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記 | 話說家鄉年集今昔

分享本文


01 


我的家鄉位於渤海之濱,彌河東岸。記憶中的家鄉年集,有着濃濃的鄉情,是歲月鐫刻的美好印跡。

年集,是童年最向往的地方。

每年臘月二十三小年過後,家鄉特有的年味就漸漸濃了,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家鄉的年集。

家鄉的集,每五天一次,這是老黃歷約定而俗成的。

當時,我居住的村裏沒有集,要趕集就需要到一河之隔的邢姚村去,每月的逢一、六日,人們便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這裏來,進行买賣交易。

聽老人說這是個古集,在壽光境內是四大古集之一,平時趕集的人就很多,到了臘月二十三以後,趕集的人就特別多,整個集市上人頭攢動,肩摩踵接。

02 

記憶中的年集,熱鬧非凡。

那時,從我村出西門,有一條土路經過彌河河口直通邢姚集。河東的人多數是從這裏經過。

黎明時分,那些做买賣的商人便三五成群,或推車,或挑擔,或趕着毛驢車,從不同的村莊集中到那坎坷不平的土路上,趕集人絡繹不絕,慢慢向前移動,成爲鄉村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线。

特別是在彌河河口處,人們更是聚集在這裏,吵吵嚷嚷,聲音噪雜。記得那些年天氣特別冷,彌河水早已經結了厚厚的一層冰,河上的小船已經無法渡過,船夫們只管躲在船屋子裏烤火取暖,觀看過往的人們踏冰而過。

每當這時,總會有人在議論着冰的厚薄,是否能踏過。踏冰過河,可說是花樣百出。

當時曾流傳着“快走冰,慢過橋”的說法,就是說踏冰過河要快,慢了會摔倒或者是有可能踩破冰的危險,而過橋要慢一些,一旦走急了,站不穩會掉到河裏去。

你看那些空着手,年輕力壯的人,便側着身子,來一個雙腿溜冰,一下子就滑到了河對岸,而那些推車、挑擔的人們便慢慢地向前移動,特別是那些年齡大些的老人,便相互攙扶着,小心翼翼地隨着多數過河的人踏冰而過。

有時候,一不留神,便來一個四肢朝天,摔倒在明晃晃的河冰上,每當這時,無論是認識與不認識的,只要是在附近的人都會伸手拉一把,問一聲:“摔着了沒有?”而摔倒的人則是紅着臉爬起來說:“沒事、沒事”。一邊說一邊四處望一下,繼續向前走。

到了集市上,放眼望去,只見人山人海,整個集市上到處是擁來擠去的人頭,真可謂摩肩接踵、水泄不通。男女老少齊上陣,忙忙碌碌地置辦年貨。婦女們選衣、买线、扯布料。

過年了,給家裏的孩子們做一件像樣的新衣服,全新的棉襖,是媽媽們的首先考慮。

做衣服剩下的邊角料,就再給孩子做雙過年穿的新鞋面料。農家的女人都是過日子的理家好手,給家裏的老人們买一頂帽子,一雙新襪子,做雙新鞋子,這都是她們心裏盤算了又盤算的事,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瓣花,把一家老小打扮得光鮮體面;男人們是买魚、割肉、選爆竹。

經過討價還價,最後置买上一捆蔥,买上幾十斤蘿卜、白菜,順便捎上幾斤肉,還有少許的糖果以及春節走親訪友的禮品,然後再买幾掛鞭炮。

小孩子們便拽着家人朝着散發着誘人香味的包子鋪擠去,家庭經濟條件好點的人家,家長便慢慢地從手絹中找出五毛錢來,擡高手臂,把錢遞過去,喊一聲:“买一個包子”,主家便接過錢去,隨後遞過來一個熱氣騰騰的三角包子來,這時,家人轉身便把包子塞到孩子手中,扯着孩子往前走,邊走邊說:“下次不領你來了,光知道花錢。”

孩子只管喫,對家人的責怪沒有任何反應;年齡大點的男孩子們來到集上便掙脫开家人的手,獨自鑽到賣煙花爆竹的人們身邊,傾聽鞭炮聲。

集市上的鞭炮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不時有爆竹聲響起,不時有燃放的一掛鞭拉響,特別是那在半空炸开的二踢腳閃着火光,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格外引人注目,聲音有大有小、速度有快有慢,無論是哪一種響聲都能把人們的注意力引過去,即使爆竹聲震耳,但多數人還是喜歡捂着耳朵看燃放煙花爆竹……

03 

記憶中的邢姚集是在村東頭的南北大街上,中間有幾條比較寬的東西巷子也被擺攤的人佔據在兩邊。

主要街道上到處是貨架、地攤,一個挨着一個,排得滿滿的,有幾裏地長。集市的最南頭是木貨市,以此向北分爲煙花爆竹、日用家居、服裝鞋帽、布匹衣料、年畫春聯、瓜子糖塊、水果青菜、雞鴨魚肉……

年集上的物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你看:從針頭线腦到土特產,從生活用品到各種娛樂品,還有各種小喫,擺滿路兩旁。

有些攤位是固定的,每次趕集都在原來的地方,有些初來乍到的商販就要隨便找個地方,見縫插針地在街道兩邊就地排开,暫時擺攤,很快街道兩邊就擠滿了年貨攤。

漸漸地太陽升起來了,趕集的人也多起來了,开集了,擺攤的人便扯着嗓子吆喝。

那不同口音的吆喝叫賣聲,討價還價聲,寒喧笑語聲,土話侉音,交織碰撞,匯集成一片熱鬧的海洋,演奏出一曲歡快的流觴,演繹着一場年節的大戲。

趕年集不僅是物質享受,而且更是精神享受。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已時過中午,趕集的人們便陸陸續續地滿載而歸,集市上的人漸漸少了,而那些擺攤的人,直到太陽偏西,才像潮水退潮一樣慢慢收攤而去。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離开家鄉30余年,可記憶中的家鄉年集那熱鬧非凡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記憶深刻,回味無窮,令人難忘……

04 

家鄉永遠是在外工作的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家鄉是我成長的搖籃,不管走得多遠,永遠也忘不了我的家鄉,家鄉在我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家鄉有我兒時的夥伴,有我父母的叮嚀,有我熟悉的老屋,有呵護我成長的父老鄉親,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讓我難以忘懷。

想起家鄉,每一個漂泊在外的人都會久久不能平靜。數年之後,退休回到家鄉,不變的是鄉情。特別是家鄉的年集,更是讓我對家鄉集市變化的喜愛。

如今的家鄉父老鄉親們不僅住上了高標准的農家別墅小院,喫喝不愁,而且消費觀也大有變化,不像以前那樣困窘,而是根據各自家庭的需要選購物品。變化最大的還是家鄉年集的發展趨勢。

我村爲了防範河水帶來的安全隱患,全村在河壩以東新立村莊,同時爲了發展經濟、方便村民生活,爲家鄉帶來更多的經濟財富,於是村內設立了每月二、七日的集市。你看,臘月二十三小年過後,家鄉的集市上變得熱鬧非凡,集市兩邊各種小攤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家鄉的集市以村內的“十字路口”爲中心,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延伸。

東街上是海鮮市場,南面是布匹、衣服、鞋帽攤,西街是小百貨集中點,路北是蔬菜市場。菜市場是人員最集中的地方,攤位多、人流量多,銷售量也相對的多。

菜市場的蔬菜品種齊全,無論是那個季節,各種各樣的蔬菜應有盡有,當地蔬菜大棚的興起,使得蔬菜打破了受季節的束縛,寒冬臘月裏,蔬菜攤位顯得尤其新鮮。那鮮嫩帶刺的黃瓜、粉紅色的西紅柿、鮮嫩的韭菜……遍布整個菜市場。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到壽光沒有賣不了的蔬菜,到壽光沒有买不到的蔬菜。這就是對我的家鄉蔬菜交易市場的高度概括。

05 

漫步在家鄉的集市內,目睹家鄉熱鬧的集市,呈現出一股濃濃的節日氛圍,眼下的集市與我童年時的集市比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的消費意識的變化。

以前,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答應的。現在,父母是詢問孩子需要那樣物品。

從這一點上來看,如今人們的經濟相對來說現在還是比較寬敞的。特別是兒童玩具銷量最多,那些“變形金剛”“機械人”“七巧板”“拼圖”等玩具更是吸引不同階段的孩子們前去選購。

記憶中我的童年時候根本不就沒有玩具可买,那時候多數玩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的。

有時候,偶爾有的家長在春節前會給孩子從外地人手中买個會發出聲音的那種一毛錢一個的“小泥狗”,這種“小泥狗”玩具兩頭是用泥做成的,然後塗上顏色,中間用皮紙連接起來,內有一個竹子哨,拿在手裏,兩手朝中間一對,皮紙內的竹子哨就發出“呱、呱”的叫聲來。

從生活上來說,我的童年時候,父母能夠給孩子买個集市上小攤賣的肉包子喫,那孩子就高興的不得了,而如今的孩子對於這樣的食品多數孩子是不喜歡的,有的孩子根本就不喫。

還有就是在衣着方面,如今的孩子穿的衣服不要說有補丁,顏色舊了都不穿了,可在我的記憶中,穿的衣服是大的穿了,二的穿,縫縫補補給三穿,一件衣服能姊妹三人穿過。每年能夠穿上一件新衣服那是非常高興的。

隨着春節的臨近,家鄉的集市更加熱鬧,我沿着人流慢慢前行,隨處可見現在的人們不再是和以前那樣只是买幾斤蔥、十幾斤蘿卜,而是選購更有特色的蔬菜,例如蒜苔、韭黃、蒜黃、黃瓜,還有從南方運過來的香蕉、菠蘿、新疆大棗等等。

在這個全新的家鄉集市上,我看到了濃濃的家鄉集市氛圍,深感榮幸與自豪,家鄉的變化真大,從集市上消費者選購的物品變化就能猜測到人們的收獲滿滿。

通過家鄉集市上人們的消費情況變化就可以證實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


標題:歸鄉記 | 話說家鄉年集今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