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解放軍不會在他任內動武?特朗普又打起台灣主意

當特朗普面對記者關於“是否會協防台灣”的提問時,這位擅長製造懸念的商人總統再次展現了他標誌性的模糊話術:“你會知道結果”、“不能泄露秘密”、“對方明白後果”——這些充滿潛台詞的表述,與其說是外交辭令,不如說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中美元首會晤後特意強調“台灣議題未被提及”,這種刻意的迴避反而暴露了台海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敏感程度。

(圖1)

賭解放軍不會在他任內動武?特朗普又打起台灣主意 -

特朗普(圖1)的模糊戰略並非突發奇想,而是對美國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的個性化演繹。從歷史來看,美國始終在“承認一個中國”與“維持對台軍售”之間走鋼絲。

但特朗普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將商業談判中的不確定性原則運用到了地緣政治中:既不明確承諾協防台灣讓中方誤判,也不放棄武力威懾維持壓力,這種若即若離的態度恰恰最大化了美國的談判籌碼。

在中美領導人刻意迴避台海議題的背後,藏着雙方心照不宣的默契。將焦點集中在貿易爭端上,反映出兩國都在優先處理相對可控的經濟矛盾,而將更具爆炸性的安全問題暫時擱置。這種“經濟優先、安全暫緩”的務實態度,既避免了會談陷入僵局,也為後續談判留下了轉圜空間。

但這種默契相當脆弱——當特朗普宣稱“中方不會在我任內動武”時,他實際上是在用個人威信為地區穩定背書,這種將國家關係個人化的做法,本身就蘊含著巨大風險。

(圖2)

賭解放軍不會在他任內動武?特朗普又打起台灣主意 -

從大陸的視角看,特朗普的言論既是要警惕的信號,也是可利用的契機。一方面,任何“以台制華”的企圖都會觸及中國核心利益的紅線,《反分裂國家法》早已明確了使用武力的條件。

另一方面,中美經濟相互依賴的現實,使得大陸可以通過貿易談判等渠道牽制美國的涉台行動。這種“經熱政冷”的奇特狀態,正是當今中美關係複雜性的真實寫照。

台灣地區在這場大國博弈中的處境尤為尷尬。軍購(圖2)無法改變安全態勢的根本不對稱,依賴外部勢力反而可能加速危機爆發。

然而,當特朗普把台海問題當作談判籌碼時,台灣民眾應該清醒認識到:美國永遠不會為台灣付出超越其國家利益的代價。

(圖3)

賭解放軍不會在他任內動武?特朗普又打起台灣主意 -

國際社會正在密切關注這場博弈。日本、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面臨是否跟進的選擇,而東南亞國家大多選擇謹慎觀望。

台海局勢已經成為測試中美力量對比的溫度計,各國都明白,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衝擊全球供應鏈和安全格局。

展望未來,特朗普的“模糊戰略”能否持續奏效存在很大疑問。美國行政體系內部對華政策存在分歧,國會兩黨(圖3)在遏制中國崛起方面雖有共識,但在具體策略上遠未統一。更重要的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穩步推進正在改變台海力量平衡,這種結構性變化不會因美國總統的個人風格而改變。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