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發達的日本,其實還在過“封建社會”?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日本時,都會有一種奇妙的錯覺:這個國家看上去現代化程度極高,地鐵、便利店、電子產品應有盡有,但骨子裡卻像一個“沒有真正進入現代”的社會。

日本社會最大的底色,就是關係和秩序。像一張很早以前織好的大網,代代傳下去,覆蓋在現代社會表面。新的東西要想進去,不是說行就行的,必須順著這張網的規則來,破壞性創新基本不被鼓勵。於是,日本不是沒有創新,只是大多發生在行業內部的小修小補,很少去顛覆一整個領域。

很多行業其實早就固定下來了。公司幾十年只和一家供貨商合作,不是因為價格最合適,而是因為老闆之間關係好,協會裡早有共識。市場價格也不是市場砍出來的,而是飯桌酒局上點頭定下的。這樣的結構延伸到各行各業,甚至延伸到政治。於是時間顯得慢,職業穩定,大家都安安分分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這種氛圍下,“工匠精神”才容易出現。

不過,所謂工匠精神,其實和國人想的不太一樣。不是光靠十年如一日地磨煉技術,而是要先拜師,得認山頭。壽司匠人學十幾年,不是因為切魚真的那麼難,而是沒師傅點頭,你根本不算入行。行里人一句話,就能決定你有沒有資格往下走。

消費者也認這個道理。一個四十歲的人在日本,還能被叫作“年輕人”,厲害的新人這種概念不太存在。大家更看重穩定和耐心。結果就是,舊行業固若金湯,新機會只可能出現在和傳統毫不相干的地方。

而且日本的商業邏輯,本質就是“關係優先”。放到中國或歐美,要看性價比、利益均霑。但在日本,即便你的產品再便宜、再好,如果沒有人脈關係網,很難真正打進去。很多外國公司以為日本市場缺口很大,結果發現門檻不是價格,而是信任。行業協會、上下游合作、老關係的背書,才是能不能進入的關鍵。於是,一些高成本甚至看似不合理的商業模式,它也能穩定維持下去。

這種氛圍的另一面,就是安穩,老人不用擔心被快速淘汰,小店只賣一樣東西,也能傳幾代人。壽司店、拉麵館、老字號文具鋪,在別的國家可能早被連鎖吞掉了,在日本幾十年卻還能好好活著。印刷出版業在全球衰退,日本的書籍、雜誌依舊講究紙張和排版。小到文具,大到漫畫,都能做到極致。

如果換個角度,日本和歐美那種全國連鎖、標準化的壟斷模式不同,也和中國那種高速變動、卷來卷去不同。日本更像一個巨大的部落,裡面有無數小組織,彼此交織。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態位上活得穩妥,這種結構讓破壞性創新特別難,但換來的是安全感。

所以,看日本不能光盯著他們的現代外殼。無論是職場上下級的相處,還是服務業裡那種極致的“客人至上”,其背後都有封建文化的影子。它不是單純的落後,而是一種和主流世界不一樣的方式。有人覺得這讓人窒息,有人卻覺得很安心。

日本的特別之處,大概就在這裡吧:一套古老邏輯,硬是被他們用在了現代文明的殼子裡。聽起來有點奇怪,但這就是日本,也不知道到底是該羨慕他們的穩定,還是該感嘆他們的停滯,也許只能見仁見智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