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面絕對是真人!”
“你看那走路的姿態,那臀部的曲線,怎麼可能是機器?”
就在前幾天的小鵬科技日,名為iron的“模特”登場。
用一場優雅的貓步秀,讓全網炸開了鍋。
沒人討論它82個自由度的關節,也沒人細究它穩當抓取雞蛋的靈巧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過於逼真的女性曲線上。
一時間,質疑聲、調侃聲、批判聲鋪天蓋地。
為了自證清白,小鵬創始人何小鵬上演了一出現實版“讓子彈飛”。
現場剪開了機器人的腿部“皮膚”。
一剪刀下去,露出了冰冷的機械骨骼。
然而,在機器人無限逼近人類時,我們到底在期待什麼,恐懼什麼?
“貓步”秀場
一位身高178cm、體重70kg的窈窕“女性”,從容不迫地走上舞台。
它身穿緊身衣,邁着模特貓步。
行走時,肩膀自然擺動,腰肢輕微扭轉。
沒有人相信這是機器人,簡直和真人別無二致。
太過真實的一幕,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嘆,而是懷疑。
網友們的“福爾摩斯之魂”瞬間燃燒。
有人放大圖片,指出了頭部耳朵的輪廓。
有人分析膝蓋彎曲和腳掌落地的動態,斷言“這就是真人”。
甚至有人盯着它後背衣物,浮想聯翩。
面對洶湧的質疑,何小鵬內心十分複雜。
據說,在決定“拆機自證”的前一晚,研發團隊吵到凌晨。
他們既感到委屈,又擔心核心技術細節的泄露。
最終,他們還是這麼做了。
在鏡頭前,工作人員剪開了iron腿部的柔性外層。
隨之,內部3d打印的晶格肌肉和複雜的電機結構暴露無遺。
“要證明吃一碗粉是要剝開肚子的。”
這場戲劇性的自證,反而成了最有力的技術秀。
爭議的聲浪,讓iron機器人的熱度徹底出圈。
曲線爭議核心
自證解決了“是不是真人”的問題,卻引燃了更棘手的爭論。
為什麼要給機器人設計出如此明顯的胸部、細腰和翹臀?
反對的聲音尖銳而直接。
許多網友認為,這是一種低俗的“擦邊球”設計。
目的純粹是為了吸引男性眼球、製造話題熱度。
有人評論:“小鵬最大的問題是審美不足且低俗,讓機器人也能有擦邊感。”
這種設計,被看作是對女性形象的物化。
它默認了服務型角色就應該是女性,無形中強化了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更理性的質疑,指向功能本身。
“在第一性徵都沒必要的情況下,為什麼非要做出第二性徵?它的作用是什麼?”
在工業或家庭服務中,這些曲線似乎確實沒有實用價值。
然而,故事還有另一面。
技術派的觀點認為,這恰恰是技術實力的體現。
一位機器人算法開發者解釋:“讓機器人模擬女性柔和的步態,遠比模仿男性硬朗的步伐要難。”
這涉及到更複雜的動態平衡與柔順控制。
iron的貓步,本質上是一次高調的炫技。
還有一些有趣的“腦洞派”,試圖為這種設計,尋找功能合理性。
“說不定胸部裡面是cpu散熱區呢?既美觀又實用。”
而小鵬官方的初衷,更偏向於情感鏈接。
小鵬汽車機器人副總裁米良川透露,他們收到過一位網友的詢問:
“能不能把機器人,做成她去世媽媽的樣子。”
在他們看來,擬人化,尤其具有親和力的性別特徵,是機器人未來進入家庭、成為人類夥伴的關鍵。
技術終究是冷的,但人是熱的。
他們希望iron不只是一個工具,更能成為一個情感載體。
優雅背後的技術
拋開爭議,回歸技術本身。
iron那驚艷的“貓步”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這是一場艱苦的技術突圍。
據小鵬研發的工程師透露,關鍵在於“腰”和“脊椎”。
iron擁有仿人的脊椎設計,所以它的軀幹像我們人類一樣靈活擺動和旋轉。
為了實現超擬人的步態,小鵬選擇了一條最難的路,“生成式運動控制”。
機器人的每一步,都不是預設好的固定程序。
而是通過ai大模型實時計算生成的。
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團隊非常焦慮,他們在步態優化上看不到質變。
轉機發生在今年3月底的一個晚上。
米良川在監控中突然發現,iron走路的姿態“有點那個意思了”。
說不清是哪次優化起了作用,量變終於引發了質變。
令人震驚的是,“貓步”模型從模擬驗證,到真機上呈現,用了不到2小時。
此外,小鵬把關節電機等重型部件安置在更靠近軀幹的位置,讓腿部更加輕便。
從而能快速、精準地調整姿態。
而它腳趾的被動自由度設計,復刻了人類行走時腳掌滾動的發力方式。
這樣走路步伐更穩健、自然。
這一切努力,目標非常明確。
就是讓機器人看起來不僵硬、不詭異,而是優雅、自然,讓人願意親近。
我們該思考什麼?
其實,小鵬iron的爭議,只是人形機器人發展中的一個縮影。
今年春晚,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們扭着秧歌,動作還略顯笨拙.
那會,被網友調侃“需要人類扶下台”。
特斯拉的optimus在派發糖果時,動作也慢得像“樹懶”。
相比之下,iron的擬人程度,確實把行業標準拉高了一大截。
但熱鬧的背後,我們必須冷靜。
小鵬對iron的商業規劃非常務實。
機器人不是在工廠打螺絲,也不是在家務洗碗。
而是在自家的4s店裡當汽車銷售員。
“機器人進工廠,手用一個多月就壞了,一個手可以請工人好幾年。”
當前的技術,還遠未到能替代複雜人類勞動的程度。
因此,iron引發的“擦邊”爭議,只是提前到來的“預演”。
當機器人無限逼近人類時,我們該如何運用?
是關於性別凝視嗎?是的。
我們是否將現實社會中的性別偏見和不平等,轉移到未來的機器人身上?
是關於倫理邊界嗎?是的。
“機器人伴侶”的想象,會衝擊我們現有的情感模式和婚戀觀念嗎?
但最核心的,是關於技術本質。
我們發展人形機器人,最終極的目標是什麼?
是創造一個完美復刻人類的“副本”,還是創造一個能切實解決人類痛點?
比如養老陪護、危險環境作業的得力助手?
技術的進步,總是快過我們的倫理討論。
小鵬iron的這次亮相,無論你認為是“擦邊”還是“炫技”,它都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社會啟蒙。
它讓我們意識到,科幻電影中的場景已近在咫尺。
最終,消費者會為“像人的外殼”買單,但更會為“能幹活的內核”買單。
當機器人真正能為我們擰緊瓶蓋、搬運重物、守護家人時,關於它身材的所有爭論,或許都只是科技創新的小插曲。
我們期待着它們真正融入我們生活的那一天。
在那之前,所有的爭議與思考,都是我們為迎接它,所做的必要準備。
素材來源
1.《頂尖廣告》“胸部造型”機器人惹爭議,小鵬天塌了!
2.《千龍網》人形機器人7s店開進熱鬧商圈 “賽博”科技觸手可及
3.《上觀新聞機器人一定要是人形嗎?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有人提出了這一問》
4.《新浪財經》小鵬機器人長出胸部,尺度還是太保守了
5.《新京報》一個“貓步”引發的一場自證:小鵬機器人何以這樣走?
本文作者 | 檸檬雪責任編輯 | 淡淡翠策劃 | 淡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