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拯救生命,希望就不會湮滅!加沙志願者:廢墟中的微光

隨着停火協議達成並生效,籠罩在加沙上空的戰爭陰雲似乎散開了一絲縫隙。雖然衝突的餘波尚未平息,但久違的片刻寧靜讓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得以喘息,重返滿目瘡痍的家園。

這片亟待重建的土地上,每一塊碎石瓦礫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兩年來炮火帶來的深重苦難。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支撐着人們努力活下去的,除了對故鄉的眷戀,還有志願者帶來的螢火般珍貴的微光。

用溫暖治癒心靈創傷

四歲的賈瓦德,人生的一半時光在戰火中度過,父親的死亡更讓年幼的他過早直面了生命的殘酷。祖父說,從那以後孫子再未展露過笑顏。

轉機出現在賈瓦德四歲生日那天——8月20日,恰逢巴勒斯坦人道主義組織“賦權兒童”來到賈瓦德所在的幼兒園。當其他孩子們在與志願者們互動嬉戲時,賈瓦德靜靜地坐在角落,眼中噙滿了淚水。悲傷的表情與他的年齡格格不入,引起了志願者卡馬爾的注意。

聽聞賈瓦德的遭遇,志願者們當即決定停下原定的兒歌與遊戲環節,“我們要把這一天變成他美好的回憶”。

於是,一個臨時起意的小型生日派對開始了。志願者們像父親般溫柔地擁抱賈瓦德,幼兒園的工作人員也送上了一份小禮物,然後大家唱起了生日快樂歌。

溫暖逐漸融化了悲傷,賈瓦德從羞澀地微笑,到最終在同學們的簇擁和“生日快樂”的歌聲中開懷大笑。這一幕,也讓賈瓦德的祖父喜極而泣。

雖然一場計劃外的生日派對無法徹底治癒受傷的小小心靈,但點亮了賈瓦德走出悲傷的第一步,讓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愛着他的人。

只要能拯救生命,希望就不會湮滅!加沙志願者:廢墟中的微光 - “自由加沙馬戲團”在醫院裡演出“小丑醫生”。圖源:gj

另一種形式的“治療”來自“自由加沙馬戲團”。這是由34歲的奧貝德和十來個加沙年輕人,以及來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夥伴共同創立的志願者團體。在醫院裡演出的“小丑醫生”是團隊的傳統項目之一,奧貝德和其他志願者換上白大褂,畫上誇張的馬戲團妝容,給病童們一個驚喜。“我們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減輕對醫生和白大褂的恐懼,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接受治療。”

奧貝德深知,被戰火困在加沙的孩子們,需要創造性的渠道來釋放被壓抑的情緒。“為此,我們開發了各種集體遊戲和活動。”儘管無法徹底消除戰爭給孩子們帶來的恐懼和痛苦,“但至少能讓他們享受兩個小時的快樂,瞥見正常生活的一瞬”。

在救贖與失去間掙扎

然而在加沙,快樂總是轉瞬即逝,恐懼與悲傷才是永恆的底色,志願者們也無法倖免。

醫務志願者胡斯尼終日穿梭於加沙最危險的地帶。通訊中斷是常態,他必須在醫院待命,一旦接到呼叫便分秒必爭。“如果我耽擱,就可能失去一條生命。”無人機的轟鳴和爆炸聲就是殘酷的倒計時。

只要能拯救生命,希望就不會湮滅!加沙志願者:廢墟中的微光 - 在以軍空襲中被炸的納賽爾醫院。圖源:gj

但當他駕駛着救護車,飛馳過坑坑窪窪、瓦礫遍地的街道,忽略拐角處獨自哭泣的孩童、焦急尋找孩子的母親、大聲呼救的老人,來到被炸毀的建築物前,無力感涌遍全身。“我們沒有合適的設備,沒有足夠的工具,也沒有足夠的醫護人員,來清除碎石瓦礫,展開快速救援。每一秒我都感覺他們的生命正從我的指尖溜走。”

更讓他感到無力的,是當他救下傷者,卻救不了自己的家人。

最近的一次任務中,胡斯尼救出了一個被困在廢墟中的小女孩,將她抬上救護車,全速駛向醫院。一路上他緊緊握住女孩的小手,對她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會帶你到安全的地方。”當他將女孩送到醫院安頓好,已是傍晚時分,突然來了一通電話,電話那頭的人大喊:“你家被炸了!”他飛奔回家,已經找不到家了。妻子被炸身亡,3歲的兒子被困在廢墟下嚎啕大哭,他卻找不到合適的工具救出孩子。6天後,人們終於從廢墟中找到他的兒子,但已經回天乏術。“這種感覺是我從未想象過的,我感到自己一文不值。我救活了許多人,卻沒能救活自己的孩子。”

然而,即便悲傷痛苦,胡斯尼也沒有時間停下來。這種毀滅性的創傷,美國創傷和重症監護外科醫生西德瓦感同身受。作為志願者,西德瓦去過海地、津巴布韋甚至俄烏衝突前線,但經驗豐富的他坦言,加沙的局面是任何一場衝突都無法比擬的。

“凌晨兩點發生爆炸,宿舍門被炸開,門板猛地撞到後面的柜子,我就是這樣被驚醒的。”西德瓦還記得3月上旬以色列發動的一場襲擊。6個小時里,他所在的納賽爾醫院外科一共接診了130多名病人,他當時就做了6台手術,後來又做了3台手術。“其中一半都是孩子,這讓我很不習慣。”那場襲擊極大地震動了西德瓦,“那天晚上,我接診的兒科創傷比我在美國一年接診的還要多”。但這還並不是傷亡最嚴重的一場襲擊,納賽爾醫院外科曾一天做了上百台手術。

西德瓦表示,這一輪衝突讓加沙成為他待過的“最暴力的地方”,“可能是過去60年地球上最暴力的地方”。在這裡當志願者,就必須做好隨時面對死神的準備。

“易卜拉欣當時正在接受康復治療,身體狀況良好。我從未想過自己的病人會這樣死在病床上。”西德瓦口中的易卜拉欣,是一個3月剛接受保護性結腸造口術的16歲男孩。那是3月23日,西德瓦剛從美國返回加沙。正是在那一晚,以軍的空襲鎖定了同樣在納賽爾醫院接受治療的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政治局成員巴爾胡姆,無辜的易卜拉欣在空襲中不幸身亡。“如果當時我沒進重症監護室,那我大概率就站在易卜拉欣旁邊,死者可能還要加上一個我。”西德瓦說。

“這不是以色列對加沙的襲擊,而是美國和以色列的聯合襲擊。”作為一個美國人,手術台上躺着的傷者和從傷者體內取出的美製彈片更讓他備受煎熬:“將炸彈碎片扎進巴勒斯坦人身體里,用的是我作為美國納稅人的錢,還是我鄰居的?”

將微光匯聚成為星河

儘管危險、困難與困惑如影隨形,但當志願者們看到孩子們臉上發自內心的笑容時,一切艱辛彷彿都有了意義。

5歲的埃利亞斯因為腦癱無法站立,智力發育遲緩,在加沙的生活更讓這個本就不幸的孩子歷經磨難。但每一次活動結束,埃利亞斯都會主動要求志願者將他抱起,自豪地向鏡頭揮手。他的勇氣與笑容激勵着在場的每一個人,也成為照亮志願者們的一道微光。

21歲的志願者納賈爾帶着8歲的唐氏綜合征患兒拉揚歡快地旋轉舞蹈,用笑聲與音樂聲掩蓋頭頂無人機的嗡嗡聲。“我們知道我們隨時都可能喪命。”看着拉揚露出燦爛的笑容想一直玩下去,納賈爾說,“但我們相信,有責任給這些孩子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儘管我們也迫切需要支持。”

雖然如今加沙衝突看似暫停,但和平遠未真正到來。

加沙衛生部門10月27日發表聲明稱,在過去48小時內加沙地帶的醫院接收了8名死者和13名傷者。此時距離第一階段停火協議生效還不到三周。

而自2023年10月7日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對加沙的襲擊已造成6.85萬人死亡、17.04萬人受傷。

每當胡斯尼出門工作,父親總會低聲叮囑:“照顧好自己,別丟下我一個人。”胡斯尼只能默然以對。生活必須繼續,對他而言,只要還能拯救生命,希望就不會湮滅。在這片飽經磨難的土地上,志願者們用堅韌的行動證明:即便在最深重的黑暗中,人性的微光也能彼此映照,生生不息。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玖田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