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高原青年】達瓦格桑:讓非遺“活”在人間煙火里

【對話高原青年】達瓦格桑:讓非遺“活”在人間煙火里 -

在西藏日喀則拉孜縣,提起達瓦格桑,鄉親們的臉上總會浮現溫暖的笑意。“為人老實、待人真誠、工作認真”——這些樸素的評價,是同事和群眾對他最真誠的認可。這位縣文旅局的普通幹部,用十一年的執着堅守,讓古老文化在“堆諧之鄉”的高原大地上重新綻放璀璨光芒。

【對話高原青年】達瓦格桑:讓非遺“活”在人間煙火里 - 圖為達瓦格桑(左)與長輩們聊天的溫馨畫面

“一個老人的離世,是一座圖書館的消失。”這句來自《老木匠》的台詞,深深烙印在達瓦格桑心中,成為他投身文化保護事業的不竭動力。2014年,從芒普鄉調至縣文旅局的那一刻起,他便與文物保護結下了不解之緣。十一年來,他的足跡遍布拉孜縣的每一個鄉鎮村落:在農家小院,他傾心聆聽老人口述歷史;在寺廟古剎,他細心尋找文物的歲月痕迹;在山間地頭,他耐心挖掘民間故事……那一本本密密麻麻的筆記里,珍藏的都是關於文物古迹、歷史建築、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記錄。

【對話高原青年】達瓦格桑:讓非遺“活”在人間煙火里 -

圖為達瓦格桑在村民家傾聽並記錄老人口述歷史

“每一次接觸這些文化遺產,我都彷彿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位“90後”文物保護者動情地說。十一年間,他多次與專業團隊共同開展文化遺產調查,在拉孜縣境內發現了56處文物點。其中,唐蕃古道拉孜段的重大發現,見證着這片土地曾是連接中國與南亞的重要通道。

【對話高原青年】達瓦格桑:讓非遺“活”在人間煙火里 - 圖為達瓦格桑和團隊工作人員開展廓雄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

更讓人動容的,是他在搶救瀕危非遺項目上傾注的心血。傳統舞蹈“傑姆傑達”中斷傳承已達31年,達瓦格桑深入錫欽鄉吉布村,走訪高齡藝人,精心整理出23段唱詞、15首曲調、8套動作。2025年,他組織集中教學,成功培養了21名傳承人,讓這項古老藝術重煥生機。

“非遺不是標本,要活在日常生活中。”這是達瓦格桑始終堅守的理念。在他的積極推動下,拉孜堆諧走進了校園課堂,孩子們在課間歡快地跳起傳統舞蹈;手工泥塑技藝培訓讓古老手藝獲得新生;婚俗說唱比賽讓傳統文化自然地融入現代生活。

【對話高原青年】達瓦格桑:讓非遺“活”在人間煙火里 - 圖為達瓦格桑在校園給學生講解拉孜泥塑製作技藝

近五年來,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散落在拉孜縣各個村落的文化記憶已被逐步整理成系統文獻。在2023年拉孜縣第八屆堆諧文化旅遊推介會上,一支中老年舞蹈隊的表演贏得了陣陣喝彩。他們表演的博東果偕《豐收之韻》,經過達瓦格桑的精心編排,將古老詞曲與現代技術完美融合,煥發出迷人光彩。“以前每逢佳節,村裡的老人們邊唱邊跳,年輕人卻覺得枯燥無味。現在在原有詞曲基礎上加入優美伴奏和輕快節奏,我們愛跳,年輕人也愛看愛學,文化的傳承真的有希望了。”隊長次仁激動地說道。

此外,達瓦格桑編劇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想有一個溫暖的家》《大美拉孜》《四講四愛》等節目,以其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受群眾喜愛,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對話高原青年】達瓦格桑:讓非遺“活”在人間煙火里 - 圖為達瓦格桑在詢問記錄扎念琴製作工序

作為縣藝術團副團長,達瓦格桑推動拉孜堆諧登上了央視春晚、亞洲文化嘉年華等更大舞台。他指導成立的20餘家民族手工業合作社,開發出15類文創產品,年產值達1500萬元,帶動300餘人就業,真正實現了文化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十一年間,達瓦格桑多次放棄調往市區的機會。“我深愛着這片土地,這裡豐富的文化資源讓我着迷。”談起原因他說,“人一輩子能有始有終地幹完一件事,活得也算值了。” 

截至2025年,拉孜縣已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3項、自治區級1項、市級12項、縣級30項。他深度參與的“拉孜堆諧”於2024年榮獲“歷史最悠久的藏式堆諧踢踏舞”世界紀錄認證。此外,在他的推動下,扎西旺拉、索朗瓊拉入選第六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使拉孜縣的國家級傳承人增至3人,顯著提升了當地非遺保護的層級化和專業化水平。

【對話高原青年】達瓦格桑:讓非遺“活”在人間煙火里 - 圖為2019年達瓦格桑帶領縣藝術團和當地群眾演員在亞洲文化嘉年華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拉孜堆諧”併合影留念 

如今,拉孜縣已初步建成“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非遺保護網絡。達瓦格桑也先後榮獲“優秀事業工作人員”“優秀黨員”“全縣文化工作特殊貢獻獎”“日喀則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等20餘項榮譽。然而,他最珍視的,始終是看到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我們一起努力,給子孫後代留下點自己的東西,給世界留下點拉孜的痕迹。”這是達瓦格桑常對鄉親們說的話。在青藏高原的藍天白雲下,這位文化的守護者依然在奔走不息,用腳步丈量着歷史的厚度,用心靈守護着文化的溫度。他表示,將繼續以“讓非遺活在當下、傳向未來”為使命,深化保護機制,創新傳承方式,推動拉孜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更強生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貢獻更多力量。(中國西藏網 記者/德吉卓瑪 

主編:何勝科

編審:劉楓

編輯:旦增央珍

來源:中國西藏網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