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西方軍事觀察機構和開源情報平台根據最新衛星圖像發出警示:中國第二批新型登陸駁船正在船廠加速建造,解放軍還和民用的滾裝船一起搞了聯合演練,這麼做是為了讓兩棲投送的能力變得更強。
在這之前,第一批同類型的駁船就已經一個接一個地往北走了,還在好幾個海域做了登陸測試。大家普遍覺得,解放軍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們正在實實在在地為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做準備。以前大家都覺得台灣海峽像一道沒法跨過的天險,但現在看來,它很快就要變成可以從好幾個地方突破的登陸通道了。
![]()
“海上鋼鐵浮橋”:顛覆傳統登陸作戰模式。此次引發關注的新型“水橋”駁船,其設計理念極具創新性。它通過自升式支腿穩定船體,並利用伸縮跳橋進行快速拼接,能在淺海區域迅速搭建起臨時浮動碼頭。這意味著,大型民用滾裝船無需依賴易遭摧毀的固定港口,即可在無靠泊條件的灘頭直接卸載主戰坦克、自行火砲等重型裝備。
據美國智庫分析,三艘此類駁船串聯,即可形成超過800米長的海上通道,在40分鐘內完成一個150輛作戰車輛合成營的全員全裝卸載。更值得關注的是,有些駁船和民用渡輪用的是一樣的建造平台,設計上也能很好地配合在一起。要是一打起仗來,能很快把好多民用船隻都動員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軍民一起用的投送系統,平時能運貨,戰時就能運兵。
有數據表明,咱們中國的滾裝船隊,總的運貨能力已經是美軍那種類似船隻的2.5倍了,但是造船和運營的成本卻只有美軍的二十五分之一,這兵力投送的能力和省錢程度,真是太讓人吃驚了。
![]()
台軍反登陸體系面臨“全域失效”危機。新型駁船帶來的戰術變化特別大,最關鍵的是它完全改變了傳統登陸作戰受地理條件約束的局面。以前啊,台軍搞防禦演練的時候,老是把精力放在封鎖西海岸那幾個條件好、適合登陸的灘頭,還有主要的港口上,而且圍繞這些地方,他們可是花了好多年時間來修築反登陸的防禦工事呢。
然而,這種能在任意海岸線——哪怕是遍布碎石的崎嶇東岸——快速搭建臨時碼頭的能力,使得台灣全島長達1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幾乎任何一段都成為了潛在的登陸點。西方軍事專家指出,這套駁船系統讓台軍經營多年的傳統反登陸體系面臨“全域失效”的窘境,迫使台軍不得不重新評估並分散其防禦部署,這在戰略上已陷入被動。
登陸駁船的“暴兵”並非孤立事件。近期,一連串相關動作為此提供了清晰的戰略背景:
![]()
兵力調動:AIS信號顯示,有至少7艘咱們中國的滾裝船從渤海灣一路往南開,這是繼去年9月有5艘船進行演練之後,又一次開展大規模遠程投送演練。
嚴肅警告來了:中國國防部直接對“台獨”分裂勢力發出警告,說他們在解放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純粹是自不量力、以卵擊石。
法律與安全行動:廈門警方連續發布懸賞通告,我們正在徵集對岸台軍“心戰大隊”那些骨干人員的犯罪相關線索;同時,中方發布了相關文件,再次強調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不容置疑、不能被挑戰的。在資源管控方面,中國加強了對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出口管理,盡可能地限制美歐在軍工生產方面的能力,阻斷他們向台灣地區進行軍售的供應鏈。
![]()
從第二批登陸駁船加快速度建造,到民用船隊一起搞聯合演練,再到各個領域都配合著採取行動,這一連串的動向都說明,中國大陸正以超快的效率和堅定的決心,打牢跨海作戰的能力根基。這套立體投送體系,成本低、效率高、還特別靈活,正在悄悄改變台海的力量對比。
等登陸的地方變得沒法提前猜到,台灣海峽這個曾經的天然屏障也變成能輕鬆通過的道路時,種種跡像都在顯示,改變歷史的時機正在慢慢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