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比預想來得更快一些。
繼上周廣州、成都、重慶等多座超大城市對防疫政策作出調整後,這個週末,更多的城市“策馬”跟進,且深度再進一步。
拐點真的來了,大調整不會遠了。
01
12月4日,上海、鄭州、武漢、南昌、昆明等城市紛紛宣布,公共交通、公園景區等公共場所不再查驗核酸。
緊接著是晚上,山東、浙江多地(杭州、寧波、台州、溫州、紹興、嘉興、金華、舟山、湖州等)相繼放出更大招。
前者宣布:
取消交通場站、港口碼頭、高速卡口等場所強制性核酸檢測“落地檢”要求;居民進入公園、景區、服務區等公共場所,乘坐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驗健康碼和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後者要求:
不再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除養老院、福利院、中小學、幼兒園等特殊場所外,乘坐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進入公共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掃“場所碼”。
這兩個地方的調整格外引人關注,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在放鬆核酸檢測要求之外,把其他城市依然還保留的“落地檢”和健康碼查驗甚至場所碼都取消了。
二是,就在這兩天,這些地方還出現了部分引發爭議的現象,前後反差過於明顯。
如濟南在12月3日宣布:所有公廁落實掃碼如廁查驗核酸檢測證明。
所以,這兩個地方的突破也被視為“彎道超車”。
事實上,在廣州打響第一槍,尤其是兩場重磅座談會之後,各地都彷彿在“鬆綁”的方向上集體開啟了一輪競賽。速度、力度都被屢屢刷新。
當然,如果對公共政策的調整的邏輯有基本的了解,就不難想到,如此大規模的“鬆綁”競賽,不可能僅僅只是地方層面的“覺醒”。
可以謹慎判斷:留給各地“搶先”的機會不多了。因為距離統一性的“大變”,應該不遠了。
02
事實上,或許正是因為仍差一個統一的“改變”決定,在過去這幾天,我們看到,各地的“鬆綁”進度明顯不一,有的地方核酸隊伍仍排起長隊,甚至有的地方還有繼續加碼之嫌。
但是,調整的信號已經非常明顯。
首先是,核酸檢測真的成了“強弩之末”。
不止是壓縮核酸檢測頻率和範圍。廣州、重慶等多地都喊出了“非必要不核酸”的口號。要知道,就在幾天前,我們熟悉的還是“非必要不外出”的要求。轉變速度之快,讓人咂舌。
此外,權威媒體頻頻向核酸檢測行業開砲。
中國新聞周刊發表題為《一邊“非必要不核酸”一邊大排長隊,核酸暴利如何終結? 》的文章,並追問:核酸相關企業IPO是“發國難財”?
其次是,專家、媒體頻頻放風。
12月2日,多位醫學專家聯合發布重磅判斷,廣州這波新冠疫情當中,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的症狀大部分都很輕,症狀同季節性感冒類似,市民無需恐慌。
有專家指出:新冠“後遺症”可能來自於心理因素。
與此同時,多家媒體刊發了對奧密克戎康復者的自述,以實例證明“病毒病毒並不可怕”。
還有媒體發文:新冠病毒防控回歸乙類管理條件漸趨成熟。
03
應該說,防疫三年之際,防疫政策的調整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發生。
目前最大的懸念在於:新冠病毒的防控管理方式是否從甲類管理回歸乙類管理?而這將直接影響未來防控措施的整體優化方向和力度。
比如,陽性患者是不是還必須要求去方艙(已有個別地方放開口子)?這一點能否作出實質性改變,關係到整個社會防疫認知的刷新。
但可以確定的是,社會的高度關注背後,足以看出人心思變的大勢所趨。中國老話講,大疫不過三。在此刻迎來防疫拐點,冥冥之中也暗合了千百年來的民間樸素認知。
過去幾十年,可能從來沒有哪個時刻,人們對向“正常”生活的回歸,顯得如此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這幾天,廣東、重慶、四川、烏魯木齊等多地都宣布加大復工復產、复商復市力度。確實是時候拼經濟了。
當然,對很多人來講,歲末年終之時,今年能不能順利回家過年,可能是眼下最為現實的事情。不過,就目前的趨勢看,完全可以樂觀。
其實,已有地方公開喊出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與過去連續數年的“就地過年”倡議,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年的疲倦之後,人們太需要好好過個年了。
對於如何過年,對於如何安排未來的發展計劃,個人、企業都可以有新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