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 ǀ 用音樂表現宇宙的作品中,《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四)

第四部分 資本主義社會時期

第七章 民族主義音樂

第三節 民族樂派(下)

向陽光

六、英國民族樂派

(二)霍爾斯特

樂評 ǀ 用音樂表現宇宙的作品中,《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四) -

7. 代表作獎

《行星》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霍爾斯特管弦樂行星組曲》的美學意蘊(D)

第六樂章:《天王星——魔術師》

《天王星》這個樂章中的管弦樂,以輕快且光怪陸離的動機,營造出撲朔迷離的氛圍。此樂章的小標題曾被譯為“魔術家”,實際是呼風喚雨、降神弄鬼的巫術玩弄者,可譯為“巫師”或“魔法師”。

這一樂章為急板、6/4 節拍,以C大調記譜,但為了突出神怪莫測的幻境,在音樂的進行及和弦的選擇連接上,作者在這裡運用了變幻無常的調性和絢麗突變的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變化和音量的轉換等多種現代作曲手法,從而達到了撲朔迷離的魔幻般的效果。

樂評 ǀ 用音樂表現宇宙的作品中,《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四) -

樂曲開始由小號和長號奏出了富有神秘色彩和恐怖情緒的四個長音及縮減時值的重複:

5 – – – – – |3 – – – – – |6 – – – – – |7 – – – – –

7 – 5 – 3 – 6 – |7 – – – – – |

這是巫師作法降神的音調,好像是巫師的咒語,怪誕、不和諧,也是代表巫師形象的音型,它在樂曲中不時的出現。降神音調後緊接大號的呼應聲和定音鼓的回聲,這聲音充滿了變幻莫測的戲劇色彩,導出了建立在e 小調上的第一主題:

6 0 7 4 0 7 |6 0 6 5 0 6 |6 0 7 1 0 2 |3

接着,大管獨奏,吹出了快速的魔法師的古怪音調:這個古怪的旋律在各個聲部此起彼伏,圓號加入,奏出了雄壯的音樂。

樂評 ǀ 用音樂表現宇宙的作品中,《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四) -

隨即加進了弦樂以至整個樂隊,音樂像着魔似地越來越快,將樂曲推向高潮。突然被一聲驚鑼所打斷,降神音調一閃而過,乾枯的木琴敲擊聲蓋過了整個樂隊。

當歡鬧的背景音樂出現後,大管又吹出了轉為B 大調,急速的第二主題:

5 |1 – 2 1 5 1 |2 3 2 1 2 5 |1 – 2 1 5 1 |

2 3 2 1 2 5 |3 – 2 1 6 #4 |5 – –

這快速的音調象陣陣旋風,在不同的樂器組合上重複和變奏,在它的高潮中帶進了第三主題:

① 0 6 7 #1 2 3|#4 – – 4 – – |

② 5 – 4 5 – 6 |7 – 1 7 – 6 |5 – –

③#4 – – |3 – 2 1 – 2 |3 – #4 5 4 3 |#4 – – – – – |

上面曲例按首調記譜可改寫為:

①1=D 0 5 6 7 1 2 |3 – – 3 – – |

②1=bD (3=4) 4 – 3 4 – 5 |6 – 7 6 – 5 |4 – –

③1=G (4=7) 7 – – |6 – 5 4 – 5 |6 – 7 1 7 6 |7 – – – – – |

樂評 ǀ 用音樂表現宇宙的作品中,《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四) -

在這短的八小節內,音樂轉換了三次調性:①屬於1=D,②為1=bD,③是1=G,這種急速的調性變換手法,正附合音樂內容的要求——表現了施展魔法的離奇幻覺。這種變換一直在主題的重複與發展中延續,直至掀起高潮。戰慄的鑔片聲響後,音樂轉入長音使節奏變慢而漸趨低沉,降神曲調在低音上多次變化出現,顯得陰森可怕。

第四主題轉回C 大調首先在低音銅管樂器上奏出:

05 5 – – |5 – 56 6 – – |6 – 7 7 1 6 |7 0 05 5 – – |

這倔強執拗性格的主題,通過多次的重複和發展,使音樂達到了全曲的高潮,降神音調不時夾雜其間。音樂又突然靜得可怕,只剩下弦樂用抖弓奏着微弱的長音和偶而幾聲低沉的鐘鳴,降神音調在豎琴上重複着,顯得清涼刺骨,繼之音調轉到大管、銅管以至全奏,造成強大的聲勢,那銅管的低長音與不協和和弦相互呼應,音樂更加陰森、恐怖可怕,終於音樂又靜了下來,豎琴上又奏出降神音調,巫師的咒語動機再現,和着定音鼓有力的音響,增強了魔幻氣氛。最後,樂曲在魔幻的戲劇色彩中神秘地悄悄結束。

第七樂章:《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樂評 ǀ 用音樂表現宇宙的作品中,《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四) -

《海王星》這個樂章通過木管樂器展開神秘的輕緩主題,由豎琴、弦樂和鋼片琴逐一替換,呼喚出女聲合唱,如同希臘神話中俄底修斯回國時,在大海中聽到的極具誘惑的海妖歌聲,表現遙遠的神秘、美麗,既吸引人又令人恐懼的星體幻象。最後,單簧管引出的主題,把人們的想象推到美的極致,再慢慢的消失在遠方。海王星,離太陽最遠,光度較弱,使人感到神秘莫測。

這個樂章為行板,5/4 拍子,全曲分兩個段落,每段有一個徐緩流暢的主題,主題片斷的發展中,都貫穿着各種意想不到的寂靜、溫柔而奇妙的音響,使音樂既顯得嫻靜、舒緩,又有一種神秘和奇異冷漠的氣氛。作者着意繪織了一幅神秘莫測與朦朧的太空景象,讓人們盡情地飄遊。樂章的第一主題就是以這種色調構築起來的。

音樂開始由兩支長笛的低音區和低音長笛,奏出了交織在e 小調和#g 小調上的第一主題(下例用1=C 記譜):

①5 3 53;②#2#5 75|;③5 3 53;④#2#5 7#1|#2#5 7

上面譜例按首調記譜可改寫為:

①(6=E) 1 6 16;②(6=#G) 36 16 |;③(6=E) 1 6 16;④(6=#G) 36 12 |36 1

其中①、③為e 小調,②、④為#g 小調。

第一段音樂中,這種不穩定調性的變化結合,再加笛子低音區特有的冷漠空曠的音色,雙簧管甜蜜和弦的對答,以鋼片琴、豎琴和小提琴的大量運用,使晶瑩音響或弦樂長音的伴奏陪襯,成功地渲染出一種空蕩迷茫的神奇景象。第二段音樂開始由大提琴、大管、雙簧管奏着以第二主題因素為動機的對答並以解調手法處理,使音樂顯得飄忽不定。這一樂章還使用了合唱來增加效果。

樂評 ǀ 用音樂表現宇宙的作品中,《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四) -

總譜上註明:“合唱隊應置於舞台邊鄰近的房間內,房門要開着,直到全曲的最後一小節,這時門要輕輕地、靜靜地關上。合唱隊以及可能需要的人和一些副指揮,都要用屏幕與聽眾隔開。”由六聲部組成的女聲無詞合唱,使樂曲意境更加升華,其音響,構成了虛無縹緲的背景音樂。緊接着單簧管和弦樂相繼輕輕地奏出了柔美如歌的第二主題和它的發展:

6 7 |1 – 7 67 65 |6 – – 6 2 |3 – 4 6 3 |3 – 4 34 32 |

1 – 7 67 65 |1 – 7 67 65 |7 –

音樂顯得那麼悠揚、舒暢而略帶憂傷,但又那麼悅耳動聽,然後女聲合唱在空曠而緩慢的鐘聲效果下,重複發展着第二主題。接着兩聲銀鈴般的鋼片琴聲結束了鐘聲的伴奏,只剩下孤單單的歌聲在虛幻的太空中飄蕩並漸漸轉弱以至消失,但餘音繚繞,使人感到似乎仍在神秘的太空中飄蕩遨遊……。最後,在清新、柔美、朦朧的氣氛中整部組曲漸漸終止。

神秘浩瀚的宇宙,一直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想,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理想和追求正在逐步實現。用音樂來表現宇宙的作品中,霍爾斯特的管弦樂組曲《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

一些評論家認為,《行星》組曲,反映了霍爾斯特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表示在眾行星間的宇宙中漫遊,而不再拘泥於關於行星的古代傳說,不再是宗教信仰,認為這部作品是科幻音樂的開端,並影響了後來的《星球大戰》、《異形》等電影配樂。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