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晚年坦言:朝鮮戰爭打出三個超級大國,西方為何保持沉默?

1950年12月,朝鮮戰場上的雪下得很大,李奇微接到電話時,正在東京的辦公室裡。前任司令沃克死於車禍,第八集團軍已經潰不成軍,電話那頭說你得馬上去朝鮮。

李奇微到達前線第一天,看到的景象讓他震驚。

美軍士兵像逃難一樣往南跑,裝備扔了一路,軍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建制。韓國軍隊更慘,聽說志願軍來了,連槍都不要就跑。

這個55歲的將軍站在雪地裡,胸前掛著兩顆手榴彈,這是他的標誌。他在想一個問題,對面那支穿著單薄棉衣的軍隊,為什麼能把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打成這樣?

西點畢業生遇到了難題

李奇微不是麥克阿瑟那種狂妄的人。

1917年從西點軍校畢業後,他在全世界轉了一圈。中國、尼加拉瓜、菲律賓,哪裡有戰爭他去哪裡。

二戰時指揮82空降師,在西西里島搞過美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夜間空降。諾曼底登陸他也參加了,打到柏林附近的易北河才停下來。

這樣一個見過世面的職業軍人,頭一次覺得棘手。

他花了三天時間,把前線所有能找到的情報都看了一遍。志願軍的裝備很差,步槍都是雜牌貨,重武器少得可憐。可他們打仗的方式很特別,夜裡摸過來,近身肉搏,天亮前撤走。

李奇微讓情報官統計了一下,發現志願軍每次進攻大約持續七天就會停下來,為什麼是七天?

他算了一筆賬。志願軍沒有汽車,靠兩條腿走路,一夜能走35裡。後勤線太長,卡車不夠,汽油也不夠,前線部隊最多能帶七天的糧食。吃完了就得往後撤,補給跟不上。

李奇微管這個叫”禮拜攻勢”。

找到規律就好辦了。

磁鐵一樣的戰術

1951年1月,李奇微開始整頓部隊,他把那些嚇破膽的軍官撤了職,把潰散的士兵重新編隊。他告訴所有人,我們不是打不過,是之前打得太蠢。

他想出一個辦法。

志願軍進攻時,美軍不要硬拼,撤,撤多遠? 30公里。這個距離剛好是志願軍一夜能走的路程,美軍有汽車,幾個小時就到了,志願軍得走一整夜。

等志願軍累得半死追上來,美軍已經挖好工事,架好火砲。

然後就是炮火覆蓋,飛機、坦克、火砲一起上,志願軍想靠近都難。打到第七天,志願軍糧食吃完了,必須往後撤,這時候美軍反過來追,邊追邊打。

李奇微管這個叫”磁性戰術”——像磁鐵一樣,吸引志願軍往前走,走到筋疲力盡,然後粘住他們打。

1951年2月,第四次戰役打響,李奇微的戰術起了作用。志願軍在漢江南岸的第50軍和第38軍,頂著炮火守了50多天,傷亡慘重,美軍把戰線又推回到三八線附近。

李奇微覺得自己找到了克制志願軍的方法。

可他沒想到,對面那個叫彭德懷的司令員,也在想辦法破解他的戰術。

1951年4月,第五次戰役。

戰役打到一半,李奇微發現不對勁,志願軍的砲彈突然多了起來。

以前志願軍打仗,火砲聲音很小,主要靠步兵衝鋒。現在不一樣了,美軍陣地上,砲彈像雨點一樣落下來。

李奇微翻開記錄,嚇了一跳。

1952年9月的一天,志願軍往第八集團軍陣地上扔了4.5萬發砲彈。一個月後,這個數字變成了9.3萬發。

這是什麼概念?美軍一個師一天的火砲支援也就這個量。

李奇微在回憶錄裡寫:“在美國空軍和海軍不斷展開猛烈轟炸的情況下,志願軍砲兵和地面力量還是得到了極大加強。”

磁性戰術的前提是志願軍後勤跟不上,可現在後勤跟上了,戰術就不靈了。

美軍空軍不是炸了那麼多橋嗎?怎麼還能運這麼多砲彈上來?

答案讓李奇微無語,志願軍的工程兵,今天炸斷,明天就修好。修不好就架浮橋,浮橋炸了就人扛肩挑。美軍炸一次,他們修十次。

有一次,美軍飛行員報告說炸毀了一座鐵路橋,第二天偵察機去看,橋又通車了。飛行員以為看錯了,再去炸一次,第三天,橋還是通的。

李奇微手下有個叫範弗里特的將軍,看了情報後說了句實話:“共產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到1951年6月,雙方在三八線附近打成了拉鋸戰,誰也吃不掉誰。

李奇微的磁性戰術,算是被破了。

一個職業軍人的評價

1951年4月,麥克阿瑟被撤職,李奇微升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1952年5月,他又被調去歐洲當北約最高司令,朝鮮戰場交給了克拉克。

1953年7月,戰爭以停戰協定收場

李奇微後來寫了兩本回憶錄,在書裡,他用了很大篇幅寫彭德懷和志願軍。

他說彭德懷是”智勇雙全、非常勇猛的戰士“,說志願軍是”文明的敵人“——打仗凶狠,對戰俘卻很客氣,連僅有的食物都分給俘虜吃。

李奇微在書里特別提到雲山戰役。志願軍第115師有個連長叫周仕明,頭上中了彈片還在指揮戰鬥。有個排長叫管國仁,手持手榴彈跟美軍同歸於盡。

他寫這些的時候,語氣很複雜,既是對手,又是尊重。

1955年退役後,李奇微很少接受采訪,有一次,記者問他對韓戰的看法。

老頭子沉默了一會兒,說了句話:“當今世界,軍隊戰鬥力最強的國家只有三個,美國、蘇聯和中國,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這話從一個美國四星上將嘴裡說出來,分量很重

你想,他是西點畢業的職業軍人,打過二戰,指揮過幾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他見過德軍的閃電戰,見過日軍的瘋狂衝鋒。可讓他真正感到棘手的,是朝鮮戰場上那支穿著單薄棉衣的軍隊。

李奇微活到1993年,98歲去世,臨死前,有記者問他最難忘的戰役是哪一場。

他說是朝鮮。

為什麼?

因為我從沒見過那樣的對手。

這場戰爭的另一面

很多人討論朝鮮戰爭,總愛說裝備差距,美軍有飛機大炮坦克,志願軍只有步槍手榴彈。

這是事實。

可裝備不是全部。

李奇微在回憶錄裡反复提到一個詞:意志。

他說,志願軍士兵在零下30度的山地裡,能埋伏三天三夜不動,美軍士兵凍個半小時就受不了。

志願軍一個連能守住一座山頭,打到最後只剩幾個人還在堅持。美軍一個營守同樣的山頭,傷亡到三分之一就開始撤退。

這不是裝備能解決的問題。

李奇微是個務實的軍人,他從不掩飾失敗,也不誇大戰果。他知道戰爭打到最後,拼的不是鋼鐵,是人。

1953年7月27日,板門店。

彭德懷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字寫得很用力,紙都有點破。

那一天,李奇微不在朝鮮,他在歐洲,聽到消息後,他給克拉克發了封電報,只有一句話,這場戰爭,沒有勝利者。

可歷史給出了答案。

一個剛成立三年的國家,用最簡陋的裝備,頂住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機器,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守住了那條線。

李奇微說志願軍戰鬥力世界前三,不是客氣話,是戰場上打出來的結論

72年過去了,當年那些穿著單薄棉衣的戰士,大多數已經不在了。可他們在朝鮮戰場上立起的那個標杆,到今天還立在那裡。

李奇微的評價,就是最好的註腳。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