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滅亡與歐亞東部》:重新審視唐後期的藩鎮體制 | 新書

《唐朝的滅亡與歐亞東部》:重新審視唐後期的藩鎮體制 | 新書 -

當人們談起大唐,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其鼎盛的國力和燦爛的文化。《唐朝的滅亡與歐亞東部:藩鎮體制的通史性研究》一書聚焦的是盛世之後的隱秘篇章:安史之亂後,大唐並未轟然傾覆,而是在藩鎮割據與內外互動中,延續了一百五十餘年。作者以歐亞東部為廣闊背景,穿越中原、草原、海洋,重新審視唐後期的藩鎮體制。

《唐朝的滅亡與歐亞東部:藩鎮體制的通史性研究》一書的作者是日本唐史研究領域新銳學者新見媛。她畢業於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並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甲南大學文學部歷史文化學科講師,並擔任日本唐代史研究會幹事。研究方向是唐、五代史。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獨特的國際視野和嚴謹的史料考證,深入剖析藩鎮體制及唐帝國與周邊歐亞勢力的互動,全新解讀唐朝延續以及滅亡的原因。其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僅加深和拓展了人們對唐後期歷史的理解,更為相關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為唐史研究注入了新鮮的學術活力。

透視帝國破碎背後的多維動力,激發讀者對大唐晚景全新而深邃的想象。唐之終章不是單線的“內政崩壞史”。八至十世紀的歐亞東部更像多條洋流的交匯:草原勢力的興衰、海上貿易格局的重塑,共同塑造了後期唐帝國複雜多元的政治生態。在這一視角下,藩鎮既是衰敗的符號,又是帝國的支柱,它們牽動草原政權與海上商路,重塑唐末的政治版圖,並為五代十國的秩序鋪設基石。

記者:徐敏 編輯:任曉斐 校對:楊荷放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