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俄羅斯剛試射成功的“海燕”核導彈,確切說,是“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
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大將向俄羅斯總統普京報告,“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在10月21日成功完成了試驗,導彈飛行了約1.4萬千米,空中滯留約15個小時:挪威情報證實這次試射是在新地島附近。
![]()
俄羅斯政府沒有透露更多信息,但很顯然,“海燕”就是克里姆林宮一直在宣稱的新型戰略核武器,不過,在格拉西莫夫報告“海燕”成功完成試驗後,似乎並未起到克里姆林宮預料中的威懾效果,反而引發了多方質疑,原因出自多個方面,其中既包括克里姆林宮的類似舉動過於頻繁導致威懾效果下降,也包括專業人士對“海燕”的不看好,尤其是其可靠性。
“海燕”的最大威懾對象,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俄羅斯宣布成功試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發表了評論,“我認為普京不應該談論這個,他應該結束戰爭。這場原本應該持續一周的戰爭即將進入第四年,這才是他應該關注的——而不是試射導彈。”
![]()
特朗普還強調有一艘美國核潛艇正在俄羅斯海岸附近,“不需要飛行8000英里,他們不跟我們玩遊戲,我們也不跟他們玩遊戲。”
![]()
這裡說點題外話,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北約軍艦監視那艘出故障的俄羅斯“基洛”級常規潛艇“新羅西斯克”號,也提到開戰前皇家海軍全力搜索一艘靠近英國海岸的俄羅斯核潛艇失敗,當時,有支持“特別軍事行動”的讀者留言,嘲笑北約全體出動都找不到俄羅斯潛艇。
關於潛艇的活動都屬於各國機密,尤其是戰略核潛艇,對其中的信息,我了解很有限,但根據我看到的情況,就是北約不時會發現靠近的俄羅斯潛艇,並出動反潛兵力搜索、監視,甚至發起模擬攻擊,但卻沒看到俄羅斯反潛兵力也對可能靠近俄羅斯海岸的北約潛艇這麼做。
說直白點,所有人都知道至少有一艘美國戰略核潛艇在俄羅斯海岸附近徘徊,特朗普之前就宣布了這一點,但沒有看到任何公開報導顯示俄羅斯海軍在展開有效反潛行動:俄羅斯海軍極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這艘美國戰略核潛艇的位置。
![]()
北約和俄羅斯在潛艇以及反潛領域的較量,孰高孰低,其實,即便是“特別軍事行動”支持者們也清楚。
繼續說,在俄羅斯政府宣布“海燕”成功試射後,西方媒體的報導很不友好,強調其高昂的成本和未經驗證的危險技術,《衛報》、《紐約時報》和CNN等紛紛將其稱之為“飛行的微型切爾諾貝利”,核動力巡航導彈理論上射程是無限的,可以在空中滯留數日,但其可靠性和飛行中釋放的放射性物質令人擔憂。
![]()
軍事專家安東·什韋茨則表示,“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是“冷戰時代的愚蠢產物”,俄羅斯根本不會發射這種導彈。
公開報導顯示,俄羅斯至少試射了15次“海燕”,上一次是在2023年,普京當時宣稱試射成功,但在這15次試驗中,僅有兩次部分成功,其中2019年在北德文斯克附近尼奧諾克薩村附近一個訓練場試射時發生了爆炸,引發災難性事故,5名科學家當場死亡,2名科學家隨後死於急性放射性疾病,包括整個訓練場在內的幾百平方千米土地被輻射污染,爆炸產生的放射性雲團向俄羅斯境內移動,俄羅斯政府當時關閉了全國范圍內的空氣監測系統。
美蘇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熱衷於研製核動力巡航導彈,其理論上的無限飛行距離很有吸引力,但很快就放棄了,原因不僅僅在於過熱等導致的技術問題,更多還是對其可靠性的擔憂。
![]()
核動力巡航導彈本身就是一個飛行的微型核反應堆,不管是被擊落還是墜毀,都會造成嚴重的核污染問題,發射核動力巡航導彈跟使用核武器沒什麼區別,在政治上會引發同樣的後果,相比常規巡航導彈,核動力巡航導彈根本不實用,也就是專家所說的,俄羅斯根本不會發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
事實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儘管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向普京報告“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試驗成功,但俄軍本身卻沒有像克宮一樣大肆渲染“海燕”的威懾力,考慮到美俄兩軍依然存在溝通,俄軍很可能已經與美軍討論了“海燕”,並對“海燕”的實際威懾效力心知肚明,同樣,西方也沒對這款俄羅斯戰略“大殺器”的試射成功有什麼過度反應,至少是沒有讓克里姆林宮感到滿意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