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規模性返鄉滯鄉?未來最難的一批人是他們

我們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說城市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回農村唄,老家還有地,養活自己沒問題,但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最近,農業農村部召開了一個會議,會議提出“繼續實施返鄉回流脫貧人口促就業專項行動,防止形成規模性返鄉滯鄉”。

這個提法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各種解讀都有。其實,這個提法就傳出了兩點信號。第一,說明農村收益不是那麼理想,如果大規模返鄉,容易造成一些人返貧。現在農村種地收益怎麼樣,從農村出來的都知道。三農專家溫鐵軍還吐槽過,他說只讓農民回鄉就盯著農業幹活兒,你曉得現在種地多虧本嗎?

第二,城裡的工作機會不多,如果城裡有活干,誰會返鄉呢?所以,要防止大家返鄉,只有提供更多工作機會,才能留住他們。

說實話,農民朋友真的很不容易。去城裡打工,本來就是因為在老家種地收益少,才選擇背井離鄉。現在城裡不好混了,想回鄉,似乎又沒那麼容易。

不過,只要不是強制,農民在老家有土地,想暫時返鄉,確實還能熬過去。但有一批人可能真的回不去了,而且未來老了,可能是最難的一批人。他們就是把戶口遷出了農村,但卻沒有養老金的人。

過去20多年來,國家推進城鎮化,農村人口大幅減少,從2000年的8.08億人下降至2024年的4.65億人。也就是說有幾億農村居民在城裡買房定居了,有不少人甚至把戶口都遷走了。

把戶口遷走了,意味著就不再是農村居民了,農村的土地也沒他們的份了。現在有些人是父母還在,還有土地。可等父母不在了,土地就沒有了。

沒了土地,也就回不去了。可等老了,在城裡也很難找到工作了。如果還沒養老金,那養老就是一個大問題。

現在我們的養老金分為三類人群,養老金最多,過得最瀟灑的就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五六千元。每天跳跳舞,到處旅遊的老年人就是他們,而且有一部分人還有多餘的養老金來資助子女。

稍微還過得去的是企業退休職工,人均養老金3000多元,養老是沒問題,但也不算很富裕,只是不需要麻煩子女。

最少的就是農民群體,人均200多元,但很多地方只有100多元,這個其實不叫養老金了,只能算作養老補貼。因為這點錢確實不夠養老,只能當作一個補充。但農民朋友一向樸實勤勞,養老金這麼少怎麼辦?自己種點東西,節省一點唄,也能過得去。

可除了這三類人群,還有一類人被忽略了,那就是城鎮非就業人口。其實現在就有,但規模不大,加上之前城市發展,工作機會多,所以還能過得去。

但未來這個群體規模會很大,有不少人還沒交養老保險。那到老了,真的會比較難過,農村回不去,城裡找不到工作,又沒有養老金,怎麼辦?

所以,對於已經進城定居的農民朋友,一定要先考慮未來的養老問題。要么保留農村戶籍,保住土地,要么多交點養老保險,畢竟城市養老的成本還是不低的,要不然老了還真的比較麻煩。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