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國際崛起的時候,正是台灣一間間關門的時刻。」這是德國裏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創作「這不是個大使館」過程中挖掘出的台灣祕辛,連台灣人自己都不知道。「這不是個大使館」轟動歐洲之後,12日回到台灣登上國家戲劇院。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這一座不存在的大使館。」
由國家兩廳院及瑞士洛桑維蒂劇院共同製作,邀請德國裏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創作的「這不是個大使館」,歷經歐洲四大城市等15場巡迴演出,即將於2024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與觀眾見面。昨天記者會演出的片段,三位演員在劇中展示中華民國在國際上面臨的外交處境,並討論國旗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
「這不是個大使館」為導演史蒂芬.凱吉2022年受邀於兩廳院駐館時所發展之作品。他表示,2年前收到瑞士商務辦事處來台演講的邀請,他疑惑「我做的是劇場」,對方告訴他,受限政治壓力無法在台灣設立大使館,商務辦事處其實就是大使館,「在那一刻我理解到台灣在外交狀況上的特殊性」。接著他發現,柏林、巴黎的台灣駐外辦事處/文化中心既非正式大使館、也不能懸掛台灣國旗,甚至連當地官員來拜訪的層級都不能太高。「我對台灣如何用創意的方式突破外交困境感到好奇」,「這不是個大使館」的靈感因此誕生。
在近兩個月的台灣駐館期間,凱吉深入訪問超過70位台灣民眾,包括歷史學家、地質學者、半導體工程師、外交官、藝術家及記者等,與他分享和探討台灣既複雜又奇妙的外交現況。最後他邀請了三位「台灣代表」參與演出,分別是擁有37年外交經驗的退休外交官吳建國、致力非典型外交途徑的數位外交協會創辦人郭家佑,以及家族為全世界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應商、本身也是爵士音樂人的王思雅。
這三位代表向凱吉分享他們的真實故事,凱吉將之拼貼完成「這不是個大使館」,在舞台上模擬一場不存在的大使館開幕,揭開台灣外交挑戰與地緣政治困境。該劇今年一月起巡迴德國柏林、奧地利維也納、瑞士巴塞爾及洛桑等地演出時,除了舞台上有一座虛擬的大使館,每場演出的劇院門口都會掛上中華民國國旗,彷彿用藝術插旗。
「這三位表演者都不是所謂的專業演員,他們在台上講的是自己的故事。我們希望觀眾在看戲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藉由他們的故事,找到自己心中有關於台灣的形象。」凱吉表示,之前巡迴國際的15場演出,結束後觀眾都會聚在劇院大廳熱烈討論,從劇中延伸討論台灣的外交處境、國族主義與國旗認同等議題。此次返台演出,也會在兩廳院大廳呈現當時紀錄的影像與觀眾發表的言論。之前在歐洲演出時是用英語,此次返台則改用中文,劇情也會因應本地觀眾有所修正。
昨天記者會演出的片段,三位演員用各種方式展示中華民國國旗在國際上面臨的外交處境,以及國旗在台灣人心中的地位。凱吉透露,除了國旗之外,近年風靡全球的「台灣之光」珍珠奶茶與地震、台積電,都成為劇中隱喻台灣國際外交地位的元素。以珍珠奶茶為例,其在世界各國迅速崛起的時間,正好是台灣頻頻斷交、一間間大使館陸續關門之時,珍奶彷彿彌補大使館的空缺,進行另一種國際外交。
「台灣在經歷了這麼多自由跟民主的時刻,我們終於有一個真正代表臺灣多元文化、自由風氣的作品來到兩廳院,甚至是世界的舞台。」劉怡汝表示,這部作品來的正是時候,「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這一座不存在的大使館。」
●「這不是個大使館」4月12日至14日將於國家戲劇院登場,邀請觀眾走入劇場,一同參與這場獨特的外交盛會。更多訊息詳見網站:
標題:珍奶和大使館關門有關?台灣外交處境劇搬上歐洲舞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