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門口的早餐攤,五年前還能看到不少背著書包的學生,如今更多是拄著拐杖的老人。
菜市場裡,討價還價的聲音裡,白髮身影越來越多。
![]()
這些日常場景的變化,藏著一個正在加速到來的人口挑戰——我國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口死亡高峰。
數據顯示,2025年全年死亡人口預計將突破1150萬,而這只是開始。
這場高峰為何而來?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
死亡高峰已露端倪
走在城市的老街區,能明顯感覺到“老”的氣息在變濃。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走廊裡,排隊測血壓、拿慢性病藥的老人排到了門口;公園裡的健身器材區,使用頻率最高的不是年輕人,而是60歲以上的群體。
![]()
這些場景背後,是一組更直觀的數據:2025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佔總人口的22%。也就是說,每5個人裡就有1位老人。
死亡數據的變化更值得關注。 2022年,我國死亡人口1041萬;2023年,這個數字漲到1110萬;2024年略降至1093萬,但2025年上半年又同比增長5%,全年預計達1150萬。
![]()
連續三年人口總量下降的趨勢,還在加快。
更關鍵的是人口結構的“代際失衡”。能上班工作的16-59歲群體,2025年只剩8.6億左右,比2020年少了3600萬。
一邊是越來越多的老人步入高齡,一邊是能支撐社會運轉的勞動力在減少,死亡高峰的壓力,正從醫療、養老等多個角落冒出來。
![]()
三大推手
第一,現在80歲的老人,大多出生在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初;60多歲的老人,基本是1960年代出生。
這兩個時期,我國經歷了兩輪出生高峰。 1950-1958年,每年平均出生2100萬人;1962-1973年更猛,年均超過2700萬。
![]()
這麼多人同時來到世上,幾十年後自然會同時走向生命的終點。就像春天同時播下的種子,秋天會同時成熟落地。
1963年出生的人,2025年已經62歲;1950年出生的,已經75歲。這兩批加起來超過3億人的群體,未來二三十年裡,會陸續進入高死亡風險期,死亡人數自然會逐年走高。
![]()
第二,爺爺輩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但現在小區裡80歲還能跳廣場舞的老人並不少見。
這背後是醫療水平的飛躍:新中國成立時,人均壽命只有35歲;2023年,這個數字已經漲到78.6歲。
壽命變長是好事,但也改變了死亡的“時間分佈”。以前,很多人可能在小時候夭折,或者中年生病去世,死亡分散在各個年齡段。
![]()
現在,嬰幼兒死亡率大幅下降,年輕人因病去世的也少了,大多數人能活到老年。
就像水流被攔截後集中排放,死亡風險被“攢”到了高齡階段,自然會形成集中的死亡高峰。
第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讓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現在,這些獨生子女成了社會的中堅力量,卻要面對“上有四老”的壓力。
![]()
一對夫妻照顧四位老人,週末不是在這家醫院陪診,就是去那家養老院送東西,成了不少70後、80後的日常。
與此同時,願意生孩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2024年新生兒只有954萬,2025年可能跌破900萬。
新生兒少,意味著未來能補充進勞動力市場的人會更少,社會養老的擔子更重。這種“少子”加“老齡化”的疊加,讓死亡高峰帶來的挑戰更難應對。
![]()
壓力顯現
家庭裡的“照護難題”越來越突出。大多數老人想在家養老,但子女往往沒時間全天照顧。有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獨生子女每週能陪父母的時間不到5小時。
無奈之下,不少家庭只能請護工,或者把老人送到養老院,但好護工難僱、養老院床位緊張,成了新的煩心事。
![]()
醫院裡的“老年壓力”也在加碼。三甲醫院的老年科幾乎常年滿床,走廊裡都加著臨時病床。
醫生護士忙得腳不沾地,因為老年病人往往同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護理起來更複雜。
![]()
更棘手的是“安寧療護”——很多老人臨終前需要專業的舒緩治療,但目前能提供這種服務的機構還很少,不少家庭只能在醫院和家之間奔波。
社會服務也在被推著“擴容”。社區裡的養老服務點越建越多,從最初的簡單送餐,到現在能測血糖、剪頭髮、組織活動,但還是趕不上需求增長的速度。
![]()
農村地區更明顯,很多鄉鎮養老院床位早就滿了,村里的老人只能靠鄰里互助,缺專業照護的問題更突出。
一些地方已經提前感受到了“擠兌”。有幾個省份,65歲以上老人佔比已經超過21%,進入“重度老齡化”。
![]()
破局之道
基層正在摸索“家門口的解決方案”。社區裡的“養老食堂”從試點變成了標配,一頓飯十幾塊錢,能送到家裡。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速度加快了,樓道裡多了扶手,方便老人上下樓。這些小變化,讓老人在家養老更方便。
![]()
專業服務也在“補短板”。政府鼓勵醫院和養老院“牽手”,鄉鎮衛生院裡加了“護理型床位”,養老院裡請來了醫生坐診,解決了“看病遠、住院難”的問題。
針對護工短缺,不少地方開展免費培訓,還提高了薪資待遇,吸引更多人加入。
政策層面在鋪“長效網”。 2025年新出台的養老規劃,提出要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確保村里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基本養老服務。
![]()
個人也在調整“養老準備”。越來越多的中年人開始給父母買健康保險,帶他們定期體檢;一些老人自己學會了用智能手機掛號、買東西,減少對子女的依賴。
社區裡的老年大學越來越火,學用智能設備、練太極、上書法課,老人們用積極的狀態應對晚年。
![]()
挑戰裡的轉型機遇
專家預測,這場死亡高峰會在2061年前後達到頂點,那年死亡人口可能達到1900萬。但這不是“終點”,而是人口結構轉型的必經階段。
如果現在的應對措施能紮實落地,之後養老服務網絡會更密,專業人才會更多,社會應對能力會強很多。
![]()
變化中也藏著新機會。老年用品市場越來越火,從輕便的助行器到智能監測手環,產品越來越貼心;
“銀髮旅遊”“老年教育”成了新熱點,說明老年人的需求不再只是“活著”,而是“活得好”。這些需求催生的產業,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
更重要的是,人口質量的提升正在對沖數量變化。現在的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更高,技術應用能力更強,一個人的產出可能抵得上過去幾個人。
這種“質量紅利”,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勞動力數量減少的影響。
![]()
結語
說到底,應對死亡高峰,不只是應對“數字的增長”,更是重構一種適合老齡化社會的生活方式。
當社區裡的養老服務觸手可及,當醫院的老年護理更專業,當每個老人都能有尊嚴地度過晚年,這場人口結構的變革,或許能成為社會進步的新契機。
![]()
小區裡的老人們還在曬太陽、聊天,他們的笑容裡藏著歲月的沉澱。
而我們正在做的,就是讓這份從容,能延續到更多人的晚年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