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又生變!俄羅斯發起斬首行動,烏軍官被殺,澤連斯基出國求援

烏軍已無力招架

11月15日,俄羅斯國防部對外宣稱,在蘇梅州方向,俄軍成功鎖定並殲滅了一個烏克蘭偵察小組,該小組的指揮官在現場被擊斃。

顯然,這並不是一場普通的陣地交火,而是直指烏軍“大腦”的精確手術。

更致命的打擊接踵而至,同日,俄軍的導彈精準命中了烏克蘭情報總局的通信中心,這一擊,無異於直接切斷了烏軍指揮體系的“中樞神經”。

在現代戰爭中,失去高效、統一的通信協調,各部隊就如同散落的珠子,難以形成有效的防禦合力。

與此同時,152個烏軍及外國僱傭兵的臨時據點、關鍵的無人艇生產廠和無人機組裝基地,在俄軍“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和“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的飽和打擊下化為廢墟。

基輔到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的爆炸聲,是烏軍防空系統無力招架的現實寫照,也是俄軍戰略重點轉向摧毀烏克蘭戰爭潛力的明確信號。

困獸之鬥

面對前線的頹勢和指揮系統的重創,基輔方面迫切需要做出回應,以穩定軍心,並向國內外的支持者證明自己仍有還手之力。

作為烏克蘭總統的澤連斯基第一時間出面,對外高調宣布烏軍使用的是自主研發的“遠程海王星”導彈對俄羅斯本土目標進行了打擊。

不僅如此,澤連斯基還宣稱烏克蘭的遠程打擊能力可以達到3000公里,在烏軍指揮體系“中樞神經”被切斷後,他所說的話可信度幾乎是大打折扣。

這番言論,旨在對內鼓舞士氣,對外展示烏克蘭並非只能被動挨打,以期獲得更多援助。

然而,戰場上的現實往往比豪言壯語更為殘酷。

了解俄軍裝備的人都知道,他們的高效防空系統能夠攔截大部分來襲的導彈,不僅如此,還能夠對導彈發射裝置進行反制和摧毀。

並且,烏克蘭的國防工業在持續打擊下早已千瘡百孔,遠程導彈的產能極低,根本無法與俄羅斯源源不斷的導彈和無人機產能(據稱月產無人機2萬架,年產彈道導彈800枚以上)相提並論。

也就是說,這張“遠程導彈牌”打出的效果,遠未達到預期。

無聲的焦慮

前線告急,反擊受挫,澤連斯基最能倚重的,只剩下外交這張牌。

11月16日,毫無徵兆的,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他以最快速度飛到希臘,和希臘政府簽訂了關於烏克蘭今年冬天能確保生存的天然氣供應協議。

隨後,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法國,期望簽署所謂的“歷史性”軍事合作協議,並公開列出了一長串援助清單,從防空系統到資金,幾乎“無所不求”。

這種近乎絕望的急切,透露出基輔當局深深的焦慮。

澤連斯基的“失聲”,並非指他物理上的沉默,而是在國際舞台上,其呼籲所能引發的迴響正在減弱。

事實上,對於烏克蘭來說,最大的變數不外乎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從特朗普表示要按照當前戰線畫界停火,再到取消計劃中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足以看出美國政府的態度曖昧不明。

歐洲國家如德國、丹麥等雖仍在提供援助,但其力度能否填補美國可能留下的空白,並扭轉戰場劣勢,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澤連斯基發現自己能走的路越來越窄:留在國內,面臨軍事與民意的雙重壓力;出走他國,政治生命可能就此終結。

他拼命求救,但能得到的回應,或許只夠“續命”,而難以“回生”。

戰爭的尾聲?

持續三年多的戰爭,已經讓烏克蘭付出了鮮血流盡、經濟凋敝、國土殘破的慘重代價。

俄軍雖然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並在多個方向穩步推進,兵臨波克羅夫斯克城下,意圖切斷烏東防線的補給命脈,但自身也承受了不小的傷亡。

這場衝突,似乎正陷入一場殘酷的消耗戰泥潭。

烏克蘭方面,兵力枯竭、裝備短缺、後勤告急的報導層出不窮;

俄羅斯方面,則憑藉其更龐大的體量和相對穩定的軍工生產,逐漸磨蝕著對手的戰爭潛力。

說白了,西方能不能繼續援助,能不能達成內部統一,從前是影響俄烏戰局走向的關鍵變量,如今依然如此。

結語

澤連斯基的種種表現,象徵著烏克蘭在獨立應對這場巨大危機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孤立與無助。

戰爭或許不會在明天就結束,但天平無疑正在傾斜。

對於千百萬普通的烏克蘭人而言,和平依然遙遠,每一天的太陽升起,都伴隨著新的不確定與失去。這場悲劇,留給世人的警示,遠比地緣政治的算計更為深刻。

你們覺得澤連斯基能求到足夠援助嗎?俄烏戰爭會在冬天停火嗎?

參考資料:

烏軍一偵察小組及其指揮官在蘇梅州被消滅2025年11月14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國防部曝光摧毀“海王星”導彈系統及“海馬斯”火箭炮現場畫面2025年11月16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烏克蘭與希臘達成天然氣供應協議2025-11-18 08:48·中國網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