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西班牙《軍事區》曝出一則消息,中國正考慮購買近20架俄羅斯新型伊爾78加油機,預計最晚2028年交付,交易額或超過30億美元。消息一出,在國內軍迷圈迅速引發熱議,雖然空中加油機研發難度大,但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運油-20早已問世,為何還要大量採購伊爾-78MK?
![]()
據悉,這則消息最早源自黑客組織的爆料。一家俄羅斯國有國防巨頭的300多份文件被黑客組織“黑鏡”獲取並公佈了出來,其中一封信中提到為“客戶156”訂購的20 架MK-90A(伊爾-78MK-90A)的零件組成。
空中加油機為何重要
如今這一消息是真是假並未有任何官方回應,但是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報導中所講的伊爾-78MK-90A,它被認為是俄羅斯乃至全球範圍內,性能最卓越的“空中油庫”。
作為在飛行狀態下為其他飛機補充燃油的特種飛機,空中加油機在現代戰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各種類型的戰機能夠攜帶的燃油都是有限的,即便是遠程戰略轟炸機,最大航程也只有1萬餘公里,一旦作戰任務的距離超出了戰機的最大航程,勢必就會出現一連串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空中加油就成了最佳的解決方案。但是相比一般大型飛機,空中加油機既要有很大的載油量又要有經濟性,空中加油技術方面難度則更大,這些都給空中加油機的製造提出了挑戰。
一般來說,各國都是選擇軍用運輸機或者大型民用客機的基礎上發展空中加油機,為各種戰機在空中加油,從而提升戰機的作戰航程,例如美國的KC135、蘇聯的伊爾78,但是兩者在加油技術上走的卻不是一條路線,美國採用了硬管加油技術,蘇聯則採用了軟管加油技術。
硬管加油技術優勢在加油速度快、穩定性好,尤其是加油時間比較短,在戰時這一點就格外重要。此外硬管加油受到的空氣擾動影響更小,不會在空中甩來甩去,比較穩定。但是硬管加油的成本比較高,而且一次只能為1架戰機加油。
![]()
相比之下,軟管加油技術能夠同時為兩架以上的戰機加油,而且綜合成本比較低,但是相對的加油效率低、需要更多的加油時間。總之硬管加油、軟管加油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的好壞,主要看空軍的作戰需要。
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不少國家裝備了空中加油機,但大多依靠購買他國產品,能夠自主製造空中加油機的國家少之又少。
90年代,中國開始嘗試發展自己的空中加油機,但由於缺乏合適的載機平台,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我國祇能在轟6遠程轟炸機的基礎上發展空中加油機,也就是轟油-6。但是轟6屬於轟炸機平台,能夠運輸的燃油比較有限,對戰機的加油保障能力非常有限。
換而言之,轟油-6僅僅解決了我國空軍加油機從無到有的問題。為了解決戰機空中加油的實際問題,提升戰機的遠程作戰能力,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14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其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90噸,有效載荷接近50噸,極大提升了空軍的戰略投送水平,解了戰機加油的燃眉之急。
2011年,當時烏克蘭經濟困難,蘇聯遺留的大量戰機裝備對他們而言反而是一個沉重負擔,以4700萬美元將3架已經閒置20年且內部航電系統都已老化的伊爾-78空中加油機,連帶全套蘇制加油系統技術資料打包賣給中國。
通過對這些二手伊爾-78加油機的資料研究,中國工程師突破了56項關鍵技術,特別是掌握了先進的軟管加油技術。
![]()
2016年我國運20大型運輸機終於服役,隨著運20運輸機的服役,也為我國空中加油機提供了非常合適的載機平台,尤其是升級後的運20B的運輸能力更強,換裝國產渦扇18發動機,相比俄羅斯原版發動機,最大推力提升到了13.2噸的水平,油耗降低了20%左右。
不過渦扇18的綜合性能仍然無法讓空軍滿意,我國最新生產的運20B運輸機已經開始換裝渦扇20大功率發動機,推力比俄製D-30PK-2多出30%到45%,具有劃時代意義。
隨著運20運輸機的大批量生產,運油-20空中加油機也成功問世,理論上可攜帶約90噸燃油,性能優於伊爾-78系列。
伊爾-78在中國
此次被曝出的伊爾-78MK-90A的是伊爾-78的改進版,採用4台PS-90A-76渦扇發動機,推力更大、燃油消耗更低,最大起飛重量達210噸,最大飛行速度800公里/小時,可搭載78噸燃油執行至少1000公里的加油任務,配備了3個UPAZ-1M加油吊艙,不僅能同時為多架戰機補給燃料,單吊艙燃油輸送效率從每分鐘2500升提升至3000升,大幅縮短戰機加油耗時。
此外伊爾-78MK-90A還具備短距起降能力,關鍵時候能在數小時內完成“加油機-運輸機”的角色轉換,最大有效運輸載荷可達52噸,有利條件下可提升至60噸,這種多功能性大大提升了戰場靈活性。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運油-20從根本上補齊中國空中加油短板,性能優於伊爾-78系列。但是隨著轟-6油、伊爾-76加油機逐漸退居二線,中國空軍仍處於加油機“新舊交替”階段。
![]()
即使普通大型軍用飛機是從批量生產再到形成實戰能力,通常也需要5至8年的時間,更何況空中加油機本就是高技術含量的平台,其係統複雜度和安全性要求更加嚴格。運油-20加油機雖已在2022年投入生產,但短期內,肯定難以大規模交付,而中國空軍對遠程作戰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
此时20架伊尔-78MK-90A的引入将顺势填补这一时间差,确保我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无缝衔接,显著延长战机滞空时间,为远程巡航、战略威慑等任务提供关键支撑。
![]()
最後
中俄軍事合作深化背景下,採購俄製裝備可鞏固雙邊關係,同時在國際軍售市場傳遞信號。此外,俄羅斯工廠產能問題(如烏里揚諾夫斯克工廠年產量僅6架)或通過中俄長期合作協議解決,而非單純依賴短期訂單。
未來戰場對加油機的需求將呈現多元化趨勢,伊爾-78MK-90A的短距起降能力可適配兩棲作戰、島嶼防禦等場景,而運油-20更側重於戰略投送,兩者形成互補,而非替代關係。
所以即使我國真的要採購俄羅斯伊爾-78MK-90A加油機,也並非對運油-20的否定,而是中國空軍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最優選擇,通過引入俄製先進裝備,中國既能快速提升作戰能力,又能為國產裝備的成熟爭取時間。
構建以運油-20為核心、伊爾-78MK-90A為補充的“雙軌制”加油機體系,形成“高低搭配”的合理結構,這一決策背後,是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中對自主技術的信心,也是彰顯了務實靈活的戰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