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IAA 慕尼黑車展現場直擊!Mercedes-Benz 品牌之夜 全新純電 GLC 全球首演


記者趙駿宏/攝影

受台灣賓士之邀,本站於歐洲時間 9 月 7 日晚間,走進位於慕尼黑的 IAA Mobility 品牌之夜。這場向全球媒體開放的發表會,向來是 梅賽德斯·奔馳 展示品牌未來藍圖的舞台。今年的焦點,落在最暢銷的豪華 SUV:GLC 的全新純電世代。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這不僅是產品更新,而是一場承載著銷量主力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時刻。Mercedes-Benz AG 執行長康松林(Ola Källenius)在舞台上直言:「The all-new electric GLC 象徵我們最暢銷車系的電動化革新,融合設計、科技與性能,在舒適、動態與智慧間達到平衡。」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現場氛圍與品牌布局

會場設計取材自全新電動 GLC 的水箱護罩輪廓,透過大面積發光模組與動態光影,營造出極具未來感的舞台效果。不同於傳統新車揭幕,品牌之夜更像是一場戰略說明會。Mercedes-Benz 將產品、技術與數位服務逐一呈現,從高性能概念車 梅賽德斯·阿格 Concept GT XX 到電動 G-Class 的未來計劃,完整描繪了電動化路線圖。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 IAA,歐洲車廠幾乎全力展現看家本領,從豪華品牌到主流製造商皆大陣仗出席。這背後的態度明確:不讓中國新能源車在歐洲的主場撒野。品牌之夜因此更具戰略意味,壓軸登場的電動 GLC,不僅回應了市場對電動化 SUV 的期待,也傳達了 Mercedes-Benz 在競爭加劇下的自信與主張。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技術前哨:Mercedes-AMG Concept GT XX

在電動 GLC 登場前,Mercedes-AMG 率先以 Concept GT XX 點燃會場氣氛。這款概念車以 AMG.EA 電動平台為基礎,搭載三具由 YASA 製造的最新一代軸向磁通馬達,最大輸出超過 1,360 匹馬力,極速上看 360 公里/小時。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圓柱形 NCMA 電池組透過直接油冷技術,確保在極端條件下維持高功率輸出。並配備 800V 高壓系統,支援超高速充電,5 分鐘即可補充約 400 公里續航。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設計上,GT XX 採無後擋風玻璃結構,尾燈以六圓環排列,展現不同於既有車型的辨識度。寬扁車身比例與大面積空力套件,不僅彰顯性能定位,也呼應 AMG 對電動世代跑車的全新詮釋。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技術細節同樣值得關注。軸向磁通馬達具備更高的功率密度與散熱效率,在單位重量下能輸出更強的動力,這也是 AMG 為了兼顧極致性能與長時間穩定性所採取的關鍵布局。官方透露,GT XX 已在義大利 Nardò 測試場完成長時間高速測試,展現量產化潛力。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雖然仍屬概念車,但 GT XX 扮演的是 AMG 電動化旗艦的技術先鋒。它不僅是單一展品,而是向外界釋出訊號:AMG 將持續在電動世代維持高性能品牌定位,並以突破性的技術保持差異化。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相關報導:Mercedes-AMG CONCEPT GT XX 八日環球 刷新多項耐久紀錄

純電架構的核心突破

The all-new electric GLC 採用 Mercedes-Benz 最新的純電平台,結合 800V 架構與模組化高壓電池,技術重點明確:高速充電與長途續航。官方數據顯示,車輛可支援高達 330 kW 的充電功率,10 分鐘即可回補 300 公里里程,搭配 94 kWh 電池組,WLTP 標準下的續航可達 713 公里。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動力輸出則由前後軸雙馬達提供,最大輸出達 360 kW。除了性能數據,Mercedes-Benz 也特別強調效率,透過碳化矽逆變器與高效永磁同步馬達,實現 93% 的能量轉換效率。這不只是續航表現的提升,也意味著長途駕駛的能源利用更具穩定性。

另一項新亮點是 One-Box 煞車模組,將煞車與回充控制整合,讓腳感更線性,並支援高達 300 kW 動能回收。四段回充模式甚至能實現「單踏板」駕駛,對都會日常或長途節能都極具幫助。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底盤與駕駛輔助

動態表現方面,電動 GLC 承襲自 S-Class 的技術,提供 AIRMATIC 氣壓懸吊與後軸轉向選項。這讓 SUV 車格在高速時維持穩定,同時縮小低速迴轉半徑,對市區道路使用更加友善。結合 Car-to-X 路況預判與底盤預掃描功能,懸吊能提前調整,讓乘坐體驗更加平順。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智慧駕駛輔助則進化為 MB.DRIVE 系統,整合 10 組攝影機、5 組雷達與 12 組超音波感測器,並透過 MB.OS 即時運算,支援車距控制、主動煞車與車道維持等功能。進一步結合 Surround Navigation 環景導航,駕駛能更直觀掌握周邊情境。

被動安全部分,車體結構經過高剛性優化,全車配置 11 具氣囊,搭配 PRE-SAFE® 系統,於碰撞前可主動收緊安全帶並關閉車窗,提供多層次防護。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數位座艙與人機互動

進入車內,最吸睛的莫過於 39.1 吋的 MBUX Hyperscreen。這套由三組螢幕無縫拼接的系統,結合超過千顆 LED 背光,搭配 Zero Layer 零層級介面,資訊顯示清晰,操作邏輯直覺。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核心系統則是 Mercedes-Benz 自研的 MB.OS,這是品牌首次整合 Microsoft 與 Google AI 的車載平台。全新虛擬助理能以自然語言進行對話,並結合 ChatGPT-4o 與 Google Cloud AI,提供即時、個人化的回應。不同於冷冰冰的語音指令,助理透過星形人偶動畫展現情緒互動,讓科技更貼近人性。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娛樂功能同樣豐富,車內支援 40 種以上應用程式,搭配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與 Burmester 4D 音響系統,配合動態氛圍燈,營造沉浸式的感官體驗。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設計與空間

外觀設計延續「Sensual Purity」哲學,但在細節上加入了電動世代的專屬符號。最明顯的是全新星徽發光水箱護罩,結合光影動畫,帶來鮮明的品牌辨識。流暢車側線條經過空氣力學優化,風阻係數僅 0.26,為 SUV 車型中相當亮眼的表現。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專屬電動平台帶來更寬裕的空間,軸距來到 2,972 mm,後座腿部空間顯著提升。後廂基本容量為 570 公升,最大可擴充至 1,740 公升,另有 128 公升前行李廂(Frunk),日常實用性進一步提升。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另一項細節是 SKY CONTROL 星光玻璃天窗,具備九段調光與 162 顆星光照明,能在夜晚呈現專屬的氛圍感。這不只是造型元素,更是 Mercedes-Benz 在豪華氛圍營造上的延伸。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市場意義

自誕生以來,GLC 一直是 Mercedes-Benz 全球銷量的主力車系。在 SUV 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將其導入純電世代,等同於在核心戰場直接佈局。以 WLTP 713 公里續航與高速補電能力來看,電動 GLC 具備可靠的長途能力。對於尚在觀望電動車的消費者,這是降低轉換門檻的關鍵條件。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另一方面,數位座艙與 AI 助理功能,展現了 Mercedes-Benz 對軟體驅動的重視。電動 GLC 不再只是硬體升級,而是將「智慧移動」的概念落實到日常使用中。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GLC將扛起賓士的反攻大旗

在 IAA 品牌之夜,Mercedes-Benz 以一場完整的敘事,描繪了電動化與數位化的雙重進程。而當聚光燈落在 The all-new electric GLC 時,這不只是一款新車的發表,更是品牌在豪華純電 SUV 市場的宣言。

對消費者而言,這款車結合了熟悉的 GLC 車格與全新純電技術,既有空間與舒適性,也帶來智慧與高效能。對 Mercedes-Benz 而言,它則是電動化戰略的里程碑,承接品牌最暢銷車系的未來,並將在市場中扮演關鍵角色。

隨著 2026 年全新 C-Class 與更多純電車型陸續登場,電動 GLC 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開端。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記者趙駿宏/攝影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