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曾經有多強?軍委估計一旦入侵七天就能殺到北京,怎麼應對?

話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蘇聯,那軍事實力真不是蓋的,簡直是世界頭號軍事大國,跟美國掰手腕都不帶喘氣的。

蘇聯從二戰結束後就開始瘋狂擴軍,軍隊總人數一度超過一千三百萬人,坦克飛機大炮堆得像山一樣。到六十年代末,蘇聯的武裝力量分成六個軍種,包括戰略火箭軍、陸軍、防空軍、空軍、海軍,還有邊防部隊。

光陸軍就裝備了成千上萬的坦克和裝甲車,空軍有數千架戰鬥機,海軍的太平洋艦隊當時也是巔峰狀態,有十多艘巡洋艦和各種作戰艦艇。蘇聯把國家發展的重心全砸在軍事上,窮兵黷武這個詞用在他們身上再合適不過。

冷戰期間,蘇聯跟美國對抗了幾十年,軍費開支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很大一部分,有時候高達百分之十五以上。這讓他們的軍力在全球領先,就連北約國家面對蘇聯的鋼鐵洪流都得發怵。美國要是真跟蘇聯正面硬剛,恐怕也討不到便宜。

具體到對中國的威脅,蘇聯在中蘇邊境的部署那叫一個誇張。邊境線長達七千多公里,一開始蘇聯只放了十三個師的兵力,但隨著關係惡化,他們迅速擴充到近六十個師,總兵力一度達到一百一十萬人。

坦克上萬台,裝甲車兩萬多輛,飛機四千架,還把最先進的米格戰鬥機調到邊境。海軍的太平洋艦隊也進入高度戒備,艦艇隨時準備作戰。這陣勢比抗美援朝時還復雜,因為蘇聯的機械化水平高,部隊機動性強,在平原地帶推進速度快得嚇人。

蘇聯的軍力巔峰就在這個時期,常規部隊和核武器都讓周邊國家睡不著覺。中國當時經濟還不發達,軍隊裝備落後,面對這樣的對手,壓力可想而知。

中蘇關係的惡化不是一夜之間的事。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兩國在意識形態和政策上就鬧矛盾。蘇聯推行去斯大林化,中國有不同看法。

1958年,蘇聯想建聯合艦隊,中國拒絕了。 1960年,蘇聯撤走了一千多名援華專家,包括核項目的技術支持,這直接斷了中國的後路。

邊境小衝突越來越多,1967年底到1968年初,在七里沁島就摩擦不斷。 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宣揚有限主權論,中國覺得這是對自己的潛在威脅。到了1969年,矛盾終於爆發。

珍寶島事件是導火索。這個島在烏蘇里江上,中國一側,面積不大,但位置敏感。 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入侵島嶼,中國邊防部隊反擊,雙方用步槍、迫擊砲和坦克交火。蘇軍損失了坦克和裝甲車,中國部隊控制了島嶼。

3月15日,又一場更大規模的衝突,蘇軍出動坦克和火箭炮,中國士兵用反坦克武器還擊,擊毀多輛敵方車輛。傷亡方面,蘇軍死58人傷94人,中國死72人傷68人。這兩次沖突讓兩國徹底撕破臉,蘇聯丟了面子,中國證明了自己不怕事。

衝突後,蘇聯高層氣急敗壞,派二戰英雄崔可夫掛帥,崔可夫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指揮官,經驗豐富,但對華態度強硬。他主張用核武器對付中國,認為這樣能一勞永逸。

崔可夫生於1900年,早年參加紅軍,內戰時從基層幹起,負傷多次。二戰中指揮第六十二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頑強抵抗德軍,俘虜了保羅元帥。

後來晉升元帥,戰後管過柏林占領區,還當過陸軍總司令。但在中蘇問題上,他是鷹派,推動對華軍事壓力。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就是在他的影響下加速的。

苏联制定了入侵中国的计划,效仿二战德国的闪电战。从东北哈尔滨方向推进,坦克群直扑沈阳,同时空降兵在兰州落地,另一路从新疆或蒙古侧翼进攻,所有路线都指向北京。

蘇聯軍委評估,以他們的機械化優勢,一周內就能殺到北京城下。如果陷入僵局,就動用核武器摧毀中國政治中心。蘇聯有核彈頭數量領先,戰略火箭軍隨時能發射。

但他們忽略了國際因素,中國當時開始跟西方建交,特別是接觸美國,希望關係正常化。如果蘇聯真大舉進攻,美國可能援助中國,甚至趁機襲擊蘇聯後方。蘇聯不敢全力出擊,因為後院有北約盯著。

中國面對這種威脅,沒坐以待斃。 1969年4月,全國開始強調防備入侵,開展深挖洞廣積糧運動。軍隊加強邊防工事,在華北平原築壕溝、土丘和堡壘,安裝地雷和火力點。邊防部隊配備反坦克炮和火箭筒,演練伏擊戰術。

中國還加速核武器發展,1964年10月首次原子彈爆炸,1970年氫彈試驗,這大大提升了威懾力。 101提出建東方馬奇諾防線,在平原地區修人工山脈,擋住蘇聯坦克洪流。

雖然馬奇諾防線在二戰中沒擋住德國,但這個想法是為了拖延時間,打人民戰爭。國際上,中國推動與西方接觸,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2月尼克松正式來訪,這形成了對蘇聯的戰略牽制。美國不想看到蘇聯獨大,所以間接支持中國。

為什麼蘇聯沒真打呢?主要是戰略考量。蘇聯擺姿態嚇唬中國,但不想跟這麼大一個鄰國開戰。他們的主要敵人是北約,華約內部不穩,波蘭、匈牙利這些國家對蘇聯有意見,協調起來麻煩。

如果對中國開戰,後院起火,北約再捅刀子,蘇聯就腹背受敵。中國國土廣闊,人口八億,蘇聯就算推進到北京,也守不住。毛主席說過,中國那麼大,誰也一口吞不下,放進來打游擊就好。

蘇聯還怕美國偷襲,加上中美關係變化,他們分析多一個敵人少一個朋友,不划算。 1969年9月11日,周恩來和柯西金在北京機場會晤,同意維持邊界現狀,避免大規模衝突。這緩和了局勢。

事態發展到七十年代初,邊境對峙還在繼續,蘇軍頻繁演習,中國保持警惕。但沒升級成全面戰爭。 1979年,中國提出中蘇關係正常化三原則:蘇聯從蒙古撤軍、解決柬埔寨問題、從阿富汗撤軍。

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後,蘇聯政策調整。 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係正常化。 1991年蘇聯解體,中俄關係接續下來。

回想這段歷史,蘇聯軍力確實強悍,七天到北京的估計不是空談,但中國靠防禦策略和外交智慧化解了危機。這告訴我們,實力是基礎,但腦子更重要。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還在用老庫存打仗,可見當年的積累多恐怖。中國從中學到教訓,發展經濟和軍力,現在已今非昔比。話說回來,如果真打起來,後果不堪設想,好在雙方都收手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