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沸沸揚揚的首席科學家被打假問題,昨晚江蘇科技大學發布通報稱,2025年9月,學校收到我校教師郭某涉嫌學術不端的舉報,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啟動調查程序。經調查取證,認定郭某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已經按規定解除了與郭某的聘用協議,並對其團隊師生進行了妥善安排。同時,學校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案件正在偵辦過程中。
網絡上關於這位假大師的指證傳言讓人不寒而慄。有人說他只有高中學歷,卻通過造假一路過關斬將,得到了江蘇科技大學首席科學家、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頭銜,並獲取了高校的高年薪和安家費,更以此侵佔科研經費,鑒於這些情況尚未得到官方證實,公眾不妨靜待最終的調查結果。但是,其造假行為兩年之後才東窗事發,確實匪夷所思。
此前不乏被媒體揭露的假大師因欺世盜名而鋃鐺入獄。如果說個別企業和民間機構,因為不具備專業鑒別能力,加上對知識精英天然的崇拜之情,不小心為造假者背書尚可理解,那麼知識分子圍聚的高校為何竟也如此是非不分、真假不辨?
這一切,顯然不是通報說一句“學校深刻認識到在郭某引進過程中存在材料審核把關不嚴等問題”可以輕飄帶過的。到底是局部行為的學術不端還是徹頭徹尾的學術詐騙,顯然需要進一步的調查與說明,絕不能為高校學術徒留一個草台班子的罵名。
古玩鑒寶界一直有關於“國寶幫”的笑談:前來鑒定的持寶人明明手裡拿的是贗品,卻在專家面前抵死不認,各種巧舌如簧。原因何在?就在於持寶人此前往往已經找了多位偽專家鑒別過了,這些偽專家出於對鑒寶費的貪婪而不堅守原則,面對假貨非但不戳破反而以自己的公信為假貨背書,由此,國寶幫與偽專家雙向奔赴,前者收穫幻想,後者收穫利益,當下很多單位對造假者的高容忍,雖然不見得都是有意包庇,但各取所需的底層邏輯卻是一樣的。
無論如何,高校不能成為“學術國寶幫”的大本營。如果任由假大師與高校一拍即合,在唯帽子論的指揮棒下,前者只要後者提供優厚待遇、後者只要前者吹得天花亂墜的噱頭來壯大門楣,在這種交易中,大學權威淪為背書,學術誠信成為笑談,最終拉低的還是高等教育整體的公信力。
因此,必須認識到,在此次事件中,高校不只是受害者,而是某種意味上的“同謀者”。如果不是高校在引進過程中的層層失察、在長達兩年時間中糾錯能力的完全喪失,假大師絕不可能一路登堂入室,高校必須有人為此負責,如果只將板子打在造假者的身上,造假背後系統性鑒偽能力的缺失就無法得到真正糾偏。
失去對假的甄別能力,也意味着失去對真的敬畏之心。個體的造假無足輕重,系統性地對假的默許、縱容,非但毫無察覺還“心嚮往之”才令人憂慮。假的登堂入室,假的名正言順,假的繁衍壯大,擠壓的是對真善美的信仰空間,是對社會信任體系的一次次撞擊。
“篤學明德,經世致用”是江蘇科技大學的校訓。“篤學”強調專心致志學習,出自《論語·泰伯》;“明德”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意在倡導學者追求真善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這出令高校聲譽受損的造假鬧劇,當在校訓中體悟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