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談以美關係、談中東戰爭,卻往往忽視了一段已經被歷史塵封的“舊情人”關係,法國與以色列的蜜月期。
在人們印象中,以色列離不開美國,這固然沒錯。
但在它從蘇聯轉向美國之間,有近十年的空窗期。而在這段最孤立、最關鍵的歷史節點上,是法國成了它最有力的依靠。
不僅是出售武器,而是從空軍戰鬥機到地面裝甲,再到核能源技術,法國幾乎傾囊相授。
那個今天大談人權大旗、隨時“變臉”的法國,曾是推動以色列完成核項目“脫胎換骨”的最主要推手之一。
那麼法以這段異國“情緣”,為何終將破裂?法國又為何在關鍵議題上,一次次對以色列“動手斷糧”?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蘇聯大力推動以色列建國。
從軍事教官到坦克操作,從步坦協同作戰到國家建構,以色列最早的“教父”是斯大林親手指派的團隊。
但蜜月不會長久,1953年後蘇聯對以色列的疏遠幾乎是驟然發生。“民族認同危機”和猶太人情結的高漲,讓克里姆林宮警惕至極。
而且以色列並不打算當蘇聯的“中東橋頭堡”,反而悄悄嘗試與美西方眉來眼去。
於是以色列陷入四面楚歌。蘇聯斷了情,美國尚未上手,該靠誰?
法國恰在一邊等着做“救世主”。
其實早在1940年代末,法國就已默許自己的南部成為猶太復國軍的秘密跳板。法國官員甚至歸還被查扣的槍械,好讓以色列地下組織能成功溜進巴勒斯坦對英國人“放炸彈”。
到1956年,法國與以色列的軍事合作全面升級。72架“神秘”戰鬥機、200輛AMX坦克、上萬發炮彈,幾乎一夜之間打通了以軍的現代化瓶頸。總金額達7000萬美元,在當年,就是天文數字。
法國為什麼這麼干?明面上講是“共同應對阿拉伯民族主義”,但其實是怕埃及納賽爾支持阿爾及利亞獨立,一旦“革命”外溢,法國在北非的殖民體系就崩盤了。
所以以色列成了它的軍用“打手”。
也正是在這段蜜月期,法以達成了最不為人知卻最具戰略影響的一項協議,法國幫助以色列建反應堆,並援助核工業技術。
1957年10月雙方簽署協議。法國不僅親自出圖紙、出專家、出設備,還幫以色列在迪莫納沙漠建起24兆瓦重水反應堆。這在今天聽着普通,在冷戰初期卻是戰略核門檻。
這不是愛心幫助,這是在培養一個將來的“隱性有核國家”。
直到今天以色列依舊不承認擁有核子武器,也拒絕國際機構的強制核查。但誰都知道,他們的核科技底子,全賴法國打下。
法國當時希望借“以色列核能力”遏制埃及,這才是真正狠角色的博弈。
一切的轉折從1960年開始。法國在北非首次成功試爆原子彈,這意味着它成為“名正言順”的核俱樂部成員。
問題也隨之而來。既然你已成功晉級“有核國家”,那還需要以色列幫你繼續搞後門實驗數據嗎?
反過來美國CIA通過U2偵察機發現以色列的核項目後,法國不僅沒挺身辯解,反而第一時間對外澄清,撇清關係。簡直像是一腳把以色列踹進了輿論的火坑。
後面更絕法國通知以色列,我們以後不提供你們任何濃縮鈾,你們愛怎麼搞核研究自己想辦法。
這時候的法國已經不需要以色列了,一個典型的大國風範, 價值最大化時親兄弟,當你沒用了,割得比誰都果斷。
而以色列那邊是急得團團轉。佩雷斯親自飛去巴黎磕頭求情,連總理本·古里安也親自出馬,表示願意自行解決核材料問題,只請求不要向國際社會告密。
行嗎?勉強行。法國重新定義了合作方式,我不阻止你搞核,但我不參與。
最後的訣別是發生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和之後。
這次戰爭以色列6天橫掃阿拉伯聯軍,一舉拿下耶路撒冷東區、約旦河西岸、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約6.5萬平方公里土地囊括囊中,讓整個中東為之一震。
法國的反應?宣布對包括以色列在內的八個交戰國全面武器禁運。之前法國還是以色列最重要的武器來源。此時卻“站在了阿拉伯人那一邊”。
戴高樂甚至在公開記者會上宣布,第五共和國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自此終結。
這一刀可謂深刻。但以色列已經不怕了,因為它另抱上了美國的大腿,而這條腿,比法國粗多了。
拿歷史放大鏡來看,法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並非出於道義、價值觀或者所謂“人權信仰”。
從頭到尾都是出於戰術性的地緣調度,最初是為了打壓埃及民族主義,維持阿爾及利亞殖民控制。後來是試圖搭建一個制衡蘇聯和美國中東影響力的籌碼。
等阿爾及利亞獨立、帝國崩塌,中東發生權力重構,法國沒力量了,也就沒資格再“身兼盟友”了。
而以色列清醒得很。法國不能做大腿就換。蘇聯不行換法國,法國不行換美國。
這才是以色列外交的現實主義教科書,靠誰不是靠?只要你能提供我需要的,不論你講不講人權,管不管民主,我就給你最親如兄弟的禮遇。你不行?立馬翻篇。
中國在處理國際合作時,也必須明白,世上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一致的利益。
當年戴高樂政府在支持與切割當中不斷搖擺,本質上只是法國政治體制容納不了殖民崩潰帶來的戰略轉型。它自己都站不穩,還能給誰長期安全感?
今天看以色列,不在於仰望它什麼“軍事力量”或“科技奇蹟”,而在於它曾經用明晰的國家焦慮感推動了外交上的主動出擊。
不依附情懷,不執着義氣,鐵了心只抓關鍵節點利益訴求。這不是什麼“猶太人天賦”,而是一個清醒國家在殘酷地緣格局中學會的生存智慧。
世界變數複雜,話是可以說得漂亮,但一旦涉及國家安全底線,任何人都只能選邊站隊。
當年法國給了以色列槍、坦克、飛機、反應堆,最後卻連一粒濃縮鈾都不肯給。這說明什麼?
說明在大國戰略劇變中,任何小國都得靠自己。敵人的施壓是一時的,但朋友的冷淡,可能是致命的。
如今以色列自認中東小霸王,美國是它的“港灣”。但請記住,蘇聯也曾“港灣”過法國,法國也一度誓言與以色列“生死無悔”。
歷史不會用口號預測未來,它只會用事實揭示徹骨真理。
一個國家最可靠的資本,是自己的實力與立場,而不是哪一個盟友是否“會趕來支援”。
尤其對中國來說,這個規律尤其重要,因為我們正愈發成為全球博弈的主場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配圖均來自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文化知識,傳遞社會正能量,無低俗不良引導。如涉及圖片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