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難得君
今年7月,悉尼Rose Bay的街頭,一場凌晨的車禍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一輛蒂芙尼藍的勞斯萊斯庫里南與一輛奔馳迎頭相撞,巨大的衝擊力觸發了周邊店舖的警報,也徹底擊碎了一名普通奔馳司機的未來。
![]()
52歲的受害者脊椎、肋骨與雙側股骨斷裂,可能終身殘疾。而駕駛勞斯萊斯的23歲楊蘭蘭,在事發後一度離開現場,酒測陽性後拒絕二次測試,隨後面臨四項指控,包括最高可判七年監禁的危險駕駛致人重傷。
這起案件本應成為澳大利亞法治精神的試金石。
然而,四個月過去,案件的走向卻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不安。
11月14日,悉尼Downing Centre地方法院的第四次庭審,被告楊蘭蘭依舊沒有現身。
楊蘭蘭代理律師
她的律師當庭宣布對所有指控不認罪,並向法官提出申請,希望允許當事人在下一次庭審中繼續缺席。
這一請求令全澳洲民眾震驚,但法院居然給予批准了。
楊蘭蘭在Rose Bay的豪華海景公寓已徹底清空,名下的白色勞斯萊斯古斯特也從固定車位消失。
![]()
儘管保釋條件要求她按周向警方報到,但她的行踪成謎,生活似乎未受任何影響。而案件的審理進度,已緩慢推進至2026年。
法治的裂縫,從何時開始?
這起案件本不復雜:凌晨飆車、酒駕嫌疑、受害者重傷、證據確鑿。
但被告的屢次缺席、律師的從容應對、法庭的寬容態度,卻讓簡單的事情變得撲朔迷離。
更值得深思的是,為何一個普通的司法案件,會演變成對澳大利亞法治信心的考驗?
答案或許隱藏在更大的背景中。
近年來,澳大利亞在鐵礦石、天然氣等資源出口上高度依賴外國。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政治與司法似乎悄然向資本與特犬傾斜。
當一名涉嫌嚴重犯罪的被告可以屢次不出庭,當她的律師以“公眾關注帶來壓力”為由申請豁免,當法庭在眾目睽睽之下批准這一請求時,民眾看到的不是對個體權益的保護,而是對特犬階層的縱容。
工黨政府上台時,曾承諾公平與正義。
但面對此案,他們的沉默與無所作為,讓人不得不懷疑:在鈔票和鐵礦石出口面前,普通人的權益算個毛?外國權貴的利益已凌駕於本國法律之上!
誰的正義?誰的澳大利亞?
楊蘭蘭案的拖延與特殊處理,傷害的不僅是那名終身殘疾的受害者,更是千千萬萬相信法治的普通人。如果法律可以因為某人的財富或背景而網開一面,那麼澳大利亞的公平與尊嚴將蕩然無存。
這起案件彷彿一面鏡子,照出了工黨政府在強犬面前的軟弱無能。當法庭成為特犬者的遊戲場,當正義因為經濟利益而打折,這個國家還剩下什麼?
![]()
今天,楊蘭蘭的公寓空無一人,她的豪車也消失在車庫。而案件的審理還要等到2026年。受害者依舊在病床上等待一個答案,而許多普通人也在等待:法律是否還能一視同仁?澳大利亞是否還是那個公平的國度?
如果連司法公正都無法堅守,那麼再繁榮的經濟、再龐大的貿易額,也不過是沙灘上的堡壘,一擊即碎。
這不僅僅是一個案件的悲劇,更是一個國家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