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中國海軍福建艦正式入列,空警-600預警機也從閱兵場上的“概念機”走向現實舞台。有趣的是,這款新型預警機有個可愛的昵稱“哪吒”。
官方解釋是,它的外形設計神似神話人物:兩台發動機與起落架短艙相連,加上機頭,形似三頭;摺疊機翼和四個垂尾像六臂;圓形天線罩好比乾坤圈;機身紅色標識圈猶如混天綾;螺旋槳高速旋轉時,更讓人聯想到風火輪。不過,若細品“哪吒”二字,或許藏着另一層深意——它暗喻着一位中國預警機領域的“弄潮兒”:王小謨。這位“預警機之父”的人生,恰如哪吒鬧海般,在科技海洋中劈波斬浪,書寫傳奇。
從“散養”少年到無線電學霸
王小謨的成長經歷,堪稱一段“非典型”學霸之路。他1938年生於上海,後隨家人遷居北京。童年時,父母忙於生計,他和姐姐處於“散養”狀態,甚至干過在馬路上擺磚頭惡作劇的淘氣事。然而,這種自由成長的環境,反而培養出他極強的獨立性和動手能力。
高考時,王小謨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一邊是保送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學無線電,另一邊是去北方崑曲院搞戲曲。在父母勸說下,他選擇了前者。其實他最初心儀清華,但擔心考不上,最終踏進北理工大門。大學初期,他的成績並不突出,直到接觸無線電專業課,才如魚得水,一躍成為尖子生。
課餘時間,他仍沒放下戲曲愛好,還擔任了學校京劇團團長。1961年,王小謨畢業分配到南京中國電科14所,迎接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攻克三坐標雷達——這項技術能同時獲取目標方位、距離和高度,是雷達領域的重大突破。面對蘇聯專家留下的厚厚手稿,他毫無懼色,靠着“散養”練就的韌勁,一頭扎進研究中。
三坐標雷達與“廣告換訂單”的智慧
三線建設時期,王小謨遷往貴州,參與籌建中國電科38所。山區條件艱苦,住干打壘房、吃辣椒拌飯是常態,但科研熱情未減。
期間,他成家立業,還發揮手藝組裝電視機,改善家庭生活。七年後,三坐標雷達終於研製成功,並在1982年通過國家鑒定,成為中國首部自動化三坐標雷達,實現從單一警戒到精確指揮的跨越。1985年,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王小謨也於次年出任38所所長。
38所地處偏遠,人才流失嚴重。為搬遷至合肥,王小謨想出妙招——出口雷達換資金。機會來了:1987年,西德少年駕機穿越蘇聯防空網事件引發全球對低空防禦的關注。王小謨在國際航展上自製一頁“中低空兼顧雷達”廣告,竟拿下5000萬元訂單。
更驚人的是,當時38所連設計方案都沒有!若換作旁人,多半被視為騙子,但王小謨用實力說話:僅一年後,中國首座中低空雷達如期交付,在外方演習中綜合性能第二、電子對抗第一。這筆“廣告換訂單”的生意,不僅解決了搬遷資金,還讓38所名聲大噪。王小謨的膽識與遠見,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這一系列操作,王小謨不僅推動技術落地,更打造出“自我造血”的科研模式。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創新不止在實驗室,也在市場與策略中。而接下來,他將目光投向更高遠的天空——預警機。
預警機自主路與“暗線”突圍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預警機研發步履維艱。1996年“瓦森納安排”將機載雷達列入管制清單,而中國此時尚無自主預警機。
反觀國外,以色列在1982年戰爭中已憑藉美製E-2C預警機大顯神威。王小謨深知,預警機非普通偵察機,它集指揮、控制於一體,若依賴外來技術,戰時必將受制。果不其然,2000年以色列在美國壓力下退出合作,賠償3.5億美元。項目眼看擱淺,但王小謨的“暗線”及時轉正。
然而,研發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6年,空警-200在安徽廣德墜毀,40名專家罹難,包括34位雷達精英。空難主因是飛機結冰超載,但背後折射出研發進度的緊迫。這場悲劇成為預警機事業的一道傷疤,但英烈們的犧牲激勵着後人前行。
王小謨本人也歷經磨難:廣德空難前,他因車禍骨折,後又確診淋巴癌。但他樂觀以對,稱“一輩子做三個雷達已很滿足”——三坐標雷達、中低空雷達、空警-2000預警雷達,每一項都是國之重器。
王小謨用行動證明:自主創新不是口號,而是生存之道。他的“暗線”智慧,不僅挽救了中國預警機項目,更奠定技術領先基礎。而這一切,都與“哪吒”精神不謀而合——不畏強權、自力更生。下面,讓我們用結語回顧這位科學巨匠的傳奇一生。
王小謨的一生,是“謨”童鬧海的真實寫照——從無線電少年到預警機之父,他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用智慧與韌性打破困局。他研製的三坐標雷達填補國內空白,中低空雷達創匯解困,空警-2000則實現從追趕到領先的跨越。
更可貴的是,他始終秉持“百分百自主”信念,在合作中留後手,在逆境中尋突破。如今,空警-600以“哪吒”為名,或許正是對這位先驅的致敬——風火輪已轉,乾坤圈在手,中國預警機事業必將在自主創新中續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