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
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逝世,民間哀思如潮,體制內媒體卻保持沉默,這道無形的界線,勾勒出中國教育改革者復雜的歷史身影。
2025年11月11日上午,武昌殯儀館前,人們靜靜站立,低頭耳語。他們中多數鬚髮銀白,也有特地趕來的年輕大學生。 8點半,當入廳致哀的時刻來臨,藍天上一波一波的大雁集群飛過。
同一時刻,互聯網上,對這位武漢大學老校長的紀念已持續數日。而在傳統媒體領域,尤其是體制內媒體,卻呈現出意味深長的沉默。
劉道玉,這位被譽為“武大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家,於11月7日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他曾是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在1980年代主政武大期間,率先推行學分制、導師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插班生製、轉專業製等改革舉措,開中國高教改革風氣之先。
01 民間紀念與官方沉默
劉道玉辭世次日,武漢大學在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西一樓搭建了靈堂。開放不久,遺像前已鋪滿菊花。
這些花,寄託著武大校友與師生的哀思。然而,與民間自發悼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體制內媒體的集體失聲。
就連《人民日報》這樣有武大傑出校友擔任社長的媒體,也未見只言片語。這一細節被觀察者註意到,與武大官網訃告中明確“劉道玉同志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的表述,形成了微妙對照。
弔唁廳前的小廣場上,人們低頭耳語。儀式感與沈默感,共同構成了這個初冬早晨的特殊氛圍。
財新網發表的紀念文章標題直接點出:“他的遠行,應是國殤”。作者丁東在文中寫道:“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中國大學的最後一抹理想之光,或許就此熄滅。 ”
02 改革者的崢嶸歲月
劉道玉與武大的緣分,始於1953年。那一年,他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怀揣著“諾貝爾化學獎”的夢想。
命運卻讓他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之一。
1981年,48歲的劉道玉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頗具意味的是,論職稱,當時的他還只是個講師。
在回憶錄中,劉道玉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對於這次任命,我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事前組織部門既沒有徵詢過我意見,在見報之前,也無人給我吹風。”
當時的武大,經歷動盪歲月後,在全國重點大學排名中一路走低。有人當著他的面說,武漢大學山清水秀,校園環境冠絕全國,但科研不行。
這些話刺激了劉道玉。他到武大老師們家裡跑了一個月,徵集到了260多條辦學的問題和建議,將它們歸類、總結,形成了武大辦學必須處理的“十個關係”。
改革隨之啟動。在他的主持下,武大恢復法律系,起用韓德培;建立法語系,挖來了北大的葉汝蓮、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鄭克魯;振興物理系,引進了中國科學院的田德誠、暨大的黃念寧。
劉道玉不僅大膽起用曾被打倒的大師,也破格留用了一批沒上過大學、後來以同等學力考上研究生的青年教師,包括後來名聲大噪的易中天、鄧曉芒等。
03 戰士的受傷與轉身
1988年,在劉道玉引領的武大改革如火如荼時,他突然被免職了。
官方說法是正常換屆,但外界普遍認為,改革步子邁得太大和說話太直,是劉道玉被免的主要原因。
對於自己的“個性太強”,劉道玉自幼就有不同理解。初中時,老師曾指出他“個性太強、很自負、愛表現”。
希望老師進一步解釋的劉道玉得到的回應是:“你想不通就繼續想吧”。
最終,他決定“不能為了加入青年團而承認自己不認為是缺點的東西,也不應當違心地改變自我”。
這種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的性格,或許正是他後來成為教育改革家的基礎,也可能是他在官場上處境艱難的原因。
易中天在為劉道玉的回憶錄寫的序言中,把他稱為“戰士”,“一個沖在最前面的戰士。有理想,有擔當,也有失策,有失誤。”他寫道,“戰士是會贏得尊重的,哪怕是受傷的戰士。”
劉道玉卸任後,“他曾經門庭若市的家後來沒人去了。他看到世態炎涼,但很淡然。”在武大讀碩士,後來在復旦大學任教的陳家寬接受采訪時說。
劉道玉就此實現了一次轉身。在武大當校長時,他是教育改革的“拓荒牛”,如今他自稱變為了“杜鵑鳥”。
1994年,劉道玉創辦路石教育改革基金會。他還像杜甫詩裡寫的那樣“終日子規啼”,接連發文鼓與呼,抨擊教育的保守,期盼重回教育改革的春天。
04 沉默背後的複雜現實
劉道玉與體制內媒體的沉默關係,其實早有端倪。
2009年,劉道玉就曾公開痛批北大的“校長實名推薦制”。他當時直言不諱地指出:“北大進行改革,初衷無可厚非,但推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不可取,這是在出昏招。”
他分析說,這一制度隱藏著多種不公平:“全國這麼多中學,僅給39所學校校長推薦權,這對其他學校公平嗎?這麼多高中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對其他地方也不公平。”
這種敢言直言的風格,在當下的媒體環境中,自然難以獲得體制內媒體的廣泛報導。
2010年,劉道玉在接受采訪時更是直言:“如果說之前我還有愚忠的、作為工具的一面的話,之後我成為一個自由主義者。”
他將大學校長視為一種職業而非官職,甚至拒絕了去教育部當“京官”的機會。
在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下,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湧現出一批力倡改革的校長,有華中科技大學的朱九思、華中師範大學的章開沅、北京大學的丁石孫、深圳大學的羅徵啟、中國政法大學的江平。
他們共同構成了那個時代中國高校改革的壯闊圖景。而劉道玉,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05 精神符號與未來期待
劉道玉成為傳奇,奇就奇在他始終與學生一個立場,贊成學生自治、實踐唯才是舉。
他在書中說:“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學校的名片,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以學生成才為出發點。”
2005年前後,易中天回武大講座,無意間談到劉道玉。沒想到,話音剛落,掌聲一片。
他原以為這些年輕的學弟學妹已不知老校長,本還想做點說明。 “他們怎麼會對劉校長如此崇敬?”易中天心想。
“改革精神。 ”易中天很肯定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寫道:“劉校長成為武漢大學抹不掉的記憶,中國教育繞不開的話題,並不因為他’一貫正確’,更不因為他’完美無瑕’,而僅僅因為他代表著一種精神。他,甚至只是這種精神的符號和象徵。 ”
劉道玉曾指出,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價值觀。他認為,目前傳統的教育價值觀仍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而這種傳統教育價值觀具體表現為“三重三輕”:重教育工具價值,輕教育本體價值;重教育的社會功能,輕教育的育人功能;重教育的功利性,輕教育的非功利性。
在他看來,創新教育價值觀刻不容緩。
2025年11月11日的武昌殯儀館外,大雁南飛。一位武大校友說,劉校長去世後,朋友圈的悼念如潮,幾乎都是自發行為,“他沒有被忘記”。
易中天說得對:“劉校長成為武漢大學抹不掉的記憶,中國教育繞不開的話題,僅僅因為他代表著一種精神。”
這種精神,是面對不公時的獨立思考,是面對困境時的勇於創新,是面對強權時的堅守不渝。
在劉道玉的著作《論愛的教育》中,他寫道:“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也許,正是對學生、對教育、對國家的愛,支撐著這位九旬老人畢生的探索與堅持。
作者: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