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雞儆猴,中方開始動真格了!德國想買稀土,就必須先交敏感數據

最近西方媒體炸鍋了,

為啥?

因為中國終於亮出了稀土這張王牌,而且玩法比美國還狠!

社交媒體截圖

根據彭博社的爆料,現在德國企業想從中國進口稀土,得先乖乖交出自家核心數據——包括供應鏈細節、客戶名單、甚至產品設計圖紙。這下可把歐洲整不會了,一邊罵罵咧咧說中國“經濟脅迫”,一邊身體很誠實地提交申請。德國經濟部官員嘴上說著“深感憂慮”,手裡卻連張像樣的反制牌都打不出來。

外媒報導截圖

這事兒說白了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經典劇情。

當年美國對華禁運高科技產品的時候,怎麼不想想“市場自由”?

西方企業卡我們脖子的時候,怎麼不提“公平貿易”?

現在中國不過是依樣畫葫蘆,西方就集體破防了。要知道,中國稀土產量約佔全球70%,高端稀土產品幾乎壟斷全球市場,德國65.5%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在某些特定產品比如REE基磁鐵的依賴甚至達到了92%以上,這樣的底氣,換誰不會用?

媒體報導截圖

德國外長推遲訪華

所以現在歐洲陷入了兩難。

德國總理肖爾茨和馮德萊恩這樣的領導人開始慌張了。范德萊恩說歐盟”正在考慮所有可選方案”來應對中國的稀土威脅。聽這話,就知道他們是真的沒轍了。歐洲唯一的出路就兩條:一是砸巨資自建稀土產業鏈,但這需要十年二十年,眼下的危機解決不了;二是乖乖和中國談判,投降得體面一些。後者顯然更現實,但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歐洲企業的技術秘密會更多地流向中國,意味著未來的談判籌碼會越來越少,意味著歐洲在高科技產業鏈上的地位會進一步被邊緣化。

更諷刺的是,西方企業對這套規則其實門兒清。德國大眾、寶馬等車企早就學乖了,主動提交全鏈路數據甚至開放生產線審查,迅速拿到了出口許可。而某些還在擺架子的企業,生產線都快停擺了還在嘴硬。說到底,這就是場赤裸裸的供需博弈——既然離不開中國的稀土,那就得按中國的規矩玩。

外媒報導“德國公司正在將商業機密交給北京”

中國占全球稀土市場的四分之三

中國這次出手可不是臨時起意。

從4月對釤、钆等7類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到6月收緊稀土專家出境審批,再到7月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正式實施,整套組合拳打得行雲流水。特別是要求外企“明確說明軍用還是民用”這招,既符合國際出口管制慣例,又精準戳中西方軟肋——畢竟誰都不敢公開承認把稀土用在軍工領域。

現在美國拉著日澳印搞什麼“四方關鍵礦產倡議”,看似聲勢浩大,實則各懷鬼胎又無能狂怒。日本惦記著農產品關稅豁免,印度防著美國暗通巴基斯坦,澳大利亞更是悄悄增加對華合作。這種塑料聯盟還想挑戰中國稀土霸權?

雙標玩多了總會遭反噬,現在輪到西方體驗被卡脖子的滋味了。

世界各國稀土礦產開採量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