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的南海,對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來說,這一天絕對是“流年不利”。
短短半小時內,這艘在海上漂了半個世紀的“老將”,眼睜睜看著兩架艦載機一頭扎進了海裡。
![]()
這戲劇性的一幕,不僅讓五角大樓顏面掃地,更讓外界發現了一個令人脊背發涼的事實:美軍在南海的一舉一動,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解放軍幾乎是開了“上帝視角”,全程圍觀了這場“現場直播”。
![]()
透明的南海
事情發生在當天下午,剛剛穿越馬六甲海峽,大搖大擺闖入南海的“尼米茲”號,正準備配合特朗普的亞洲訪問行程,好好“秀一把肌肉”。
結果,肌肉沒秀成,反倒先把自己搞得“肌肉拉傷”了。
![]()
下午2點45分左右,一架隸屬於第73直升機打擊中隊的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在執行任務時突然失控,一頭栽進大海。
航母上的地勤人員還沒從驚愕中回過神來,僅僅過了大約30分鐘,下午3點15分,甲板上又出事了。
![]()
一架隸屬於第22戰鬥機中隊的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在起飛階段發生嚴重事故,飛行員緊急彈射逃生,價值數千萬美元的戰機則步了直升機的後塵,成為了南海的“人工魚礁”。
短短30分鐘,兩起墜機,這在全球海軍史上都堪稱罕見。
萬幸的是,3名直升機機組人員和2名戰鬥機飛行員都成功獲救,沒有造成人員死亡。
![]()
但對於一心想在南海“耀武揚威”的美軍來說,這比人員傷亡更丟臉。
這艘1975年服役,本該在2026年退休的“尼米茲”號航母,因為“福特級”航母的不斷推遲交付,被迫“超期服役”,其老化的蒸汽彈射器和電子系統早已是故障頻發。
而F/A-18F戰機,算上這一次,已經是2025年在全球範圍內摔的第7架了。
![]()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運氣不好”,而是整個美軍作戰體系在高強度部署下,裝備老化、人員疲勞、維護不足等深層次問題的一次集中爆發。
美軍官方事後極力“降溫”,聲明翻來覆去只強調“搜救迅速、機組人員平安”,對事故原因、技術故障等關鍵問題諱莫如深,試圖用“例行訓練”的陳詞濫調蒙混過關。
![]()
他們想把這塊“遮羞布”蓋得嚴嚴實實。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塊布早就被一雙銳利的眼睛從萬里之外無情地揭開了。
就在美軍手忙腳亂地處理殘局,試圖封鎖消息時,一個更令他們不安的事實浮出水面——中方對此事瞭如指掌,而且是“第一時間”掌握。
![]()
10月27日,在中國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的回應堪稱“藝術”。
郭嘉昆首先對事故表達了關切,甚至表示中方願意提供“人道主義協助”。
這句話聽起來客氣,但潛台詞卻異常清晰:“你們在哪兒出的事,出了什麼事,我們一清二楚,需要幫忙撈飛機或者救人嗎?”
![]()
這句看似友善的問候,實則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實力展示,瞬間讓美軍的“低調處理”變成了欲蓋彌彰的笑話。
緊接著,郭嘉昆話鋒一轉,嚴厲批評美方“頻繁派艦機赴南海炫耀武力”,直指這才是“海上安全問題的根源”。
![]()
這一套“先禮後兵”的外交組合拳,打得有理有據,既展現了人道主義姿態,又毫不含糊地捍衛了國家主權和立場。
外界不禁要問,中國是如何做到對美軍航母的動向,乃至甲板上的突發事故都如此洞若觀火的?
答案就隱藏在中國近年來在南海構建的強大態勢感知能力之中。
![]()
如今的南海,早已不是幾十年前那個任由外軍橫行的“信息真空地帶”。
經過多年的建設,中國已經成功構建起一個由“高分系列”遙感衛星、天基海洋監視系統、部署在南海島礁上的大型雷達站以及常態化海空巡邏兵力組成的“立體防禦與監控體系”。
當“尼米茲”號還在馬六甲海峽晃悠時,它的航跡、速度、編隊構成等信息,恐怕早已被天上的“眼睛”鎖定。
![]()
當它進入南海,更是進入了一個被嚴密監控的“透明區域”。
從高空衛星的俯瞰,到島礁雷達的掃描,再到附近游弋的中國海軍艦艇和空中巡邏的戰機,“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幾乎沒有任何秘密可言。
甚至有分析認為,艦載機起降這種高頻次的甲板活動,都會產生獨特的電磁和紅外信號,完全有可能被中國的技術偵察手段捕捉到。
![]()
所以,當那架MH-60R和F/A-18F接連墜海時,美軍看到的可能是混亂的甲板和飛濺的水花,而解放軍在後方的指揮中心屏幕上看到的,可能是一場完整、清晰、包含了各項參數的“事故全程回放”。
這個驚人的事實說明,美軍想在南海搞“突然襲擊”或“秘密行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
一場事故如何撬動地區格局
這場事故發生的時間點極為敏感。
同一天,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正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東盟峰會。
“尼米茲”號航母的南海“巡航”,本意是為特朗普的“印太戰略”和外交活動撐腰打氣,用強大的軍事存在感向地區國家傳遞“美國回來了”的信號。
![]()
結果,這“助陣”不成,反倒成了“砸場子”的。航母上的飛機都接二連三往下掉,還怎麼讓盟友相信你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這無疑是對特朗普政府的一次“雙重打擊”。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特朗普大談“地區和平與合作”的同時,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獨立廣場和安邦公園等地,爆發了數百人規模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
抗議者高舉“自由的巴勒斯坦”、“特朗普是種族滅絕推手”等標語,矛頭直指特朗普。
他們不僅抨擊美國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更明確指責其在南海“挑起事端”、“破壞地區和平”。
一場發生在海上的軍事事故,與一場發生在陸地上的街頭抗議,看似無關,卻共同指向了一個核心問題:美國試圖通過“軍事威懾+外交拉攏”來維繫其霸權地位的策略,正在遭遇越來越大的阻力。
![]()
東南亞國家一方面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另一方面也對美國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雙重標準感到厭倦和警惕。
美軍航母的“神話”因事故而褪色,其外交倡議又因自身行為而顯得虛偽,最終落得個“兩頭碰壁”的尷尬境地。
![]()
與美軍的狼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沉穩而有力的應對。
就在外交部回應美軍墜機事件的同一天,中國海事局發布航行警告,宣布將在南海相關海域開展“試驗活動”。
外界普遍將此解讀為,中國最先進的航母“福建艦”可能即將進行關鍵性的海試,或是為正式服役做最後的準備。
![]()
一邊是服役50年、事故不斷的老舊航母,另一邊是即將入列、採用電磁彈射等尖端技術的新型航母。
這一新一舊的強烈反差,本身就是一則無需言說的聲明,清晰地展示了地區力量天平的變化趨勢。
![]()
中國沒有選擇與美國進行口頭上的意氣之爭,而是用實際行動,用科技的進步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來回應一切挑釁和質疑。
參考資料:兩架美軍機在南海相繼墜毀,中方表態2025-10-27 15:47·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