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向海“集光”發展“綠電”產業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 11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秦皇島:向海“集光”發展“綠電”產業》的報道。

地處華北與東北兩大經濟區連接處的秦皇島市,是名副其實的“華北門戶、東北咽喉”,擁有的“能源大港”秦皇島港更是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大通道的主樞紐港。近年來,秦皇島市充分發揮臨海優勢,積極發展“綠電”產業和項目,大力推進風電、光伏等綠電項目建設,持續提升能源結構綠色佔比。

在秦皇島市昌黎海域,河北華電昌黎500兆瓦海上光伏試點項目現場,51個光伏網架已安裝完成。作為河北省首個海上光伏項目,秦皇島180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正以“藍海築陣、綠電賦能”的強勁態勢,成為當地撬動產業升級、探索海洋經濟與綠色能源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

秦皇島:向海“集光”發展“綠電”產業 -
這是秦皇島市撫寧區墳坨鎮2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場。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目前,秦皇島市已建成新能源項目35個,裝機291萬千瓦,總投資145億元,年發電量46億千瓦時;在建項目39個,總裝機542萬千瓦,計劃總投資約342億元,年發電量約73億千瓦時。在工程建設中,稅務部門主動靠前服務,精準對接企業涉稅需求、釋放政策紅利、化解涉稅難題,有效激活全市綠色產業活力,助力區域能源結構清潔化轉型向縱深推進。

“海上光伏是新興業態,全周期合規經營直接關係項目能否穩健推進。”河北華電昌黎海上光伏試點項目負責人馬志強坦言,項目初期因全力聚焦建設進度,對涉稅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再加上項目周期長、產業鏈環節多,曾出現過涉稅流程銜接不暢的問題。“多虧稅務部門主動上門指導,我們不僅組建了專項稅務管理團隊,定期學習新能源領域稅收政策,還完善了項目全流程稅務內控制度,常態化開展自查與培訓,真正以紮實的合規管理,為企業深耕海上光伏領域築牢了根基。”

在項目推進中,秦皇島稅務部門主動對接,創新推出“合規導航圖”,按建設周期拆解各階段涉稅節點,並明確合規要點和組建智囊團定製內控清單,幫助企業合規享受稅費優惠政策。

在撫寧區,全球最高鋼混塔批量風電項目之一,金風撫寧區100兆瓦風力發電項目(保障性)成功併網,預計每年可發電超2億千瓦時,年節約標準煤約5.3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4萬噸,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注入強勁動力。

該項目陸上事業部總經理王繼偉說,從投產到建成僅用22個月,該項目刷新了全市風電項目的落地速度紀錄,前期基礎設施建設和購置設備等投入較大,中後期設備運維成本高,稅務部門多次上門開展稅費政策輔導和涉稅風險提醒,助力項目規範健康開展。今年1-8月,已累計享受風力發電企業“三免三減半”等稅收優惠超60萬元。

隨着新能源產業的突破發展,秦皇島市新能源產業鏈條不斷擴大延伸,僅主城區海港區就有光伏產業企業超百家,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光伏層壓機產量最高時佔全球市場份額的80%以上。

走進秦皇島金昱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線一派繁忙,剛剛下線的層壓機設備應用於光伏電池組件生產企業,經過檢查、打包,即將發往國外。

“目前,我們手裡有50台設備的生產訂單,按照每天一台的出口量在陸續發貨。企業年產層壓機設備800台,服務全球210多家新能源企業。”該公司技術中心副總經理楊良介紹,公司以新能源裝備製造為核心,從事光伏設備產品研發、生產等,取得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0餘項,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廣受好評。

為保障企業研發活動和成果轉化順利推進,秦皇島市稅務部門定期就研發費加計扣除合規性方面進行提示提醒,就企業制定的研發投入的相關管理制度進行風險掃描,幫助企業規範申報享受,規避稅務風險,助力企業合規經營。

楊良表示,2024年企業研發投入佔比達9%,研發投入1620.64萬元,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194.35萬元,銷售收入近1.76億元,實現研發投入和銷售收入“雙翻番”。

從海上光伏到陸上風電,從光伏裝備到全產業鏈延伸,秦皇島新能源產業正加速崛起。未來,稅務部門將持續精準服務,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推動產業在釋放綠色減排效益的同時壯大經濟規模,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長效共贏。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