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這科技圈的風向,真是說變就變啊。
我看上半年,大家還在卷模型參數、深度思考,這一轉眼,就到了拼落地應用的季節了。
要按往常的節奏,到了這個節點,各大巨頭都得拿出點壓箱底的絕活,畢竟KPI擺在那嘛,總得搞出點新故事,一方面是給資本市場秀秀肌肉,另一方面也能讓咱們用戶開開眼界。
尤其是在AI編程這個賽道,前有微軟的GitHub Copilot席捲全球,後有AI原生編輯器Cursor融資到手軟,直接重塑了開發者的工作流,帶來了從代碼補全到智能體輔助的一系列顛覆性體驗。
既然國際巨頭沖了,那麼國內的玩家又怎會甘於人後呢?
11月12日,TRAE國際版正式宣布SOLO正式版全量上線,也就是說,不需要邀請碼,所有用戶都能用上SOLO了。
(圖源:雷科技)
作為一個對代碼一竅不通,但天天和AI打交道的數碼編輯,我對此自然是好奇心爆棚。接下來,跟着我的視角走就對了。
從輔助到主導
在接觸SOLO之前,我對AI編程工具的理解,還停留在“輔助工具”的層面。
就像GitHub Copilot,它很強大,能幫你補全代碼、寫個函數,但方向盤還得你自己握着。你得告訴它具體的編程指令,它才能幹活。
但字節這次全量上線的TRAE SOLO,思路完全不同,它想當的不是“輔助工具”,而是那個懂你心思、能直接把項目從毛坯干到精裝的“包工頭”。
(圖源:TRAE)
在TRAE官網上,我們能看到一個核心概念——情境工程師。
這個詞聽着唬人,但解釋起來卻很直白:過去的AI是代碼的輔助,只能理解你光標所在的那幾行;而SOLO模式下的AI,是一個集編輯器、終端、瀏覽器等多工具視圖於一體,能自主執行開發任務的超級個體。
具體來說,它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你可以用自然語言,告訴它你的需求。這個需求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具體的,甚至可以由TRAE SOLO為你完善。
(圖源:TRAE)
接下來,TRAE SOLO會像產品經理一樣,自動生成一份詳細的開發計劃,把你的想法細化成具體功能點。你可以和它反覆溝通調整,讓它進一步將任務拆解成前端、後端、數據庫等一系列開發子任務,然後開始瘋狂寫代碼。
得益於實時跟隨模式,整個開發過程,你都能在工具面板里看得一清二楚。
全新的三欄布局是SOLO模式的另一大亮點。你可以一邊讓AI開發核心功能,一邊另開一個對話窗口諮詢技術問題,甚至同時推進前後端的不同模塊,就像在管理一個真實的多人團隊,極大地提升了開發效率。
(圖源:雷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字節跳動在正式版里將SOLO拆分成了兩大核心角色:SOLO Builder 和 SOLO Coder。
前者就是我們剛剛介紹的內容,按照官方的說法就是適合處理“從0到1”的項目搭建;而新增的SOLO Coder則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它擅長處理“從1到N”的複雜項目,比如在公司現有的大型代碼庫里進行功能迭代、修復Bug或重構架構。
產品負責人表示,未來SOLO也會繼續強化從代碼生成到軟件構建的轉變。
說實話,這種從“授人以漁”到“直接給你魚”的轉變,對於我們這種非技術人員的衝擊力是巨大的。
新手小白也能用
當然,演示終歸是演示,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為此,我前後鼓搗了好一陣子的網絡環境,特地把TRAE下了下來,就為了看一下這玩意的真實能力。
任務很簡單:我想要一個展示自己所有評測文章的作品集網站。
首先,我在TRAE SOLO的對話框里,用語音輸入需求:“幫我做一個作品集網站,用來展示我的科技數碼文章。需要有一個首頁,能用卡片流的形式展示文章列表,點擊卡片能進入文章詳情頁。另外,再做一個‘關於我’的頁面,介紹一下我自己。”
(圖源:雷科技)
然後,讓TRAE SOLO給我優化一下這段文本。
(圖源:雷科技)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
按下運行鍵,屏幕中間的AI助理立刻開始思考,生成了一份產品需求文檔和技術架構文檔讓我確認。
嗯……我對編程一竅不通,下一步就行了。
點擊同意後,屏幕中間的面板開始自動刷新,出現了“初始化項目”、“創建配置文件”、“開發核心組件”、“實現首頁功能”、“優化響應設計等一系列我看不懂但感覺很厲害的任務進度。
(圖源:雷科技)
緊接着,右側的IDE窗口代碼開始瘋狂滾動,速度快到肉眼無法捕捉。旁邊的終端里,各種依賴包被自動安裝、配置。整個過程就像電影里黑客工作的快放鏡頭,讓不明真相的人看得一臉蒙蔽。
而我?我沖了杯麥片,看着它的表演。
大約十分鐘後,系統提示“項目開發完成”。又過了幾分鐘,內嵌的瀏覽器窗口自動刷新,一個簡潔但五臟俱全的網站原型就出現在我眼前。首頁上整齊排列着幾篇用佔位符填充的文章卡片,點擊後確實能跳轉到詳情頁,“關於我”的鏈接也真實有效。
(圖源:雷科技)
但這顯然不夠,我要的網站肯定不是塞着幾個佔位符就行的,這肯定得有我自己的文章啊。
於是乎,我挑了幾篇代表作,讓AI給我塞進去。
TRAE SOLO接收指令後,沒有讓我去動代碼,而是直接對項目文件進行了修改。幾秒鐘後,瀏覽器里的網站重新生成,所有改動都已實時生效。
(圖源:雷科技)
這次更新,破壞了原有的“關於我”頁面。
於是我讓TRAE SOLO試着自己排查一下錯誤,看看是什麼導致“關於我”頁面無法正常生效了,結果它很快就修復了這個問題。
在新的“關於我”頁面里,甚至能夠看到剛剛上傳的文章影響到了簡介的內容。
(圖源:雷科技)
所謂上下文的作用,在這裡就能很好地展現出來。
這番體驗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對於創建原型和中小型Web應用來說,TRAE SOLO幾乎抹平了技術鴻溝。
在被問及目標群體時,相關人員表示,目前SOLO依然主要服務於專業開發者,未來或許會逐步擴展到研發上下游和非技術用戶,但這需要技術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目前的SOLO依然是存在一定門檻的。
當被拿來與Cursor、GitHub Copilot對比時,相關人員強調,SOLO會堅持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發展路徑。
尤其在對中文語境的理解和適配上,TRAE SOLO確實有着本土化的天然優勢。
AI讓編程更簡單
整個發布會看下來,字節跳動想做的其實挺明白的:讓做軟件這件事更簡單。
對於產品經理、設計師或者任何一個有好點子但不會寫代碼的人來說,TRAE SOLO的價值非常直接。過去,一個想法要變成看得見的產品,中間隔着高昂的溝通成本和開發費用。現在,你可以自己動手,快速搭出個看得過去的原型,拿去驗證想法或者給客戶看,這大大縮短了從想到做的距離。
當然,這也不是說程序員就要失業了。恰恰相反,它更像是給每個開發者配了個全能助理,負責處理那些搭建環境、寫基礎框架之類的重複性工作。這樣一來,專業的開發者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考驗水平的複雜業務和系統性能優化上。
說到底,現在大模型行業的競爭,已經過了光比拼參數和跑分的階段了,誰能做出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誰才能真正站穩腳跟。
字節這次拿出的TRAE SOLO,就是一個很明確的信號:他們正全力把AI技術變成更多人能用得上、用得好的工具。這種做法,可能會實實在在地改變很多人未來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