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亞洲最長山洞雙河洞的科考活動日前結束,山洞深處再次發現6具大熊貓化石,截至目前,這一山洞中已累計發現大熊貓化石達到52具,成為全球大熊貓化石發現數量最多的地點。目前,化石的修復與研究工作正在推進。
在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的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對遠古大熊貓化石開展系統的形態觀測與數據分析工作。通過對遠古大熊貓的牙齒、頭骨、肢骨等代表性部位樣本進行精細測量,並同步開展年代測定與古dna提取等研究工作,進一步還原這一物種的進化歷程。
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賈真真:目前我們測的最老的一個大熊貓化石可能要10萬年,然後最年輕的可能距今八九百年。通過測年還有它的形態學有這樣的推斷,200萬年以前大熊貓的大小可能是現在大熊貓的一半,但是持續到30萬年之前,它可能有一個上升的趨勢,頂峰平均體重可能到130公斤,但是從頂峰以後再往下可能就有所下降,一直到現在大熊貓大概平均體重在120公斤左右。
這批化石的發現地雙河洞,整個洞穴系統目前已探明總長度達439.7公里,是亞洲第一長洞。得益於相對穩定的洞穴環境,遠古大熊貓的遺骸保存完好。此次新發現的大熊貓化石及伴生動物遺迹,為研究這些動物的伴生關係、演化脈絡以及區域滅絕原因,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材料。
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德遠:前期可能更多關注在大熊貓化石上面,我們在雙河洞發現它的伴生動物,有劍齒象、犀牛,包括現在發現的羚牛。我們通過對這些化石的調查,恢復它當時生物群的面貌,可能對於我們了解當時整個貴州黔北地區,甚至中國西南地區的氣候變化,古環境、古生態的一些特徵,起到非常重要的材料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