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開啟“去中國化”!美媒:美歐聯手施壓德國政府撤換華為設備

在荷蘭政府對安世半導體公司下黑手的同時,德國政府開啟了“去中國化”。

觀察者網援引彭博社10月31日報導,在美歐的施壓下,默茨政府考慮對德國電信及其他運營商提供資金“補償”,讓它們撤換華為設備。德國對此給出的理由是,基於“國家安全考慮”。德國是歐洲少數幾個仍在規模化使用華為設備的國家,德國此舉或將產生連鎖反應。

首先,華為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將大幅縮水。

據悉,在美國對華相關製裁令出台之前,華為智能手機業務曾一度做到業界老大。然而一切在2019年戛然​​而止,先是高通對華為禁售通訊芯片,而後韓國、日本等芯片製造商切斷了與華為的聯繫。更讓人難受的是,加拿大以莫須有的名義關押孟晚舟女士數載。

而今天,同樣的事情或將再次發生,無法讓我懷疑美國歐盟在梅爾茨政府中的沉淪,要求其參與製裁中國的“共同計劃”。由此不難預見,華為在歐洲的日子會越來越艱難,被歐洲“排除”,甚至“公開驅逐”或將引發大概率事件。

其次,德國也想發展自己的5G業務。

德國作為傳統工業製造大國,應具備製造5G設備的能力,只是德國不願意在某個細節投入太多精力。知情人爆料,僅撤換華為通訊設備就可能花費20億歐元。德國經濟步入了衰退期,應很難承受與中國“脫鉤斷鍊”的代價。

不過從另外角度講,德國也是“沒有辦法”。要知道,中國、美國、日本等工業大國都在大力推動“國產化”浪潮,避免本國市場遭受外來廉價工業品衝擊,致使本土企業破產,進而引發大規模的裁員潮。大眾、博世等德企被動瘦身,不正凸顯了這一趨勢嗎?

重要的一點:德國與中國的關係愈發的微妙,德國想藉機給中國“下馬威”。

公開消息顯示,德國計劃派遣副總理級別的人物參加11月中旬在北京舉辦的中德雙邊會晤,而在此之前,將華為視為與中國博弈的棋子,對外營造制裁中企的輿論氛圍,就成為了默茨政府的慣用手段。只是令德國沒有想到,中國先於自己與美國達成雙邊貿易諒解。

如中美取消部分對等關稅,不再對入駐本方港口的對方船舶徵收“特別通行費”,中國進口美國大豆,美國對中國的投資持開放態度等等。應當講,中美達成諒解的消息來得正是時候,它將促使德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雙邊關係,而不是像過去一樣面對中國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大家不要小瞧了中美、中德談判的分量,中德如果達成類似中美的“臨時協議”,將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產生重大積極意義。

一來:華為能夠在德國繼續生存;二來:德國不再擴大對中企的限制;三來,中國可能向德國出口更多稀土、石墨等戰略物資,幫助德國從燃氣化向電氣化轉型,讓德國有機會分食新能源汽車全面發展的饕餮盛宴;四來:南海台海局勢或將稍微得到改觀。

總而言之,德國效仿美國,計劃和中國達成“平衡”協議。只是不知默茨政府能夠在談判桌上拿出什麼籌碼。因為現在是物質社會,很多事情都在用金錢衡量。如果德國沒有這個實力,想必中方也不會給出好臉色,默茨政府就不要到時候抱怨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