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作者|凱斯

編輯|三三

這兩年,年輕人對於中醫的熱情正在回歸。

刷一刷社交媒體,關於各類中式滋補的帖子被年輕人高贊轉發。而曾經被視為“媽媽輩專屬”的東阿阿膠,如今也以阿膠酸奶杯、阿膠奶茶的新形式,出現在年輕人的辦公抽屜和購物車裡,成了她們便攜時尚的養生新裝備。

這種趨勢也不僅僅停留在個人養生層面,也體現在文化傳播上。

像最近一檔名為《四海中醫》節目的切片片段,就在年輕的群體里激發了不小的討論。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這部由鳳凰衛視與東阿阿膠聯合出品的人文行走紀錄片,自2025年11月1日起,將在優酷、愛奇藝、鳳凰衛視全媒體等多個平台與全球觀眾見面,全一季共12集。

而它的播出,有望突破不少人對於中醫的傳統印象,讓大家對這門傳承了千年的中華文化瑰寶,產生全新的認識。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在港澳台,中醫早已融入生活

《四海中醫》,節目顧名思義,便是將視線從國內放眼海外,探索在2025年的今天,中醫在全球各地的傳承與發展現狀。

而11月1日首先播出的兩集,便從離我們最近的中國港澳和中國台灣開始。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在這些地方,中醫不僅是藥鋪醫館裡的號脈開方,也與當地人的吃穿用度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它不僅是治病救人的手段,更活躍在煙火人間。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譬如甜松,在《中國藥典》的記載里,其乾燥根及根莖在入葯後,可以理氣止痛,開郁醒脾;外用則有祛濕消腫的功效,是一味優秀的藥材。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而在《四海中醫》的台灣篇里,甘松則從葯櫃走到了灶台,與八角桂皮砂仁以及其他諸多印象里只能見諸於醫書的草藥一起,成了麻辣火鍋的秘制底料。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台式的麻辣火鍋,是把不同配方的香料混合豆瓣,炒成底料後加入高湯製成,雖然看着是一鍋紅油,但卻可以直接當湯喝,麻辣鮮香的味道里能嘗到藥材的香味。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這火鍋,不但秋冬吃能取暖,夏日吃還能刺激排汗祛濕氣,一整年通體舒暢。

這背後,體現的正是中醫“葯食同源”的智慧。

這種智慧既可以是火鍋辛香的湯底,通過“排”與“祛”來平衡身體;也可以是東阿阿膠所詮釋的“潤”與“養”的古老智慧,融入生活的點滴滋養;甚至可以是隨手可得的山間草木,將調理蘊藏於在地風土之中。

新北市的烏來地區,當地的泰雅族大多生活在山裡,對與自然長期共生的他們而言,山林即是他們的藥方,也是他們的餐廳:

像山中長着的土肉桂,香甜里夾帶着辛辣,不但現場摘下來就可以吃,而且用來燒肉還能防感冒。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更受泰雅族人青睞的,則是被他們稱為“馬告”的山胡椒

根據《中藥大辭典》,將山胡椒乾燥成熟的果實入葯後,可以用於治療脘腹冷痛,胸滿痞悶和哮喘

而在泰雅族人看來,“馬告”是他們生活的必需品——它可以被用來做點心,做蛋糕,可以用來泡水喝,點燃了還可以防蚊用,其功效遠不止應對疾患這一種。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當然,既然各味中藥材與台灣百姓的生活聯繫如此緊密,其呈現的形式,也自然也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

像在台北的艋舺的青草巷,有年輕人就把傳統的閩南青草茶玩出了花。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在過去,用蘆薈、左手香等草本泡出的青草茶,幹活的勞動者喝着能消暑解熱,上火的煩悶客飲下能消除喉疾。

但隨着主打甜口的台式手搖茶開始在年輕群體中大火,口感略顯苦澀的青草茶也需要適時作出革新了。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於是,台灣的年輕人便賦予了這種傳統飲品養生保養的新包裝,並輔之以客制化的服務:

消費者根據身體所遇到的問題,一對一向店家定製青草茶的茶方,而店家則用類似製作咖啡的工藝來泡製,用現代茶飲的模式賦予一杯青草茶全新的口感與態度。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傳承都順風順水。

在《四海中醫》的香港篇中,那些大隱隱於市的醫武館,便面臨著有藝無人的困境。

像節目里提到的呂家姐弟,便是姐姐從醫,弟弟習武,即傳蔡李佛拳,也精跌打損傷。尤其姐姐作為香港罕見的女骨醫,更是以其獨特的按摩手法和傷葯調配,在當地小有名氣。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但在這個時代,年輕的一輩大多覺得傳統觀念的手藝不夠酷,不願從父母手中接過衣缽。

而老一輩則需要每三年就要去上課更新執照,必須拿滿60分才能繼續執業。70、80歲的老人,長期久坐學習相當辛苦。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因此,要想讓中醫真正隨時代向前,就需要讓江湖走向制度,讓傳承從家族的代際交棒,轉向全社會規範化、標準化的延續。

也就是說,中醫文化要想在華人世界,甚至全球各地生根發芽,最終需要的,還是要與現代的醫學相結合,形成一套科學的傳授體系。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所以在1998年,香港浸會大學便開設了全港第一個全日制中醫學位課程,成為回歸後首個獲得認可的中醫藥高等教育機構,培訓了大量的中醫從業者,他們中的許多在今天,都成為了基層慢性病照護的重要力量。

不僅如此,2017年成立的香港中藥檢測中心,更是配合中國藥典提出了香港中藥材標準,力圖用標準化掌握中藥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讓傳統的葯膳從港島出發,在國際的大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與之類似,在另一邊的澳門,政府不但為市民提供免費的中醫診療,還引入了中藥配方顆粒的智能調配系統,與珠海橫琴合作研發去掉中藥里苦澀味道的方法,讓喝中藥變得更方便無痛,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從山野密林和市井江湖,逐步走向大學學府與研發中心,用當代的理念留住傳統的根,進而打開通往四海的路。

在《四海中醫》最開始的兩集,我們看到了港澳台對中醫的理解與傳承,而這,還僅僅只是在這門古老文化走出國門的第一步。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傳承與在地化,讓中醫走向全球

以港澳台為起點,《四海中醫》的腳步將橫跨整個地球,前往那些看似與中醫南轅北轍的國度,揭開一段段當地人與中醫精彩的不解之緣。

在赤道上的印尼和馬來,葯食同源的理念塑造了當地的舌尖百味——從古老的Jamu草藥飲到米其林頂級的娘惹菜(Nyonya),從雅加達唐人街藥方里的阿膠,到柔佛巴魯現代化的燕窩生產線。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在日本的街訪中,你則會驚訝於漢方葯在當地民眾生活中的影響力,會看到中醫如何“花開兩朵”,在日本“同根異枝”,成為該國醫學體系的一部分。

隨着我們的腳步逐漸邁向更遠的西方,中醫的“在地化”故事更是超乎想象。

在意大利,中醫的智慧不僅被用於探究“如何讓人類優雅地老去”,還成了當地不少老人在晚年最重要的“生命陪伴”。

在英國,生活在古老城堡里的公爵夫人,可能恰恰就是最骨灰級的中醫“鐵粉”,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針灸術成為了當地監獄裡戒除毒癮的利器。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而當古老的東方智慧遇上前沿的科技,交融的火花便在美國硅谷點燃。

斯坦福,頂尖學府的博士轉行中醫,用AI為古老的診斷賦能,探索醫療未來的全新可能性。

而故事看得越多,我們便會越意識到,這趟中醫出海的本質,其實是文化的共振。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法國塞納的城堡里種着中草藥,伊朗的戈壁上上演“聞臭識寶”;墨西哥的亡靈節儀式與中醫的生命觀遙相呼應,亞馬遜雨林深處土著的夜間療愈,則與東方的草藥醫學着異曲同工……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中醫,早已不僅屬於中國,更屬於世界。

但中醫藥在世界範圍的傳播,並不僅僅依靠文化親和力,還需要科學與實證的支撐。

2015年左右,登革熱在印尼肆虐,當地一度缺乏特效藥物。而印尼衛生部癌症健康研究中心的Jusuf Kristiant博士,在治療中敏銳地發現:

登革熱患者的血小板會急劇降低,而東阿阿膠的復方阿膠漿則能快速提升其血小板數量。

為了將這一觀察轉化為科學實證,Jusuf 博士及其團隊在兩年時間裡,於印尼5個不同的島嶼,對342名登革熱患者進行了臨床治療。

最終,復方阿膠漿成為治療登革熱的首個中藥產品,獲得了印尼當地醫療體系的高度認可。

而這種從“臨床觀察”到“嚴謹實證”,再到“權威認可”的完整閉環,正是中醫藥“在地化”的絕佳範本。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走向全球的底氣,源自多方合力

中醫藥文化能走向四海,離不開國家戰略的加持與企業堅實的內功。

近年來,國家層面持續推動中醫藥“走出去”,中醫藥已被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政策與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為品牌國際化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這一背景下,東阿阿膠作為中華老字號、華潤集團大健康板塊的重要成員,一直以“壽人濟世”為使命,承擔著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產業結合的責任。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早在《四海中醫》之前,東阿阿膠的文化傳播便已先行。他們構建了“電視+網絡+社交媒體”的立體傳播矩陣,並堅持着長期的文化深耕:

連續16年亮相雅加達博覽會,在香港舉辦“滋補國寶膠潤香港”的主題展,並與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開展文化研學。

如果說這些文化表達是“面子”,那麼托舉起這一切的,則是東阿阿膠多年持之以恆的“里子”——在全球各地的“產業落地”與“在地深耕”。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真正的“出海”,不僅是產品的遠航,更是文化的共鳴與責任的落地。

在港澳市場,東阿阿膠洞察都市白領的需求,推出“即時服用、便捷滋補”的創新劑型;

在歐美,他們巧妙地將阿膠粉融入咖啡與酸奶,讓東方養生文化進入西方生活;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也正是這種“文化出海” 與“本土化運營”的深度結合,讓東阿阿膠榮獲鳳凰之星評選的“一個胯部年度出海案例”獎項,也完美展現了“和而不同”的東方哲思。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中醫藥文化之所以敢於走向全球,其底氣源自多方合力——

有國家政策的系統推動,有產業鏈的協同創新,也有像東阿阿膠這樣的企業在文化與科技之間的持續探索。

從國家膠類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科研突破,到阿膠酸奶杯、阿膠奶茶等產品的年輕化嘗試,從“橫琴—香港”雙核驅動的國際布局,到因地制宜的本土化創新,東阿阿膠正以“厚道、地道、傳承、創新”的核心價值觀,踐行“滋補國寶”的時代擔當。

在品牌和產業的共同推動下,中醫藥的國際形象不斷煥新。

從產品到理念,從學術交流到文化傳播,正在形成“可信、可學、可推廣”的全球認知。

這種多層次的協作與開放,正是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真正底氣。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當《四海中醫》的鏡頭記錄下中醫在世界各地的“落地生根”,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草藥的故事,更是一種跨越國界的生命智慧。

這種智慧,來自國家政策的支持,也來自無數像東阿阿膠這樣的企業在文化與科技之間的探索。

它們讓中醫從古老傳承,變為可驗證、可交流、可持續的當代文明語言。

中醫出海,不只是療愈身體的過程,更是一場文化自信的遠航。

而《四海中醫》所記錄的,正是這趟遠航中最鮮活的註腳:

一部紀錄片的行走軌跡,折射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堅實步伐。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為了更好的我們

這檔剛開播的節目,盡顯中醫的“國際范兒” -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