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於今天3時22分成功對接於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
今天4時58分,在軌執行任務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傑歡迎神舟二十一號乘組航天員張陸、武飛、張洪章入駐中國空間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會師”。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入軌後,經過4次軌道控制,到達遠距離引導終點,2時15分,飛船轉入尋的飛行。今天3時多,在200米和19米兩個停泊點進行狀態確認後,飛船緩緩向中國空間站組合體靠攏。
3時22分,飛船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3.5小時,創造了神舟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的最快紀錄。
4時58分,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入駐中國空間站。兩個乘組航天員齊聚“天宮”,完成中國航天史上第7次“太空會師”。兩名指令長繼3年前首次“太空會師”後再度相聚“天宮”。隨後,兩個航天員乘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牽掛他們的全國人民報平安。
後續,兩個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進行在軌輪換。其間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約5天時間,完成各項既定工作。
按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工作,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施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持續發揮空間站綜合應用效益。
3.5小時自主交會對接如何實現?
此次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入軌後,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3.5小時後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
而此前,從神舟十二號開始,載人飛船交會對接時間都是6.5小時,比之前整整快了3小時,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總台央視記者 何茶花:這裡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廳,從10月31日晚上11時44分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在酒泉發射升空之後,接力棒就傳到了這裡,我們看到現場所有的地面支持人員都在有序推進載人飛船的首次3.5小時交會對接方案,這也是我國載人航天能力的一次質的飛躍。
新的對接模式對地面科研人員的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空間站的調相控制和火箭發射入軌的高度都必須更加精準,確保萬無一失。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姜萍:空間交會對接就像萬米高空的穿針引線,在這裡空間站組合體就是這個針的針眼,飛船就是這根線。在這次任務中,我們通過空間站精準調相控制,將針眼控制到精準的預定軌道上,再通過更加精準的火箭發射入軌控制將飛船這根針送入更加精確的預定軌道。這個軌道和6.5小時軌道相比,它更近了。
想要在太空實現更加快速精準對接,不僅僅要解決空間站和載人飛船的相對距離更近,還有一分不差地控制飛船在太空中的每一次變換軌道時間。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姜萍:這根針和這根線的距離更近了,精度也更高了,這就為3.5小時快速對接創造了更好的初始條件。然後沿着全新設計的3.5小時飛行軌跡,以更快的相對速度靠近空間站,最終實現精準對接。
交會對接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從無到有、從慢到快、從試驗到應用”經歷了怎樣的跨越式發展?
2011年11月,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歷時兩天完成“太空牽手”,實現了中國首次無人交會對接。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與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完成對接,歷時6.5小時,標誌着中國交會對接技術從“試驗”走向“應用”,為空間站常態化運營奠定了高效對接基礎。2025年11月1日凌晨,僅用了3.5小時,神舟二十一號飛船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實現了中國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次優化。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姜萍:不僅僅是更快了,更意味着我們在載人航天技術的一次質的飛躍。3.5小時的對接可以大大提升航天員的舒適度和安全性,也提升了任務整體效率。它代表着我們實現了航天發射、控制、導航、通信等全鏈條技術上的全面突破。
交會對接這一技術不僅是建設空間站的基礎,也是未來載人登月、火星探測等深空任務的核心支撐。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