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嶺,不只有紅茶 | 范慕尤

大吉嶺,不只有紅茶 | 范慕尤 -

大吉嶺,不只有紅茶 | 范慕尤 -

大吉嶺,不只有紅茶 | 范慕尤 -

提到大吉嶺,很容易讓人想到它聞名於世的紅茶。不過我當初去大吉嶺,主要是為了逃離炎熱的加爾各答。我在2005年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印度文化事務中心(iccr)的資助,赴德里大學交流。2006年暑假我從東南部的班加羅爾一路南下到金奈(曾經的馬德拉斯),又向東北方到加爾各答。原計劃在加爾各答待三天,可是兩天後在幾乎蒸發一切的烈日下幾欲熔化,深刻領會到了梵語里“熱力”(tejas)的含義。於是我臨時改變行程,跳上火車,迫不及待地奔向大吉嶺避暑。

一到大吉嶺便身心俱舒,遠山含黛,流雲如織,草木芬芳,鶯啼燕囀。車馬慢,行人也慢,人們說話的聲音低緩,面上都帶着淳樸的笑容。這裡的房子大都依山而建,我要去的旅館在半山腰。我拉着行李箱沿着狹窄的山路向上走,不時看到顏色鮮亮的房舍點綴其間。大吉嶺從上世紀初起就是加爾各答的英國上層人士的避暑勝地。時至今日,依然留存有不少西式風格的洋樓和別墅。

奈保爾在《幽暗國度》里曾寫到殖民時代另一處更負盛名的避暑勝地——西姆拉,它是加爾各答總督府的夏日辦公地,曾雲集一眾英國名流,是吉卜林筆下充滿故國情思的浪漫之地。但是當奈保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踏上這片土地時,他眼中是泥濘的街道,蕭條的市鎮,一派衰頹與沒落,不復昔日繁華。所幸大吉嶺的舊式建築大多改成了旅館,黃昏時分,點點燈火亮起,像是螢火蟲一般掛在山間,既不過分喧囂,也不會太冷清。我住的旅館貌似也是小洋樓改造的,墨綠色的外牆在暮色中仍很顯眼。旅館不大,地面上的花磚,舊吊扇,百葉窗,都很復古。辦好入住手續後,接待員跟我說房間里的熱水器用不了,晚上需要洗澡的話跟他說一聲,服務員會送熱水。入夜,當我看到服務生拎了一大塑料桶的熱水上來時,莫名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彷彿古代的客棧里店小二送熱水,可惜沒有古人沐浴的大木桶。

大吉嶺,不只有紅茶 | 范慕尤 -

第二天我特地早起去看茶園。據說19世紀中葉,英國人從中國移植了第一棵茶樹,在大吉嶺培育紅茶,有賴於這裡獨特的氣候和土壤,產出了與中國祁門紅茶、斯里蘭卡紅茶齊名的大吉嶺紅茶。大吉嶺常年陰雨連綿,薄霧朦朧中,漫山遍野的茶樹隨山勢高低起伏,茶樹的嫩葉上還掛着晨露。茶樹的翠綠與林木的深綠、遠山的墨綠相映成趣,似是上天隨意點染的一幅水彩畫。

山路上行人很少,偶爾碰到一個年輕的當地姑娘熱情地跟我打招呼,還問我是不是尼泊爾人。我笑笑說:“不是,我是中國人。”心想這是我在印度第一次碰到有人把我當作尼泊爾人,一般都以為我是日本或者韓國遊客。可能是因為這裡尼泊爾人多吧。走了兩個多小時後,我覺得有點渴,四處張望想找個小賣部,看到不遠處有一間小屋,就想去問問路。剛走到小屋門前,一對和善的老夫婦走出來向我問好,說他們是在這裡種茶的,還邀請我喝當年新產的紅茶。這是我第一次喝大吉嶺紅茶,沒想到是在它的原產地,就在茶園裡。茶杯中金黃色的茶湯緩緩升起,馥郁的茶香味浮動在鼻端,像是蜂蜜混合蘭花的香味。剛入口舌尖有紅茶特有的微苦,接着是充溢口腔的清香,再入喉是揮之不去的甘甜。連喝幾杯後,熱情的老奶奶拿來一個筆記本讓我寫留言,我隨手翻了翻,發現了不少前人寫下的有趣的話。有個西方遊客寫道:這是他第一次喝茶葉泡的茶,以前都是用茶包泡的;沒想到茶葉泡出來的茶這麼好喝,以後再也不喝袋泡茶了。也有東方遊客寫道:自己以前喝抹茶居多,原來紅茶的茶葉是這樣的,喝起來別有風味,以後也想嘗試喝紅茶了。誰能想到一間樸素的茶人小屋的筆記本承載了五湖四海遊客的感想。我也像其他遊客那樣寫下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我喝過很多種紅茶,但大吉嶺依然是最特別的。”

和熱情的老夫婦道別後,我往回走到市中心去吃午飯。大吉嶺在被英國殖民統治之前曾先後被錫金和尼泊爾佔領過,當地的飲食和我國西藏地區很相似。我特地找了一家很有特色的藏餐館,吃到了藏式饃饃(momo)——豬肉餡包子和藏式湯麵。這是我第一次在印度吃到如此正宗的中國麵食,不管是外形還是調味都是久違的中國味道。特別是湯麵,在陰雨天吃到這麼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湯麵,遊子的心和胃都暖了起來。

大吉嶺,不只有紅茶 | 范慕尤 -

喝過一次大吉嶺紅茶後我意猶未盡,又想體驗一下英式紅茶,於是按照旅遊書上的介紹找到了種植者俱樂部(planters’ club,上圖),這是殖民時代英國人喝茶聚會的茶室。茶室依然留存着舊日風貌,一棟兩層的西式小樓,主色調是清新的薄荷綠。牆壁上的羊角裝飾,露天茶座的老式藤椅和略褪色的木方桌,牆角的舊式傢具,廊柱上纏滿的綠色藤蔓,集合在一起就像是舊時光老膠片里的畫面。遙想當年英國的紳士小姐們儼然這片土地的主人一般,衣冠楚楚地在這裡談笑風生,那時誰又能想到日不落帝國的旗幟也有降下的一天呢。如今陳設依舊,茶香依然,卻少了高高在上的貴氣,像我這樣的普通遊客花幾十盧比就可以點一壺茶和一盤點心。侍者送茶來時,一併拿來兩個銀質小罐,一罐裝糖,一罐盛牛奶。香檳色的茶湯中加入糖和牛奶,混合出特殊的香味,入口先是甘甜,之後茶香似乎更加濃郁,餘韻悠長。喝茶之時眺望遠方山景,我想起一百年前有一位中國少女曾經來到大吉嶺,由此登上喜馬拉雅山南麓,又去參訪了北方邦境內的祇園精舍(佛陀說法處)遺址,並寫下詩句,其中傳誦最廣的就是:“若論女士西遊者,我是支那第一人。”這位見識非凡的少女就是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百年之後,同樣西行的我,在她曾踏足之地,想起她和她的詩,頗有幾分“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的感慨。

山中不知歲月長。在大吉嶺的山中漫步實在太過愜意,我每天隨意遊盪,看空山新雨,看松間明月,看石上清泉,看出岫輕雲。有一天我嘗試了一條新路,走了一段後看到指示牌,說往前走可以通往一座峰頂,到那裡就可以俯瞰大吉嶺了。沿着蜿蜒的山路七彎八繞,在走到路的盡頭時一個轉彎,眼前豁然開朗,山路一側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座寺廟。大吉嶺因為被錫金和尼泊爾統治過,所以在宗教上深受藏傳佛教影響,建有多座藏傳佛教寺廟。我沒有刻意去找,想着在山中肯定會看到,果然就這樣不期而遇了。

這座寺廟名叫菩提亞·巴斯蒂(bhutia busty),建於19世紀,是當地著名的佛寺之一(下圖)。它的外觀是很典型的藏傳佛教寺廟的樣式,屋頂上豎立着幾個寶瓶,蓮花形狀的金色佛幢。牆面是紅白兩色,以白色居多。窗欞和屋檐則是土黃色。屋檐下和橫樑上均有顏色鮮艷的藏式彩繪。寺內的一組佛傳故事壁畫也和我在西藏寺廟裡看到的很相似。壁畫描繪佛陀故事,由出生、出家、成道、涅槃幾部分組成,設色富麗,層次分明,主要情節位於畫面中心,比如在佛陀出生這一主題中,中心位置就是佛母摩耶夫人站在無憂樹下,佛陀自脅下生出。其餘部分則繪有天神、僧眾、宮殿和祥雲等,畫面動靜相生,神態逼真,一眼望去,氣象萬千。廟中的神像也是藏傳佛教中常見的,比如苗條的彌勒佛,凶神惡煞的大黑天和婀娜多姿的度母。藏傳佛教的彌勒佛(藏語稱“強巴”)造像身軀高大雄健,面容肅穆莊嚴,與我們常見的漢傳佛教開口大笑的大肚彌勒形象迥異。這是因為前者的彌勒佛造像主要沿襲自印度,部分融入了藏地風格;而後者則本土化了,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布袋和尚”是五代時期的高僧,法號“契此”,他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又手提布袋,被稱為“布袋和尚”。因他慈悲為懷,多行善事,在民間很受愛戴,被認為是彌勒佛的化身,後世遂以他為原型塑彌勒佛像。大黑天是密教(tantric buddhism)中極重要的護法神,其原型應是印度教的濕婆神,他的形象多為三面四臂或六臂,頸帶骷髏鏈,手持三叉戟,腳踏異教徒或象頭神。大黑天在藏地廣受尊崇,幾乎每個寺廟都能看到,民間也多有供奉。這座寺中的大黑天是六臂,通體青黑,面容現忿怒相。與它形成對比的是一側的度母。度母是藏傳佛教中觀音菩薩的化身,她眼如蓮花,面容秀美,神情安詳。

大吉嶺,不只有紅茶 | 范慕尤 -

大吉嶺也不是只有佛寺,因為歷史上多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宗教很多元。除了藏傳佛教之外,還有印度教和基督教等。我在下山的路上就看到了一座基督教的教堂。規模不大,樣式也很樸素。主體建築有點英國鄉村別墅的風格,三角形磚紅色屋頂,鵝黃色外牆,上下兩排各有三個拱形花窗。左側是塔尖高聳的鐘樓。教堂周圍是密密匝匝的灌木和各色花卉,夜色中遠遠望去彷彿童話中的場景一般。

大吉嶺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激湍,是絕佳的漂流地。從沒有漂流經驗的我在離開大吉嶺之前決定體驗一下。那天難得的艷陽高照,我和兩名西方遊客在教練的帶領下坐上木筏,穿好救生衣後,聽教練簡要介紹了安全守則和划船的動作要領。我原以為漂流就是坐在木筏上,“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聽教練講了才知道漂流是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划船的。教練一聲“出發”,我們的小船順流而下。當逆流而上時教練會高喊“forward”(前進),我們就吃力地揮槳向前。當水流湍急時,我們會隨着教練的指令時而向左,時而向右,避開礁石險灘。就這樣伴隨着教練喊號子一般的指揮,木筏在高峰溪谷間一會被拋起來,一會又墜下去;一會險險擦上岩壁,一會堪堪避過巨石。漂流的魅力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浪頭什麼時候到,也不知道它會有多高。我正享受飛流直下的愉悅時,突然一個浪頭打來,從頭到腳都被澆濕了。沒過多久,我們好不容易划過一段逆流,胳膊酸得不行,正想休息,水流一個轉彎,一個更大的浪頭襲來,我和同伴們都被噴得滿頭滿臉的水,大家互看一眼,哈哈大笑。兩個多小時的漂流結束時我們幾個全身上下都濕透了。還好終點有洗澡和換衣的地方。我報名時特意和旅行社的人說了我當天下午要坐火車,他們很貼心地讓司機先送我回旅館,讓我及時坐上了返程的車。

大吉嶺,不只有紅茶 | 范慕尤 -

大吉嶺是我在印度旅行中待得最久的地方,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在這裡有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喝大吉嶺紅茶,第一次寫喝茶感想,第一次吃到地道的中國麵食,第一次住送洗澡水的旅館,第一次漂流。這裡是最接近傳說中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的地方,按其描述被推定為大吉嶺附近,喜馬拉雅山下。也有說在我國雲南迪慶)的地方。而在我心中這裡好像佛教中的乾達婆城(gandharva),即“香城”。它有花香,果香,茶香,檀香,草木香,飯菜香,最難得的是熱情的面容和親切的笑容下的心香。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