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譚志娟 北京報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
10月28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
為深入解讀這一戰略任務的核心內涵、深遠意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志民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四大核心內涵切入,剖析其在新發展格局下對產業鏈升級、科技自立自強的推動作用,並圍繞“一帶一路”新10年建設,闡述政策溝通、設施聯通等“五通”舉措如何增強經濟韌性,以及高水平對外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拓展空間、融入全球治理的七大關鍵作用。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中國經營報》:如何理解“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當前形勢下的核心內涵?
王志民:“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核心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國製造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並進一步推進亞太自貿區,在國際合作中獲得新機遇,在國際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特別是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走在包括“人工智慧+”的國際新賽道最前列。
三是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國際分工,構建“以我為主”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在實現聯動發展的同時推動我國走上全球科技格局的制高點,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到高水平、高層次。
四是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以制度型開放推動制度型合作,由此推動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多鏈深度融合,塑造支撐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中國經營報》:“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這一表述在《建議》中升至第七位,有何深意?
王志民:這表明過去5年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其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當前,我國正着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多年來,我國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的政策是正確的,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而且會越開越大。
這一排序變化也預示着,未來5年或更長時間,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會更加主動有為,開放的力度非但不會減弱,反而會進一步加大。國家關於對外開放的重視程度將顯著提升,需要加強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推動對外開放由被動跟隨轉向主動出海。
《中國經營報》:“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與以往開放模式有何根本不同?
王志民:制度型開放已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對外開放由發展導向轉向發展與規則並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未來,我們將積極推動國內國際兩種規則進行整合,推動國際規則國內化和國內規則國際化,實現機制聯動和全球治理體系規則創新。
我國以往的對外開放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等多個方面:“全方位”強調開放對象的全球性,覆蓋所有國家;“多層次”體現開放形式的梯度性,通過差異化政策實現區域協同;“寬領域”指開放內容的全面性,從經濟擴展到社會服務領域。
如今的開放深入到體制機制方面,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開放,由過去規則的跟隨者發展到制定者和引領者,開放模式從過去的“要素流動型”轉向“制度型”躍升,這在《建議》中有清晰表述。《建議》指出,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准入和開放領域,擴大單邊開放領域和區域。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中國經營報》:《建議》提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一帶一路”進入新10年,中國如何持續推進經貿夥伴多元化,增強經濟韌性?
王志民:政策溝通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保證,推動制度型對外開放,致力於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開放型世界經濟,通過與共建國家的戰略對接推動經濟合作,特別是簽署“一帶一路”合規文件,打造較為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設施聯通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發展領域,已經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實現聯動發展的格局,為包括經濟貿易的暢通提供物質支撐。
貿易暢通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推動經濟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資金融通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通過提供長期可靠的融資支持,推動基礎設施、產業投資等領域的重大項目落地,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截至2025年10月,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多項本幣互換協議,推動貿易投資本幣結算,中資銀行在沿線國家設立61家一級機構,覆蓋49個國家,提供跨境綜合金融服務。
民心相通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其核心在於通過人文交流、文明互鑒和民生改善增進各國人民的理解與信任。這包括魯班工坊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已在共建國家建成了30多家;菌草技術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項目,已在全球106個國家推廣,顯著提升了共建國家的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水平;“小而美”的民生工程,為共建國家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等。
新領域合作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最新拓展,通過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數字絲綢之路已成為推動共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極大地推動中國的跨境電商,開拓出對外貿易的新業態和新模式。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已經由之前的發展導向轉向發展與規則並重導向。因而我們需要“加強與共建國家戰略對接,強化合作規劃統籌管理”。此外,“一帶一路”建設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的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為支撐。
《中國經營報》:“高水平對外開放”將如何賦能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王志民: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同樣需要中國,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對外開放進程中實現的。
具體來看,第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第二,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利於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第三,高水平開放將推動多邊和區域合作,充分發揮多邊機制與區域貿易協定的驅動作用;第四,從產業發展與國際分工的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深度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尤其是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的過程離不開本土企業基於自主創新提升供給能力;第五,從促進全球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視角觀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將通過建立與貿易夥伴之間的利益共享機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第六,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我國不斷提升對外經貿水平,不斷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更進一步推動我國由製造業大國和出口大國向產業與金融強國邁進;第七,拓展雙向投資合作空間,推動投資貿易一體化,在國際經濟合作進程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外資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不可忽視,必須充分合理利用。
(編輯:朱會珊 審核:朱紫雲 校對: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