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立秋時間與習俗禁忌全攻略|立秋養生吃什麼?習俗、禁忌一次看懂!

2025立秋時間與習俗禁忌全攻略|立秋養生吃什麼?習俗、禁忌一次看懂!

2025年立秋時間與天文數據

2025年立秋的日期落在8月7日(星期四)下午1點51分,這一天太陽直射點移動至黃經135度,正式進入24節氣中的「立秋」。雖然名稱上是「秋天的開始」,但對台灣來說,這個時間點仍然處於暑氣未散的「秋老虎」階段,白天仍感炎熱,早晚才稍微轉涼。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立秋的意思是什麼?為何說秋天開始了?

「立」代表開始,「秋」則象徵著萬物由盛轉衰、農作物成熟的季節。立秋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四季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之一,標誌著秋季的起點。不過氣候的變化並非瞬間轉折,立秋後依然會有高溫天氣,只有當連續幾場秋雨降臨後,才會逐步感受到真正的秋意。

立秋後天氣會變涼嗎?秋老虎現象解析

「秋老虎」是指立秋過後的短暫高溫現象。民間有句俗諺:「秋老虎不發威,稻田沒得收。」說明立秋後的餘熱對農作物成熟有重要影響。一般來說,立秋當天若下雨,後續氣溫會比較快降溫;若晴天無雨,則容易迎來一段持續約2至3週的高溫期。台灣的氣候特性使得立秋後約需1至2個月,氣溫才會明顯轉涼,因此在這段時間仍需注意防暑降溫與身體保健。

立秋後天氣會變涼嗎?秋老虎現象解析▲台灣的氣候特性使得立秋後約需1至2個月,氣溫才會明顯轉涼。(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立秋的由來與節氣文化

立秋為什麼叫立秋?名字背後有典故!

你知道「立秋」這個名字,最早是怎麼來的嗎?根據古書記載,「立」有開始、初始的意思,「秋」則象徵著農作物成熟、萬物漸漸轉入收成期。立秋的到來,不只是日曆翻過一頁,更是提醒著大家——夏天真的差不多要告一段落囉!

在古代,立秋這天可是件大事,不僅是節氣的轉折點,還有各種迎秋祭祀的儀式。例如《後漢書.祭祀志》裡提到,皇帝會帶著文武百官到郊外迎秋,並祭拜白帝與蓐收(秋之神),還會舉辦狩獵活動,象徵秋天的豐收與揚武之意。

立秋與農業息息相關,諺語智慧超接地氣

立秋之所以被重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與「農業」密不可分。老一輩常說的「立秋三日遍地紅」,說的就是這段時間,農田裡的稻穀開始轉為金黃色,準備迎接收成。

還有不少農家智慧流傳下來的諺語,像是:

●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立秋來得早,秋意降臨得快;若來得晚,熱氣就會持續發威。

● 「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立秋這天下雨,被視為來年豐收的好兆頭。

● 「雷打秋,年冬高地半收。」——立秋當天如果打雷,農民便會擔心稻作收成會減半。

立秋的由來與節氣文化▲立秋這天可是件大事,不僅是節氣的轉折點,還有各種迎秋祭祀的儀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這些諺語背後,都是農民們觀察天候、累積出來的生活經驗,至今聽起來還是滿有道理的!

現代立秋,節氣感不強但還是有「儀式感」

雖然現在大多數人未必能像古時候那樣,從田間稻穗感受到「立秋」的氛圍,但隨著節氣到來,許多地方還是會延續傳統的習俗儀式。像是「咬秋」吃西瓜、稱體重貼秋膘,都是讓人能稍微感受一下季節轉換的小樂趣。

此外,立秋也被認為是轉運的好時機,從穿搭配色、居家佈置,到出門的方位行走,都有許多民間流傳的轉運法則,想為自己求個好運、健康平安,不妨在立秋這天來試試看。

立秋有哪些民間習俗與傳統活動?

立秋有哪些民間習俗與傳統活動?▲隨著節氣到來,許多地方還是會延續傳統的習俗儀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立秋習俗活動1|咬秋

說到立秋最經典的習俗,「咬秋」絕對榜上有名。所謂「咬秋」,其實就是在立秋這天咬一口西瓜、玉米或各種瓜類蔬果,象徵把夏天的暑氣咬走,迎接接下來的涼爽秋意。

雖然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西瓜,但在老一輩的觀念裡,立秋這天吃一口,才是真正「把炎熱咬下去」。不想吃冰冷的西瓜,也可以改吃熱騰騰的南瓜湯,讓身體暖和起來、循序漸進迎接秋天。

你也可以在家來個「咬秋小儀式」,準備當季甜美的水果,邊吃邊跟朋友家人說一句:「咬掉夏天,秋天你好!」光是這樣的儀式感,就讓人覺得心情煥然一新。

立秋習俗活動2|貼秋膘

另一個流傳已久的習俗叫做「貼秋膘」。古時候夏天炎熱,大家沒什麼胃口,身體容易變瘦、氣力不足,等到立秋時就會透過食補來「貼秋膘」,彌補夏天消耗掉的能量。

民間還有個趣味儀式,就是立秋這天「上秤量體重」,如果比夏天瘦了,就象徵「苦夏」,得好好補補身體。傳統上會吃紅燒肉、燉大塊的豬肉來進補,但現代人吃肉早已不是稀奇事,所以「貼秋膘」也被延伸為吃些養生湯品、補充元氣,像是山藥雞湯、蓮藕排骨湯,都成了現代貼秋膘的新選擇。

立秋習俗活動3|曬秋

「曬秋」是立秋期間最有詩意的習俗畫面。在農村,立秋之後正值稻穀與各類農作物收成的時節,農民會把剛收割的糧食、辣椒、南瓜、柿子等食材曬在自家屋簷下或竹簍中,陽光灑落、五彩繽紛,這場景被稱為「曬秋」。

雖然現代人很難親身參與這樣的農作體驗,但不少鄉村地區仍保留這樣的傳統景象。如果有機會到農村走走,不妨親自感受一下「曬秋」的氛圍,拍拍照,吸收一下立秋的田園氣息,也是另一種療癒身心的好方式。

立秋習俗活動4|拜灶神、火神

除了貼秋膘、咬秋外,古時還有一個比較少人知道的習俗,就是立秋這天會拜灶神與火神。這是因為過了立秋,進入收穫的季節,民眾會藉由祭拜火神與灶神,祈求家中平安、五穀豐收,順便感謝過去一年灶火的庇佑。

現在雖然沒有這麼盛大的儀式,但家中準備一桌小菜、簡單點香祝禱,也能為自己與家人添一份平安的心意。

立秋禁忌有哪些?這些行為千萬別做!

雖然立秋不像農曆新年那樣熱鬧,但它其實有不少潛規則喔!老一輩常說,立秋是一個「收斂與轉化」的節氣,做對了,身心順了、運勢也會跟著轉好;做錯了,可能就會招來一點小麻煩。以下這幾個立秋禁忌,提供參考!

立秋禁忌有哪些?▲雖然立秋不像農曆新年那樣熱鬧,但它其實有不少潛規則喔!(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立秋禁忌1:忌房事,氣虛體弱傷元氣

老祖宗認為立秋這天陽氣開始收斂,人體的元氣也要慢慢養藏起來,這時候若行房過度,會讓陽氣外洩,導致氣虛、體力下降,特別是立秋又常碰上農曆七月(鬼月),更要慎重其事。聽起來雖然古老,但用現代角度看,這天確實該讓身體「節能一下」,休養生息反而是最好的保養。

立秋禁忌2:忌熬夜,作息不調易生病

立秋過後,氣候忽冷忽熱,人體也正在適應季節轉換。此時如果還習慣晚睡熬夜,不僅容易睡眠品質差,免疫力也會下滑,秋天的乾燥燥氣還會讓人感覺更疲憊。醫生們也提醒,秋季早睡早起、順應節氣,才不會讓秋燥傷肺、導致咳嗽喉痛找上門。

立秋禁忌3:忌吃過量瓜類生冷食物

「咬秋」吃瓜沒問題,但如果立秋過後還天天貪涼吃冰西瓜、哈密瓜,反而容易讓脾胃受寒。尤其是腸胃敏感、容易拉肚子的族群,更要特別留意瓜果類性涼的特性。立秋開始,可以慢慢把飲食從清涼生冷轉為溫和潤燥,像是銀耳、山藥、蓮藕這類養肺食材,就很適合登場囉!

立秋禁忌4:忌悲傷與負能量

你有發現嗎?每到秋天總覺得心情容易低落、莫名感傷?這是因為秋天在五行屬「金」,對應到人體的肺與情緒上的「悲」,立秋時期情緒起伏會比較明顯。民俗上也提醒,立秋這天遇到讓你心煩的事,不如放寬心、靜靜呼吸,避免被負能量纏身,才能讓整個秋天過得順順利利。

立秋禁忌5:忌田間行走與破壞穀物

在農業社會,立秋當天是不可以隨意進入田地的。因為古人相信,這時節田裡有「穀神」守護,若隨意走動、踐踏農作物,會影響收成甚至招來不好的運勢。現在雖然不需要這麼迷信,但尊重自然、愛護土地的觀念仍然不變。

立秋禁忌6:立秋前一日的「絕日」不能辦喜事

還有一個冷知識是,立秋的前一天被稱為「絕日」,這一天最好避免結婚、簽約、遠行等重大事情,以免觸犯禁忌,影響後續運勢。雖然現在不會每個人都忌諱,但如果長輩提起,還是可以稍微順一下他們的心意喔!

民俗說法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僅供參考。

立秋養生怎麼吃?當季食材與潤肺飲食推薦

立秋,是一個「潤肺、養氣」的好時機。別以為立秋就要大魚大肉「貼秋膘」,現代人養生講究「順應節氣、溫和調理」,懂得吃對東西、才是真正的貼心照顧自己。這邊幫大家整理出立秋必吃的當季食材與養生料理,讓你從餐桌開始,輕鬆打好身體底子。

立秋養生怎麼吃?當季食材與潤肺飲食推薦▲代人養生講究「順應節氣、溫和調理」,懂得吃對東西、才是真正的貼心照顧自己。(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養生食材TOP5:白色潤肺食材最當季

立秋後,空氣慢慢轉乾燥,身體最怕的就是「秋燥傷肺」。中醫師常說,這時節特別適合吃些「白色」的食材,來潤肺生津、平衡體內的燥氣:

● 百合:能潤肺止咳、安神助眠。

● 銀耳:有「平民燕窩」之稱,滋陰潤肺效果一級棒。

● 蓮子:補脾止瀉、養心安神。

● 山藥:健脾養胃,還能養肺潤燥。

● 梨子:含水量高,止咳潤喉超適合。

這些食材不僅功效滿點,做成甜品或湯品也都是居家餐桌上的經典好味道。

養生料理推薦1:銀耳蓮子湯|秋季最經典的潤肺甜湯

只需要銀耳、蓮子、紅棗,加水慢燉2小時,最後依個人口味加點冰糖,一碗滑嫩清甜的銀耳蓮子湯就完成了。不但能潤肺生津,還能補充流失的膠原蛋白,讓你從內到外都水嫩嫩。

養生料理推薦2:涼拌秋葵|簡單又清爽的去燥小菜

立秋的餐桌,不一定要燉湯才有儀式感。一盤簡單的涼拌秋葵,也是去燥消暑的好選擇。秋葵切段燙熟,淋上蒜末、醬油、醋與芝麻油調成的醬汁,清爽不膩又富含膳食纖維,腸胃也能舒舒服服過秋天。

養生料理推薦3:山藥蓮藕排骨湯|溫補不燥的經典家常味

立秋天氣還沒真的冷起來,所以這時候的進補,建議以溫和為主。山藥與蓮藕切塊,與排骨一起燉煮,再加點紅棗、枸杞提味,煮出一鍋暖身又不燥熱的湯品。喝上一碗,不僅補充元氣,還能讓身體慢慢適應接下來的季節變化。

養生飲品推薦:生脈養陰茶|潤肺止渴、安神舒壓

立秋過後的午後,來一杯自製的「生脈養陰茶」最適合不過了。用麥門冬、人參與五味子煮成熱茶,不僅能補氣潤肺、緩解秋燥,還能舒緩轉季節時常見的口乾咽癢。冷泡冰鎮後喝,也別有一番風味喔!

立秋養生重點行動指南

立秋,是一年中最需要「慢下來」的節氣。夏天的躁動即將告一段落,身體也該跟著節氣節奏,進入養氣收斂的模式。這時候,別再追求大補湯品或是高強度運動了,「睡得早、動得巧、心情穩」才是立秋養生的不二法則。

立秋養生重點行動指南▲夏天的躁動即將告一段落,身體也該跟著節氣節奏,進入養氣收斂的模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立秋養生行動1:早睡早起,讓陽氣陪你一起醒來

《黃帝內經》早就說過:「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就是秋天到了,作息也該回歸自然節律。立秋開始,天氣雖然白天還熱,但早晚已經有點涼意,這時候早點睡、早點起床,讓身體在清晨吸收陽氣,會比睡到日上三竿來得精神百倍。不但能幫助調節免疫力,也能避免秋燥對呼吸道的侵襲。

立秋養生行動2:適度運動,讓身體動起來但不過度

立秋後,很多人會陷入「換季疲勞」,這時候最適合「慢慢動」,像是:

● 早晨輕快散步:趁著氣溫還沒熱起來,走個15~30分鐘,讓身體循序漸進喚醒。

● 瑜珈、太極、皮拉提斯:這些柔性運動能幫助呼吸節奏、放鬆筋骨,也能讓心情更平靜。

●簡單的拉伸伸展:尤其是腰部的肩膀和頸部,可以改善由於天氣變化而引起的肌肉緊繃。

運動不求量,只求「動得舒服」,這才是立秋養生的王道。

立秋養生行動3:曬太陽補元氣,防秋鬱小撇步

你有沒有發現,每年一到秋天,心情就容易鬱鬱寡歡?這是因為秋天屬金,五行對應情緒上的「悲」。醫師建議,立秋開始,要多走到戶外去曬曬太陽,不僅能讓身體吸收陽氣,還能幫助提升腦內的好心情激素(血清素)。

推薦你可以在早餐過後,選個戶外空曠的地方散步、喝杯咖啡,享受10-20分鐘的日光浴,簡單一個小動作,卻能讓整天心情都被療癒。

立秋養生行動4:三大穴道,吹走換季咳嗽與小毛病

立秋後常見的乾咳、喉嚨癢、皮膚乾燥,除了飲食潤肺,還可以善用穴道按摩來舒緩。推薦三個簡單穴位,只要每天用吹風機熱吹10-20秒,就能幫助改善:

● 列缺穴:手腕上方約兩指寬的位置,按壓能緩解咽乾喉癢。

● 尺澤穴:手肘內側凹陷處,能清肺降火,改善咳嗽氣喘。

● 合谷穴:手背虎口處,按壓能促進循環、預防感冒。

這些都是平常洗完澡後、或是出門前的小動作,養生不一定要大張旗鼓,反而這些細節才最能讓身體默默受惠。

立秋常見問題Q&A

Q1:立秋代表什麼?是不是秋天正式開始了?

立秋,顧名思義就是「秋天的開始」。雖然台灣的氣溫還沒那麼快涼下來,但從節氣來看,立秋就是夏天往秋天過渡的重要轉折點。從這一天起,日照時間會逐漸縮短,白天還會熱,但早晚已經能感受到一絲絲涼意。簡單說,立秋是一個「季節換檔」的節點,雖然夏天還在發威,但秋天的腳步已經近了。

Q2:立秋當天會變涼嗎?秋老虎是不是說這時候還會很熱?

「秋老虎」這個詞你一定聽過吧?意思是立秋之後,氣溫還會短暫回升,就像老虎一樣突然發威。民間說法是,如果立秋當天下雨,秋老虎的威力就會小一點;但如果立秋這天晴天無雨,接下來的20幾天就會特別悶熱。不過別擔心,每下一場雨,天氣就會涼一點,「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節奏,會慢慢讓秋意漸漸濃起來。

Q3:立秋這天該做什麼事?有什麼轉運小撇步嗎?

立秋不只是一個節氣,更是民間口耳相傳的「轉運好日子」。想讓自己在這天順順利利,簡單幾招你也可以試試:

● 早上起床後,準備一張紅紙寫上「今日立秋,百病皆休」,貼在家門內側,隔天再燒掉,為全家祈求平安健康。

● 穿上黃色或金色的飾品,象徵收穫與財富,提升好人緣與貴人運。

● 想要開運轉氣,可以往西北方走動,據說能招財轉運哦!

Q4:立秋吃什麼最補?是不是一定要大魚大肉貼秋膘?

過去「貼秋膘」是用來補回夏天流汗消耗掉的體力,不過現代人一年四季吃肉早已習慣,反而更需要「潤燥養肺」。立秋適合吃的東西包括銀耳、百合、蓮子、山藥這些潤肺食材,喝一碗銀耳蓮子湯或山藥排骨湯,比大魚大肉更能讓身體補得剛剛好,還不會上火。

Q5:立秋會不會下雨?聽說立秋下雨有好兆頭?

立秋當天會不會下雨,其實沒有一定,但民間有一句話:「立秋雨淋淋,來年好收成。」意思是如果立秋當天下雨,象徵著來年農作物會有好收成。不過換算到現代生活,也可以當作是一種「轉運好兆頭」。所以如果這天剛好碰上下雨,不妨也當作是替自己迎來一場好運氣吧!

立秋不是「變涼」的開關,而是讓你慢下來、養好元氣的起點

立秋不是「變涼」的開關,而是讓你慢下來、養好元氣的起點▲雖然立秋聽起來像是秋天的開始,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個「從夏天往秋天過渡」的節氣提醒。(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雖然立秋聽起來像是秋天的開始,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個「從夏天往秋天過渡」的節氣提醒。這時候天氣還熱,但身體已經開始進入「收斂」的節奏,不用急著大補特補,也不用期待氣溫會瞬間降溫,反而應該順著節氣的步調,讓自己吃得潤肺、動得剛好、心情放慢,自然就能養好元氣,迎接接下來真正涼爽的秋日。

無論是咬秋吃個瓜、貼秋膘補補元氣,或是簡單地提早睡覺、多走走戶外,都能讓你在這個轉折點,為自己注入一股平衡與穩定的能量。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