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項目被叫停!韓國總理親自出手,與首爾市長隔空“約架”

本文為深度編譯,僅供交流學習,不代表日新說觀點

5000萬項目被叫停!韓國總理親自出手,與首爾市長隔空“約架” -

韓國執政黨陣營與首爾市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再度升級,雙方的爭奪焦點集中在了首都的核心地帶——光化門廣場。 爭議的導火索是首爾市長吳世勛(Oh Se-hoon)力推的一項在廣場新建朝鮮戰爭紀念碑的計劃。

韓國國務總理金民錫(Kim Min-seok)周一公開表示,將嚴查該項目推進過程中是否存在程序或法律瑕疵。這一表態標誌着作為執政黨(韓國民主黨)陣營核心人物的總理,正式介入地方市政事務,將矛頭直指隸屬於在野黨國民力量黨)的首爾市長吳世勛。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是執政黨針對吳世勛發起的最新一輪政治攻勢。作為國民力量黨的重量級人物,吳世勛正積極謀求在明年6月的地方選舉中實現連任。外界猜測,執政黨此舉意在通過行政手段限制吳世勛的權力,為奪回首爾市長一職鋪路,而金民錫本人也被傳可能有意角逐這一關鍵職位——畢竟,總理直接干預具體市政項目的選址與建設,在韓國政壇實屬罕見。

“光化門是韓國的國家象徵,是民主與未來的中心。以這種方式對其進行改造,是否真正獲得了公眾的支持,這值得商榷。” 金民錫在視察規劃場地時提出了尖銳質疑。此時,首爾市政府實際上已啟動了該項目的前期建設。

金民錫進一步強調:“此類事務應立足長遠目標,充分反映民意……我們將全面審查行政程序是否存在疏漏。”隨後,他直接指示行政安全部彙報該項目中可能存在的任何法律或程序缺陷。

這項引發巨大爭議的項目名為“感恩花園”(Garden of Gratitude)。根據規劃,首爾市計劃在廣場上的世宗大王銅像旁豎立23座形似高舉步槍的石雕,以紀念朝鮮戰爭期間支援韓國的22個國家。該工程預計耗資730億韓元(約合5000萬美元),目標是在明年4月完工。

隨同總理視察的政府官員及執政黨高層警告稱,在充滿文化與歷史韻味的廣場核心區域設立此類軍事紀念設施,恐將侵蝕廣場原本的象徵意義。

歷史真相與正義中心(Center for Historical Truth and Justice)主任方學珍(Bang Hak-jin)指出:“這片空間被世宗文化中心、世宗大王銅像和朝鮮語學會紀念碑環繞,象徵著我們捍衛韓語和韓文的決心。在此強行設立戰爭紀念碑,將嚴重削弱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曾任歷史學教授的民主黨議員金俊赫(Kim Jun-hyeok)同樣強調了選址的極度敏感性:“景福宮與光化門構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歷史中軸線。在此設立聯合國紀念園令人費解。相比之下,龍山公園等其他場所更適宜承載紀念與國際友誼的功能。”

5000萬項目被叫停!韓國總理親自出手,與首爾市長隔空“約架” -

11月5日,韓國民主黨議員朴柱民(Park Joo-min)已在國會聯合公民活動人士舉行記者會,強烈敦促首爾市政府撤回該計劃。

此次爭議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近期吳世勛領導的首爾市政府與中央政府及民主黨之間一系列衝突的延續。

本月早些時候,韓國最高法院在一項裁決中支持了首爾市放寬世界遺產地周邊開發限制的條例,實際上為在宗廟(Jongmyo Shrine)附近建造高達145米的摩天大樓計劃開了綠燈。此舉立即引發了國家遺產廳(KHS)的強烈抗議,該機構警告稱開發項目將對宗廟價值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可能導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撤銷其世界遺產地位。

金民錫在裁決出爐後曾特意參拜宗廟,並公開批評道:“在此建造高樓將扼殺該區域的文化、經濟與未來。”

此外,首爾市重點打造的“漢江巴士”渡輪服務也波瀾再起。上周六晚間,一艘渡輪在蠶室碼頭附近發生擱淺,導致多條航線被迫停運。值得注意的是,該服務此前剛因頻繁故障停運修整了一個月,恢復運營不到兩周便再遇事故。

針對這一安全事故,金民錫迅速指示首爾市政府“與行政安全部密切合作徹底調查”,並要求全面審查河運服務的各項安全措施。

面對中央政府的連番施壓,吳世勛在社交媒體上做出了強硬回擊。他指責中央政府的舉措是“不公正地貶低首爾”,並將這些批評定性為“赤裸裸的政治攻擊”。

就宗廟高層開發爭議,吳世勛提議:“我建議與總理公開辯論,探討首爾究竟應如何兼顧歷史保護與未來發展。”而關於漢江巴士服務,他則強調:“不應將安全問題當作政治攻擊的武器,當前真正需要的是冷靜的審查與切實的改進。”

5000萬項目被叫停!韓國總理親自出手,與首爾市長隔空“約架” -


光化門廣場從來就不只是一塊空地,它是一部被反覆塗改的羊皮卷。從世宗大王的凝視到燭光集會的吶喊,權力的更迭總急於在這裡刻下自己的圖騰。如今,那是幾座即將豎起的石雕步槍,它們瞄準的或許是歷史的遺忘,也或許僅僅是明年的選票。政客們在廣場上丈量着彼此的野心,爭論着什麼是“民主”與“未來”,而廣場本身依舊沉默。它看着一代代人試圖定義它,卻最終都成為了它漫長註腳的一部分。當喧囂散去,唯有那尊銅像依舊端坐,冷眼旁觀着這出關於記憶與權力的永恆拉鋸。


如果你對這個話題也有自己的經歷或思考,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作者信息:

本文由李海琳(Lee Hae-rin)撰寫,發佈於韓國《韓國時報》(韓國時報)。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