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3日晚,河南開封,一顆巨大的火球划過夜空,墜落在盛夏的大地上。
第二天,《開封日報》、《鄭州晚報》、中央電視台,都是關於“UFO”的探討。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這似乎沒什麼稀奇,但當時的民間議論紛紛,人人充滿好奇。
而這種對於未知的好奇心,一如對即將開始的90年代的概括。
90年代對於中國,就如青春期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它躁動、迷茫、不成熟,但同時它充滿著朝氣,一切尚未定義。
我們為什麼總是懷念那個年代?
大概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多元和年輕的激情,已一去不復返。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90年代,在海子的美好願景中拉開序幕。
改革開放十年後,中國的文學創作迎來高峰期。
余華用《活著》揭示了小人物命運的無奈,莫言寫了《丰乳肥臀》來歌頌偉大的母親,人們驚嘆王小波的文章裡,居然如此頻繁地出現“性愛”。
但一個奮進的90年代,不屬於質疑一切的80年代代言人北島,也不屬於以批判為主的余華和莫言們。
它屬於汪國真,屬於《年輕的潮》,屬於路遙,屬於《平凡的世界》。
1990年,34歲的汪國真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引發了一陣“汪國真熱”。
在別人忙著訴說時代的不堪時,他用質樸的語言喊出了個體的奮鬥,在其中一篇名為《熱愛生命》的詩歌中寫道: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汪國真
過去幾年,汪國真寫了很多詩,他給許多雜誌社寄了過去,可沒有一家願意出版,還引來許多人的嘲笑。
被拒絕的挫敗感,讓汪國真經歷了一段低谷時期。但他沒有放棄,依然每天大量讀書,大量寫詩。
《熱愛生命》裡的那句話,正是他這段時間的真實寫照。
跟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的,還有路遙。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遺憾的是,第二年路遙就去世了。
但《平凡的世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
今天普遍認為的雞湯金句,在當時,不僅是普通人的心聲,也是社會的主旋律。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但我沒有珍惜……
這段著名的電影台詞,來自1995年周星馳的《大話西遊》。
然而,這部今天的經典,卻是當時的爛片。
那時候,相比周星馳超前的愛情觀,成龍搏命式的動作戲,顯然更受人歡迎。
成龍的《警察故事》大殺四方,一部《尖峰時刻》讓他立足好萊塢,成為真正的國際巨星。
和周、成一樣火的,還有金庸的武俠。
90年代,是金庸武俠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年代。
最經典的,是古天樂版的《神鵰俠侶》和黃日華版的《天龍八部》。
但不得不承認,比金庸更能走進家家戶戶的,還是1993年的《新白娘子傳奇》和1998年的《還珠格格》。
當時中國農村的老頭老太太,也許不認識喬峰、楊過,但一定知道“小燕子”。
只是,無論是哪一部神劇,到了每天晚上6點,家裡的電視遙控器都會被孩子奪走,他們準時打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等待一個叫《大風車》的少兒節目。
內地影視劇雖然不如港台,但那時候的人有信念。
在那個技術落後的年代,我們拍出了長篇巨制《三國演義》,讓“桃園結義”的故事成為民間美談。怎奈如今,“雲長翼德皆去矣”,只剩“劉備”一人。
1993年5月,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在23部影片中脫穎而出,奪得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
也許正是這份意義所在,鞏俐在海邊那張經典的白襯衫照片,後人再怎麼模仿,也沒有鞏俐當年的味道。
許多人都以為那是中國電影巔峰的開端,沒想到卻是中國電影最後的輝煌。
同樣被誤認為一個巔峰開始的,還有一部動畫片。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中國動畫沉寂多年之後,精心製作了一部《寶蓮燈》。
然而,這也是中國動畫最後的輝煌,此後十幾年,中國孩子的桌子上,幾乎都是日本動漫了。
中國動畫電影《寶蓮燈》
90年代,璀璨的不只是影壇,歌壇更是神仙打架。
Beyond樂隊,在1991年首次登上了香港紅磡體育館。
緊接著,小虎隊臨時解散,陳志朋參軍,蘇有朋上學。吳奇隆為給兩人送行,寫了一首《祝你一路順風》。後來,這首歌成了畢業季的經典曲目。
而在老百姓心中最流行的,還是任賢齊的《心太軟》。它是很多中國農村家庭的第一張專輯,隨便拉出來一個人都會唱。
任賢齊《心太軟》專輯磁帶
內地歌壇同樣人才輩出。
毛寧和楊鈺瑩,是人們心中的“金童玉女”,王菲和那英也各領風騷。
1998年的春晚,似乎流行“合體”,王菲和那英合唱的《相約九八》,毛寧、劉德華、張信哲這三位分別代表內地、香港、台灣的天王級歌手合唱的《大中國》,至今都是春晚的經典時刻。
說到春晚,自從進入90年代,中國的老百姓就多了一份期待。
因為1990年,33歲的趙本山第一次登上了春晚舞台,此後21年,趙本山的小品,都成了中國老百姓最期待的春晚節目。
從青絲到白髮,趙本山用一句“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在90年代建立起了屬於他的“白雲黑土宇宙”。
趙本山1990年春晚小品節目《相親》
90年代的激情,還體現在國家層面。
1991年,蘇聯解體。
以前,我們學習這位老大哥,以後,路只能自己走。
與此同時,“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爭論不休,改革開放到了新關口。
緊要時刻,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一句“發展才是硬道理”,穩住了人心。
一個叫蔣開儒的作詞人有感而發,寫下了《春天的故事》:
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1997年7月1日,在“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中,香港回歸。
英國在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但全國剛興奮不久,考驗的時刻就到了。
從泰國開始,經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一場金融風暴席捲了亞洲。
全世界都在看中國是否有能力穩住香港,香港回歸後是否還能保持往日的繁榮。
說白了,他們想看中國的笑話。
但中央政府果斷出手,歷經千險,幫香港打贏了這場金融保衛戰,經此一役,全世界看到了什麼叫大國力量。
其實,90年代的中國並不富裕,甚至還很窮。
1990年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是靠全國捐出來的。
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
“舉國之力辦亞運”的口號,從一個江蘇鹽城的五年級小學生捐出自己全部的1.6元壓歲錢開始,到民眾、企業紛紛伸出援手而結束。
我們咬著牙,勒著褲腰帶,拿出了“四海會賓客,五洲交朋友”的氣勢。劉歡和韋唯的一首《亞洲雄風》,讓亞洲認識了北京,認識了中國。
那一年,17歲的鄧亞萍嶄露頭角,三金一銀,讓世界女子乒壇迎來了“鄧亞萍時代”。
歷屆運動會,我們運動員的背後,都站著祖國。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王軍霞為中國奪得第一枚奧運長跑金牌。她身披國旗奔跑的畫面,成為中國體育史上永恆的經典。
中國首位奧運長跑金牌獲得者,“東方神鹿”王軍霞
1996年,中央電視台的即興談話類節目《實話實說》上,走來了一位嘉賓。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打假狂人“王海。
為了保證王海的安全,主持人崔永元給他支了個招,讓他化了妝,戴了假髮套,再配上一副墨鏡。
後來,王海覺得每次化妝太麻煩,於是在公開場合就只帶一副墨鏡。
1998年3月15日,王海在自己的新書籤售會上
那幾年,“防火防盜防王海”成了全國商界的一句口號,但也正是王海的打假,讓消費者避免了數以萬億的損失。經濟學家吳敬璉,稱讚王海是“市場清道夫”。
當年春晚,趙麗蓉和鞏漢林還專門創作了小品《打工奇遇》,來諷刺社會上的假冒偽劣之風。
王海的故事,就像是90年代中國商界的一個切面,上面寫滿了“利”字。
但如果定眼細看,“利”字中間也藏著許多“義”字。
它屬於90年代的民族品牌。
在北京亞運會的企業捐助名單中,排名第一的,叫健力寶。
當時,一家韓國公司願意出250萬美元,條件是:火炬必須由韓國人來點燃。
這筆錢對組委會意義重大,但條件也讓組委會難以接受。很簡單,這是中國人舉辦的盛會,火炬理應由中國人來點燃。但當時的中國企業,很少能一下子拿出這麼多錢。
關鍵時刻,健力寶站了出來,舉整個企業之力與組委會溝通,最終成功拿下火炬接力的讚助權,健力寶也成為北京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運動飲料。
30年過去了,健力寶早已不復當年聲望,但那份曾經的擔當,依舊讓人熱淚盈眶。
如果說這一刻民族品牌在發光,那麼1995年,則是民族品牌的高光。
彼時的中國商界,國際資本大量湧入,本土企業遭到衝擊。中國8家碳酸飲料公司中,有7家被百事和可口可樂收編。
媒體報導:《兩樂水淹七軍》,只有6個字,卻字字戳心。
民族熱情瞬間被激發,在“振興民族企業”的口號下,大批本土企業入局。
“和跨國資本較量,就算死,海爾也要死到最後一個。”
“與外國兵團較量,TCL要做產業報國的“敢死隊”,我李東生就是“敢死隊長”。”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
在冰箱、洗衣機、彩電等領域,海爾、TCL、長虹這些民族品牌一再降價,以唯一具備的價格優勢,悲壯地守住了陣地。
雖然贏了,但我們也暴露了和世界企業的差距。
不過,既然乾坤未定,就一定有新人開始走上舞台。
就在這場民族品牌保衛戰的同時,北京中關村的白頤路南端的街角處,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招牌:
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從這塊廣告牌開始,張朝陽、丁磊、王志東這“網絡三劍客“站到了時代的風口。
從1998年騰訊和京東的成立,再到1999年青年馬化騰做出QQ,馬雲創立阿里巴巴,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
中國企業與世界企業逐漸拉長的距離,即將被他們拉回來,甚至一度反超領先。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90年代,還有許多和老百姓相關的大事。
大學擴招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大學,但也讓大學生的水平迅速下降。
對於9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是幸運的。
他們物質豐富,不用再嘗父輩捱過的餓,精神富足,各種娛樂接踵而至。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而屬於他們的憂愁,還有很久。
80/90年代人熟悉的遊戲卡帶
1991年7月1日這一天,位於廣州的金嗓子卡拉OK夜總會開業,這是大陸首家設有包廂的卡拉OK廳。
隨後幾年,卡拉OK從有錢人的享受,漸漸普及成工薪階層的消費方式,卡拉OK廳如雨後春筍般流行起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新的名字——KTV。
那時候,人們對於富有的定義,是桑塔納、大哥大、BP機;對於時尚的定義,是牛仔褲、KTV和情人節。
1993年的2月14日,是許多中國人過的第一個情人節。同年春天,中國第一家性用品商店“亞當夏娃保健中心”開業。
“避孕套”、“印度神油”等新鮮事物,第一次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裡。
愛情和性,都不再是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最讓老百姓開心的,應該是1995年的勞動節,從那天起,中國開始實行雙休日。
只是那個遍地機會的時代,很難讓勤勞的中國人停下腳步。
1996年,外出務工的大潮興起。
那幾年,圍繞著務工大潮的,有一本書和一首歌。
攝影師王福春日復一日地擠在人滿為患的綠皮車上,拍攝了一張張動人的照片,整理成一本相冊集叫《火車上的中國人》。
無數的打工者憑著旺盛的生命力,在一種奮進的情緒中,來到90年代末,少有人傾訴自己在外的辛酸。
但有人記得。
1999年,作詞人車行、作曲家戚建波,為這些外出打工的人專門創作了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
這首歌由陳紅、蔡國慶等人領唱,登上了當年的央視春晚,用再樸素不過的日常話語,唱出了人們心中的真情: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平平安安。”
這是在外兒女對父母的牽掛,也是家裡老人對兒女的期盼。
1995年,有一個近乎預言式的街頭採訪,問題是:您認為中國到21世紀會是什麼樣子?
有人回答:“我們國家的人和商品都會走向社會,跟上世界潮流的發展,國家成為世界一流強大的國家。”
還有人回答:“應該是很有發展前途的,不過人活得應該是很累的,幹得苦幹得累的很多。”
回頭看去,兩個預言都應驗了。
但就當時而言,每個人似乎都很樂觀,人人鉚足了勁兒,準備迎接新千禧年的到來。
2000年1月1日,《南方周末》的新年發刊詞裡寫道:
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抖擻精神,總有一種力量,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
這種力量來自於你,來自於你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告別了90年代,我們一起走進21世紀。
回看90年代的十年,發生了太多事,有悲有喜,很難用某一兩個詞來概括。
怎奈人們回憶往昔,往往自然地帶上時代濾鏡,過濾掉不好的,留下美好的。
因此,撇開這些悲喜的兩極論調,如果給90年代安一個屬於它的主題,我想應該是:激情。
無論好與壞,那都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正如我們每個人一去不復返的青春。
正如羅大佑的那首《戀曲1990》:
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蒼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飄泊尋尋覓覓長相守,是我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