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綠而行,誰是能源行業雙碳行動尖兵?|2025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

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五年來,中國堅持先立後破的能源轉型之路,快速建成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2025年3月底,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首次超過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火電裝機容量;2025年上半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17993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5.6%,約佔全部發電量的39.7%,超過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9164億千瓦時)與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7093億千瓦時)之和。

為系統跟蹤了解能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最新趨勢和特點,本年度調研按照營業規模和行業影響力,篩選了能源行業樣本企業70家,覆蓋了54家傳統能源企業(包括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煤礦開採、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石油天然氣開採等)和16家新能源企業。

從調研結果來看,能源行業雙碳行動進步明顯。得分60分(百分制)及以上的企業19家,遠超去年的數量(7家)。在“2025能源行業雙碳行動力top50”中,有41家企業得分提升。

逐綠而行,誰是能源行業雙碳行動尖兵?|2025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 -

新能源企業領跑,地方能源企業行動不足

2024年召開的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加快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一是要以更大力度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的建設,因地制宜地開發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二是要推進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電由基礎保障性電源轉為支撐調節性電源;三是要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確保綠電發得出、電網接得住、終端用得好。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5年11月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中國堅持先立後破,推進非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由2020年的16.0%增至2024年的19.8%,年均提高近1個百分點;持續提升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中國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由2020年的84.0%降至2024年的80.2%。

如何推動中國能源行業從傳統能源模式轉型為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系統,成為能源企業的責任和使命所在。

調研企業快速推動風光儲與煤電融合發展。多數大型煤企已布局電力、供熱、煤化工等下游業務,正通過煤電一體化發展模式實現產業鏈優化。石油石化企業加速布局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如中國石油布局了新能源新業務發展六大基地,分別是綠色協同發展示範基地(吉林)、清潔轉型示範基地(玉門)、綠色能源產業化發展示範基地(新疆)、地熱供暖示範基地(京津冀)、清潔電力生產基地(青海)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示範基地(大慶)。

在調研的企業中,超九成的傳統能源企業有促進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同發展的措施,包括風光水(儲)一體化、風光火(儲)一體化建設、油氣電氫一體化服務等。

另一方面,隨着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直供、交通領域車網互動、建築領域光儲直柔、化工領域綠電制氫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新能源企業開始從單一設備供應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

在調研的企業中,93%的企業積極發展能源業態新模式,包括源網荷儲融合供給、智能調度平台、綠色電站、綠色微電網、業態多元化規模應用等。如正泰聚焦綠色能源、智能電氣和智慧低碳等核心業務,以“源網荷儲一體化”為核心抓手,形成了“綠源、智網、降荷、新儲”系統服務能力,針對電力、工業、交通和建築這四個碳排放佔比最大的行業,正泰已推出幾十項行業碳減排解決方案。為實現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三峽能源創新提出“風光儲一體化”解決方案,將安徽省阜陽市的採煤沉陷區轉化為清潔能源基地。

近年來,地方能源集團加速整合,成為新能源產業版圖中重要的競爭力量。雖然大型地方能源集團在資產規模和營收規模方面已逐漸看齊能源央企,但其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仍處於起步階段,雙碳行動力不足。

本年度調研中,新能源企業評價得分最高,在“2025能源行業雙碳行動力top50”,10家新能源企業得分60(百分制)以上。地方能源企業平均得分為27.9,只有43.5%的地方能源企業披露了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

在環保投入方面,有37家調研企業2024年環保投入超過億元,其中最高為中國石化,年度環保投入超200億元。在調研的企業中,萬元營收年度環保投入為58.7元。從企業類型看,能源央企及其下屬的年度環保投入平均為22.1億元,新能源企業平均為4.5億元,地方能源企業平均為2.9億元,投入金額遠低於能源央企。

逐綠而行,誰是能源行業雙碳行動尖兵?|2025企業雙碳行動力調研 -

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並行,供應鏈管理薄弱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能源技術展望2024》(etp-2024),太陽能光伏、風力渦輪機、電動汽車、電池、電解器和熱泵等六類大規模製造清潔能源技術仍將快速發展,預測其全球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7000億美元,增至2035年的2萬億美元以上。

這一輪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有堅強的技術創新支撐,實現了由新能源技術推動的能源結構重大轉型。中國聚焦技術研發和創新突破,大力推動綠色能源的技術創新。據統計,中國清潔能源技術專利申請的全球佔比已經從2000年的約5%上升至75%以上,中國企業在能源領域的研發支出已接近歐盟與美國的總和。

本年度調研中,調研企業基本建立了科技創新相關制度,明確了能源科技創新的方向。調研顯示,97%的企業有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的措施,如新型電力系統、儲能、氫能、新一代核能體系、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等;90%的調研企業積極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建設智慧電廠、智能油氣田、智能化煤礦、智能電網、智能工廠等。

調研企業積極開展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與合作,91%的調研企業成立了綠色研發機構和能源研發創新平台,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建立跨領域、跨學科的創新聯合體,提升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如國家電網公司聯合31家來自發電、新能源、高校等不同領域的單位組建了新型電力系統技術創新聯盟,旨在面對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中的新能源消納、系統穩定性等難題,匯聚各方科研力量,搭建協同創新網絡,共同攻克關鍵技術。

能源行業產業鏈較長,在全球爭搶綠色產業發展高地的過程中,能源供應鏈成為關注的焦點。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4年全球能源政策現狀》報告,自2020年以來,與清潔技術供應鏈相關的貿易措施大幅增加,各國實施了近200項針對清潔能源技術的貿易政策,而此前5年僅有40項。這些貿易措施既有關稅措施,也包括了大量的非關稅措施,如可持續供應鏈、產品碳足跡、生態設計、生態標籤等規則和要求。

供應鏈的綠色低碳轉型,成為中國新能源企業發展尤其是出海過程中必須要關注的貿易趨勢和要求。本年度調研中,62.9%的企業建立了綠色採購的制度和措施,32.9%的企業通過培訓等措施對供應鏈減碳進行支持。然而,只有27%的企業公開披露了範圍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地方能源企業中,只有21.7%的調研企業有綠色採購制度。

助力全球減碳,健全氣候治理體系

中國新能源發展為全球減碳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為世界特別是廣大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諸多綠色公共產品,包括綠色低碳技術和解決方案等。中國的光伏組件產量佔全球的80%,鋰電池產量也接近全球的80%,新能源車總量連續十年位居全球第一,約佔全球總量的70%。

中國的綠色產品和減碳能力通過全球貿易快速外溢。“十四五”期間,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覆蓋了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為其他國家減少碳排放約41億噸,接近全球一年碳排放總量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中國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優勢,推動新能源產品的成本快速下降,過去十年,全球光伏、風電項目的成本分別下降了超過80%和60%。

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能源企業積極加入、發起行業合作網絡,推動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

本年度調研中,超過一半的企業參與或發起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推動能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創新對接融通。例如2024年8月,兩大能源央企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共同牽頭組建了中央企業新型儲能創新聯合體,成員單位包括多家中央企業、地方國企、民營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團組織,推動新型儲能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中國石油加入了油氣行業氣候倡議組織(ogci)、油氣行業脫碳章程(ogdc)等行業組織,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能源化工產業鏈碳足跡聯盟;中國石化與中國化工學會、中國華能、沙特阿美等共同發起成立國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創新合作組織;寧德時代加入了全球電池聯盟(global battery alliance, gba)、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等162家國內外行業協會。

在標準制定方面,能源企業深度參與國際、國內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支撐行業健康發展。調研期內,57.1%的企業參與了能源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包括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等)。例如在調研期內,中國石油制定發布國際標準6項,牽頭制定了油氣行業首個綠色低碳國際標準iso/ts20790:2024《油氣工業及低碳能源 油氣田設備材料綠色製造和低碳排放指南》。

2024年,全球超過90%的新增電力發電量來自可再生能源,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中國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和清潔能源投資國,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中國能源企業需積極融入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以“綠色”和“責任”引領全球能源行業邁入“可持續競爭”的新時代,實現全球能源轉型的“可持續未來”。

南方周末研究員 孫孝文 王瑞萱

責編 鄒力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