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鎖火種,點燃追趕之火
說起半導體,ASML這家公司真算得上全球老大,它的光刻機就是芯片製造的命根子,幫著把矽片上那些納米級的電路圖案印得又細又準。早幾年,中國市場對ASML來說是塊大蛋糕,訂單源源不斷,營收里中國那部分一度占到近一半。
2017年左右,ASML的年報裡就寫著,中國買家像中芯國際這樣的企業,大手筆採購DUV光刻機,雖然比不上EUV那麼牛,但夠用,能支撐28納米甚至更細的製程。 ASML的CEO彼得·溫寧克那時候還挺樂呵,覺得這市場穩穩的。
![]()
可好景不長,從2018年開始,美國就開始攪局了。先是中芯國際簽了1.2億美元的EUV訂單,本來2019年就能到貨,結果ASML的供應商廠子著火,延期了。表面上看是意外,路透社後來挖出點內幕,美國政府從頭到尾在背後使絆子,通過外交壓力和安全審查卡著不放。
2020年,美國正式上實體清單,EUV直接禁售中國,前駐荷蘭大使皮特·胡克斯特拉在採訪裡直截了當說,這技術太敏感,不能讓中國輕易拿到手。荷蘭政府夾在中間難做人,一方面ASML的光源技術靠美國供應商,另一方面中國訂單不能丟,DUV的批量採購還得繼續,2020年那會兒中國營收佔比還穩在20%以上。
![]()
這封鎖一出,本來想卡中國脖子,誰知適得其反。中國企業沒閒著,直接把資源砸向本土設備研發。北方華創、中微半導體這些公司,原本在刻蝕和薄膜沉積上就有基礎,現在加大馬力,資金投入從整體的七成多調到八成多。
美國的長臂管轄逼著中國走自力更生路子,ASML自己也得搞“去風險化”,把供應鏈分散到亞洲和歐洲建備用線,跟台積電合作建倉庫啥的。可這事本質上還是複制產業鏈,平時各自跑,關鍵時候互補,不像中國那樣徹底切斷國際鏈條,那樣成本高,人力還跟不上。
![]()
想想看,美國製裁從2018年EUV訂單卡住,到2020年全面管制,再到2022年擴展清單,層層加碼,本意是想拖慢中國步伐。結果呢?中國半導體設備自給率從2019年的15%左右,躥到2025年預計50%。
北方華創的薄膜沉積設備,已經能覆蓋65納米到28納米節點,全球份額從零星幾個百分點,漲到2024年的5%左右。中微的刻蝕機,也在干法刻蝕市場佔了一席,幫著中芯和華虹這些晶圓廠省下大筆外匯。英偉達的黃仁勳說得對,限制出口只會讓中國從零起步造替代品,用著用著就優化了,市場份額從95%滑到零,對誰都不是好事。
![]()
實地探訪,揭開實力面紗
2025年夏天,阿姆斯特丹的半導體展會上,荷蘭觀察者馬克·海金克站出來說實話,他是長期跟踪這行的,基於ASML內部調研,覺得中國企業實際情況比想像中糟得多——不是中國弱,而是ASML低估了對手的韌勁。
海金克寫過ASML的傳記,對公司供應鏈瞭如指掌,這次分享的報告,來自ASML工程師小組幾個月前對中國工廠的實地考察,直指中微和北方華創這些本土玩家的實力。
![]()
調研數據擺在那兒,中國企業已經在刻蝕、沉積這些領域站穩腳跟,中微的介質刻蝕設備,良率達85%,雖產能只有ASML的六成,但本土化率超80%,支持28納米製程。北方華創的薄膜沉積機,能耗雖高15%,但均勻度納米級,出口東南亞的訂單從2024年的百台翻到2025年的兩百台。
![]()
ASML的首席技術官馬丁·范登布林克在報告裡敲黑板,光刻機是硬骨頭,中國還得靠DUV多重曝光模擬EUV,每片晶圓四五次迭代,成本堆到150億美元級別,效率落後兩代。可海金克補充,ASML原以為中國落後兩年,實地一看,資源傾斜後端后,形成閉環,整體覆蓋率50%,這進度超預期。
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2024年規模超3000億人民幣,北方華創營收29.8億,翻了五倍,中微9.1億,四倍增長。 CINNO Research排名,北方華創全球第六,只落後ASML、應用材料、Lam Research、東京電子和KLA這些巨頭。
![]()
TechNews報告說,NAURA、AMEC、ACM Research這些平台型公司,業務跨刻蝕、沉積、清洗、離子注入,逐步蠶食市場。 SMIC、華虹、長江存儲這些晶圓廠,用本土工具跑28納米以上節點,節省外匯,還避開禁運風險。
海金克判斷,中國企業需十年追平ASML,但這“極限工程”方案,長遠看是雙刃劍。美國製裁刺激投入,大基金三期超400億美元,砸向設備自產。 ASML的EUV禁售,讓中國專注DUV優化和後端鏈條,沉積市場份額從2%到7%,干法刻蝕中國並日本並列第一。
![]()
CSET報告指出,NAURA、Piotech、AMEC這些公司,靠大基金投資,市場份額各漲4-5個百分點,美國雖佔59%,但中國11%,增速最猛。
這調研一出,ASML內部警鈴大作,2025年Q3財報,淨銷售75億歐元,中國貢獻降到20%,但需求強於預期。海金克在訪談裡直說,ASML得重估格局,中國不是漸進追趕,而是系統躍進。
![]()
全球設備投資2025年1128億美元,中國拉動AI需求,半導體銷售超7000億,本土企業填補真空,國際巨頭如應用材料、ASML低調參展SEMICON China,焦點全在中國廠商。
說白了,這發現不是壞消息對中國,而是ASML的醒鐘。實地數據證明,封鎖下中國設備業不光沒崩,還在彎道超車,邏輯簡單:你卡我高端,我深耕中低端和後端,市場份額穩拿,技術迭代跟上。黃仁勳早提醒過,替代品從粗糙到精煉,就差時間,這調研印證了那話。
![]()
長遠角逐,重塑全球格局
長遠看,這事對全球半導體是場大洗牌,ASML面臨雙重擠壓,美方綁定加深,中國對手蠶食市場。 2025年10月,ASML展望中國營收持平20%,DUV合同續簽,但去風險化加速,在台灣、日本建備用線,柏林第三廠年底動工。荷蘭政府國會聽證,評估出口許可,中國商務部回應強調互惠,媒體熱議中荷經貿平衡。
![]()
中國大使徐宏在海牙表態,若政策政治化,中國企業專注內生路徑無可厚非。這話接地氣,實際行動上,中國設備自給率50%目標近在眼前,SiCarrier的28納米光刻機已出,預計2026年升級兼容ASML和應用材料。
全球博弈十年內見分曉,中國克服DUV極限,後端穩固,北方華創設備出口翻番,東南亞訂單湧入。 ASML的EUV迭代雖快,但中國AI需求拉動,芯片市場萬億規模,本土廠商乘勢而上。
![]()
這格局重塑,不是零和遊戲,中國進步拉動全球鏈條,ASML中國銷售雖降,但總營收15%增長,440億歐元預期。海金克專欄寫道,競爭加劇,美限制越嚴,中國越強,半導體版圖悄然變遷。接地氣點說,這就像打太極,你推我,我借力打力,中國用封鎖當墊腳石,步步為營,ASML得加把勁兒了。
![]()
總的來說,美國製裁從卡脖子到反噬自己,中國設備業從跟跑到並跑,調研這事兒戳破了ASML的樂觀泡影。馬克·海金克的發現,提醒大家,技術賽道上,沒人能獨善其身,中國韌性擺在那兒,未來誰笑到最後,還得看實打實的投入和創新。全球半導體這池水,攪得越渾,中國魚越游得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