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掀桌子了! 11月19日,今日傳出的三大消息已全面發酵!
誰能想到呢,就在大家以為中美貿易戰會一直僵持下去的時候,這張桌子真的被掀翻了,但掀翻之後雙方卻又都往後退了一步。 還記得10月1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扔下的那枚重磅炸彈嗎?宣布從11月1日起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0%關稅,全球市場瞬間凝固,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五”,納斯達克指數暴跌3.56%。但劇情在11月10日發生了戲劇性轉折——中美雙方同步按下暫停鍵,將貿易戰火推遲了一年。
這種反差讓人不禁想問,到底是什麼讓雙方從劍拔弩張回到了談判桌?其實貿易休戰不是突然到來的,它源於10月30日中美兩國領導人在韓國釜山會晤達成的共識。想想看,就在特朗普發出威脅後的第20天,美國財長貝森特就急忙出來降溫,說情況已“大幅緩和”。這種反差背後,其實是雙方都摸清了對方的底牌。
稀土牌成為博弈關鍵勝負手
貿易戰背後不單單是關稅數字的較量,更是一場戰略資源的博弈。中國在10月9日宣布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這一招可算是擊中了美國的軟肋。你可能不知道,每架F35戰機需要417公斤稀土,每艘核潛艇更是需要4.2噸。中國控制了全球稀土供應鏈的絕大部分,這種優勢使得出口管製成為戰略博弈中的關鍵工具。
但最有意思的是美國在稀土問題上的矛盾態度。一邊是財長貝森特在11月17日隔空喊話中國,希望中美在11月27日感恩節之前簽署稀土協議,甚至還威脅說“如果中方中途變卦的話,美國將有諸多報復手段”。另一邊呢,特朗普卻在公開場合拍著胸脯保證,說“美國一年之內就能讓關鍵稀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這種一邊示弱一邊逞強的混亂狀態,恰恰暴露了美方在稀土問題上的心虛和焦慮。
休戰協議的具體內容浮出水面
11月10日這天,中美雙方的行動展現出驚人的同步性。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公告,宣布自11月10日00時01分起暫停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已實施的反制措施。幾個小時後,中國交通運輸部發佈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10日13時01分起,“暫停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及相關產業鏈安全調查措施”,暫停期同樣為一年。
![]()
這種精細到分鐘的對應展現了對等原則,既保持了雙方尊嚴,又展現了解決問題的誠意。除了這些措施,中國商務部還暫停了對韓華海洋株式會社5家美國相關子公司的反制措施,同時廢止了此前對美國原木和大豆等產品的進口限制公告。這些舉措揭示了貿易戰背後更深層次的互動——不是你死我活的決鬥,而是一種相互試探底線的博弈。
美國國內壓力成為轉折點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從強硬威脅轉向談判,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國內的壓力。貿易戰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反噬效應,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90%以上的關稅成本最終由美國進口商、下游企業和消費者承擔。
美國大豆協會主席凱萊布·拉格蘭發出警告,美國農業正面臨危機。中國這個歷來最大買家在收穫季未下達任何訂單,使豆農處境“極其嚴峻”。截至2025年8月中旬,按照以往採購節奏,中國本應開始簽訂十月份之後的美國大豆訂單,但今年對美新增訂單量卻罕見地為零。
不僅如此,貿易戰還推高了美國民眾的生活成本。有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因關稅戰平均每年多支付約2400美元,這讓特朗普政府面臨不小的民意壓力。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迫使特朗普團隊回到談判桌。
![]()
全球貿易格局正在重塑
中美貿易戰的影響遠遠超出兩國范圍,引發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塑。巴西全國穀物出口商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0月底,巴西大豆出口量預計將達到1.022億噸,超過2024年和2023年全年的出口量。這背後除了創紀錄的大豆產量外,來自中國的強勁需求是重要原因——2025年1月至8月,中國僅從美國進口580萬噸大豆,同比下降近80%,而同期從巴西進口超過7700萬噸。
這種貿易轉移效應讓特朗普政府始料未及,原本旨在孤立中國的政策,反而讓巴西等第三方國家獲益良多。而且不只是農產品領域,在科技產品方面,中國也通過“一帶一路”等渠道多元化市場削弱了關稅衝擊。就像浙江一家光伏企業老闆說的:“美國訂單不要了,我們轉手給沙特建太陽能電站,中東訂單今年漲了60%。”
未來一年:關鍵的觀察期
現在的休戰安排恰逢美國聖誕季進口窗口,電子產品、服裝和玩具得以規避高關稅衝擊美國市場。但這是否意味著貿易戰真正結束?或許答案並不樂觀。
![]()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指出,若雙方均能恪守共識、履行約定,不出現違反相關條款的情況,經貿領域的穩健發展將得到有效保障。但分析人士認為,這只是一個暫停,並非真正的和平。美國最高法院對總統使用緊急權力徵收全面關稅的質疑,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政治變動,都可能再次改變貿易格局。
中美經貿關係已經進入一個“有限合作+長期競爭”的新型互動模式。這種模式下,雙方會在核心利益上繼續競爭,但在共同關注的領域尋求合作。就像兩條平行線,時而接近,時而遠離,但很難完全重合。
對於企業來說,這一年暫停期既是喘息的機會,也是為未來可能的變化做準備的關鍵時期。畢竟,貿易戰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不斷適應的參與者。洛杉磯港堆積如山的集裝箱,山東臨沂積壓的600噸板材,這些貿易戰的傷痕提醒著我們,全球化裂變的時代,任何單邊主義行為都會帶來連鎖反應。
![]()
那麼,這次休戰是持久和平的開始,還是下一輪博弈的短暫間歇?答案可能要在未來一年中尋找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的關係使得“脫鉤”變得異常困難。就像那八艘滿載乙烷的美國貨輪與運送稀土的中國巨輪在太平洋上交彙的場景,構成這個時代最真實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