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2020 年世贸组织数据,中国机床产值 169.5 亿欧元、消费额 186.1 亿欧元,双双登顶全球第一。可谁能想到,曾跻身全球前十的沈阳、大连机床接连破产,”十八罗汉” 几乎全军覆没。
為啥產值消費雙第一,中國機床卻難成強者?這背後到底出了啥問題?未來還有機會翻盤嗎?
![]()
曾經有多風光?
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全國機床保有量才9.5 萬台,連工業體系的門檻都沒摸著。好在國家果斷出手,讓一機部二局牽頭,一下子搞出18 家國有重點機床企業和8 家科研單位,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十八羅漢”,中國機床工業的底子就這麼打下來了。
沈阳第一机床厂可是立下过大功的,新中国首台车床就从这诞生,后来还批量生产支援全国工业化,直接被列入 “一五” 计划 156 项重点工程。1955 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造出的 C620-1 卧式车床,更是火到印上第三套人民币 2 元纸币,这牌面在当时绝对顶流。
![]()
更厲害的是1958 年,北京第一機床廠搞出了國內首台數控銑床X53K1,這可是全亞洲第一台數控機床!要知道全球第一台數控機床也就比這早誕生6 年,那時候中國機床技術妥妥的世界前列。當時金日成來清華大學參觀,工程師還用這台機床雕刻鋼板當禮物,可見咱們的技術當時多拿得出手。
那會中國機床的國產率能達到80%,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部門。就算後來冷戰期間,歐美搞技術封鎖、蘇聯撤走專家,咱們在國務院領導下,照樣拿下了5 大類26 種高精密機床技術,工藝水平穩步提升。 1960 年機床產量更是三年前的5 倍,發展速度快得驚人。
![]()
不過問題也跟著來了,1961 到1978 年生產的164 萬台機床裡,只有60% 合格,大量資源被浪費,產業後勁慢慢就跟不上了。而且因為國際形勢限制,咱們沒法和先進國家交流技術,前端研發基本是空白,這也為後來的落後埋下了伏筆,妥妥的”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為啥從巔峰跌落?
1978 年改革開放後,中國機床行業迎來了和國際接軌的機會,大家都想著引進德日美先進技術,快速搞出數控機床。青海第一機床廠找日本合作,南京機床廠跟德國聯手,很快都批量生產出了數控車床,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
![]()
可是,當時想走”市場換技術” 的路子,要么買外資數控系統的生產許可證,要么拿人家的數控芯片搞逆向研發。但機床工業的專業知識太複雜了,根本沒法完全消化吸收到實際生產中。結果十幾年下來,技術沒學到家,反而養成了依賴,很多企業慢慢變成了組裝廠,自主控制權丟得一干二淨。
到了90 年代,中國大幅降低進口關稅,國外機床一下子湧進國內市場。這些進口設備價格低、質量穩、工藝好,跟國產機床比起來簡直是降維打擊。沒辦法,國內機床企業只能紛紛轉制重組,連”十八羅漢” 也沒能倖免。 1997 年機械部被撤銷,下屬科研院都改成企業,”十八羅漢” 也下放到省市級政府管理,行業格局徹底變了。
![]()
不过 2001 到 2005 年这几年,借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风,机床行业又火了一把。数控机床产量每年以 30% 以上的速度增长,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直接冲进全球机床前十产值企业,分别排第八和第十。
济南第二机床更牛,靠数控冲压设备成了全球三大制造商之一,产品还进了福特、日产的全球生产线。2012 年沈阳机床年销售额达到 180 亿,成了全球行业老大,第二年还被央视评为 “国之重器”,当时谁都以为中国机床要一飞冲天了。
![]()
可好运没能持续多久,2012 年后全球经济放缓,高端制造业回欧美,中低端往东南亚转,中国机床企业的问题全暴露出来了。2018 年沈阳机床负债高达 202 亿,第二年只能破产重组;同年大连机床也撑不住宣布破产。
其實這背後最關鍵的還是技術被卡脖子。現在國內外機床的差距真不小,就說高速加工中心,國外的滾珠絲槓驅動加工中心,最快能到90m/min,一般也能有40m/min;可國產的最多才60m/min,大部分只有30m/min。
![]()
精度上差距更大,國外機床1000mm 以下行程的定位精度能控制在0.006 到0.01mm 之間,還能靠溫度補償系統保持穩定,咱們不僅定位精度差很多,溫度補償系統還在研發中。
國外的高速銑削中心早就用在航空模具加工上了,咱們也就搞出些新品,沒幾個通過生產驗證,這些還只是差距的一小部分。
![]()
未來還有機會嗎?
雖然現在中國機床行業處境艱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機會,政策、技術、市場這三方面都有好消息傳來,說不定就能迎來轉機。
從政策和資本來看,國家已經把機床當成戰略產業,專門出台了《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規劃》,錢和政策都往高端數控系統、核心部件這些關鍵領域傾斜。
現在國內已經有一批民營機床企業起來了,像創世紀、海天精工、科德數控這些,市值都超過百億了,有足夠的錢搞擴張和研發,不再像以前只有國企撐場面,整個行業的活力比以前強多了。
![]()
技術方面也有不少突破,華中數控搞出了AI 數控系統,武重智能的重型機床也亮過相,科德數控的五軸聯動機床、秦川機床的精密磨床,都在慢慢縮小和國外的差距。以前高端產品全靠進口,現在已經有部分國產高端機床開始替代進口了,雖然還沒形成規模,但至少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更重要的是市場需求變了,現在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風電、半導體這些新興產業發展得特別快,對高端機床的需求特別大。咱們本土企業有個優勢,離市場近,能更快知道客戶需要什麼,而且成本比國外企業低,性價比更高,完全可以藉著這個機會切入高端市場。
![]()
綜合來看,中國機床現在已經有了政策、技術和市場的基礎,未來5 到10 年是關鍵時期。雖然過程可能會很艱難,但只要堅持搞研發、補短板,中國機床從”大” 變”強”,真的不是不可能。
最後也想跟大家說,中國機床行業經歷過輝煌,也遭遇過挫折,現在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這不僅是一個行業的興衰,更關係到中國製造業的未來。
相信只要咱們不放棄,持續投入、攻克難關,總有一天,中國機床能真正撐起”國之重器” 的名號,在全球市場上找回屬於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