浮盈、調節久期等多種目標,銀行或在季末之前持續減配債券,特別是長債,這約束了利率的下行。而季末之後,這種約束不再,如果銀行增配補倉,這將帶來新的利率下行。

事實上,過去幾年債市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2021年以來債券利率趨勢性下行過程中,利率走勢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以10年期國債爲例,其在2、3季度大部分時間都有明顯的下行。特別是7、8月份,利率下行趨勢更爲明確,2021-2024年7月和8月10年國債利率分別平均下行8.4bps和5.1bps,合計下行13.5bps。而後利率則更多有所調整,9月則平均調整6.7bps。

債市這種季節性背後存在其宏觀原因。不僅債市存在季節性,基本面的表現也存在相應的季節性。從制造業PMI來看,2021年以來1季度PMI基本上都在50%的榮枯线以上,但4月开始則跌落,降至榮枯线以下。從2021-2024年均值來看,年內低點基本上在4月、7月或8月,7月平均值爲49.5%的基本上是年內最低水平。如果剔除2022年,來看2021以及2023-2024年均值的話,8月亮10月的平均值49.6%的水平則是年內最低。總體來看,PMI顯示年初經濟景氣度往往明顯提升,而後從2季度开始放緩,3季度基本面狀況往往成爲年內低點,之後企穩或小幅回升。

基本面季節性變化背後是政策節奏和融資節奏的季節性基本面年初景氣,年中回落,年底企穩背後與政策節奏和融資節奏相關。信用供給是基本面的領先變量,從信用供給來看,存在明顯的季節性。主要是信貸的非政府債券社融的供給越來越集中於年初,1季度佔比在2020年只有35.8%,到2022年已經上升至42.1%2024年進一步上升至55.2%1季度信貸等集中投放,導致2季度开始節奏顯著放緩,23季度非政府債券社融佔比逐年下降,2020年分別爲28.4%22.1%2024年已經降至15.2%17.8%。信用投放的減少,導致需求开始收縮,並體現爲基本面的走弱。而隨着基本面壓力上升,4季度政策則可能再度發力,過去兩年4季度均有新的財政政策發力,例如2023年增發國債,2024年再融資債等地方債密集發行,這些導致過去兩年4季度政府債券淨融資佔到全年近四成。

信用供給和基本面的這種節奏變化也反映在資金面上。信用供給集中於年初,而年中節奏放緩,這在資金面上也會形成年初資金偏緊,而年中資金寬松的季節性現象。我們通過R007對政策利率7omo的偏離觀察資金狀況,2021-2024年,R0077omo之差平均值在1季度爲25bps,而2季度和3季度則下降至2bps左右,特別是78月份,R007甚至會低於政策利率,8月平均低出7bps。資金最爲寬松的時候往往出現在年內的78月份。

目前來看,今年存在較大概率重復往年的季節性。今年不僅信貸投放集中於1季度,政府債券供給同樣更爲集中於上半年。今年前5個月,以信貸爲主的非政府債券社融增加12.3萬億,與去年同期持平。這意味着如果這部分融資與去年相同,那么剩余7個月淨融資只有8.6萬億。除此之外,政府債券供給同樣更多集中於上半年,上半年政府債券淨融資7.7萬億,按全年預算,下半年剩余6.6萬億左右。這意味着在不新增預算情況下,下半年信用供給節奏將下降。3季度信用供給減少,這一方面意味着基本面承壓,PMI已經連續兩個月在榮枯线以下,與過去幾年季節性相似;另一方面,信用供給減少也將降低資金需求,導致資金更爲寬松。今年債市有望延續往年的季節性,在3季度繼續走強。

因此,我們認爲當前宜保持長久期,把握季末後的牛市行情基本面的變化和資產荒行情的演繹決定着債市走強的行情。短期來看,銀行在季末壓力之下,持續的賣出現券減緩了利率的下行。但需要看到的是,資產荒行情下,銀行或難以持續賣出,季末之後或再度轉爲买入。疊加資產供給節奏的放緩,以及節後資金面的季節性寬松,預計利率有望出現一波較爲明顯的下行。對於非銀機構來說,當前銀行受限於季末指標壓力,而被迫賣出的環境是較好的增配機會。建議繼續保持長久期,把握季末前後的牛市行情。我們預計季末前後,長債利率有望創新低,而在3季度,10年國債利率有望下至1.4%-1.5%水平。

風險提示

外部風險超預期;貨幣政策超預期;風險偏好恢復超預期

本文節選自國盛證券研究所於2025年6月29日發布的研報《債市的季節性及其來源》,分析師:楊業偉 S0680520050001


標題:債市的季節性及其來源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