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東陽編輯/張廣凱)
相隔十年多,屈臣氏上市計劃終於有了新消息。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報導,長江和記實業正計劃推動旗下屈臣氏集團在香港與英國兩地上市,預計最高融資規模達20億美元。多家媒體報導顯示,上市準備工作已在推進,最快將於明年上半年啟動。
這已是屈臣氏繼2014年首次披露計劃、2024年明確意向後的第三次IPO嘗試。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屈臣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價值釋放與轉型豪賭
有分析認為,長江和記此時推動屈臣氏上市並非偶然。
从资本市场环境看,2025年以来香港IPO市场显著回暖,前10个月新股融资总额已达216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逾两倍。包括珀莱雅、丸美、自然堂等国内美妆公司也正在寻求在港交所上市的可能性,这一积极窗口期为屈臣氏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這與屈臣氏2014年前後首次披露上市計劃時的市場環境大有不同。
2013年底,屈臣氏首次披露上市計劃,計劃香港、倫敦兩地上市募資最多780億港幣(按當時匯率計算約617.90億元),當時屈臣氏的估值超3000億港幣(按當時匯率計算約2376.55億元)。 2014年2月,李嘉誠曾在長江和記業績說明會上明確,屈臣氏會在兩地上市,其中一個肯定是香港。
不過,屈臣氏的首次上市計劃很快便被擱置,據稱,原因是港股市場表現不佳且上市退潮、輿論風波等情況。 2014年,長江和記將屈臣氏24.95%的股權以440億港元(按當時匯率計算約348.56億元)出售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
從集團戰略角度,推動屈臣氏單獨上市有望釋放被低估的資產價值。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目前市場對長和未上市業務的隱含估值幾乎為零,屈臣氏獨立上市將幫助集團實現價值重估。
就屈臣氏而言,上市融資將為戰略轉型注入急需資金,同時通過股權激勵吸引和留住人才。
作為全球門市數量最多的健康及美容零售商,屈臣氏在31個市場擁有17,000家門店(旗下品牌包括健康及美容專賣店屈臣氏、百佳超市、豐澤、以及葡萄酒專賣店Watson’s Wine等),每年服務超過60億人次的顧客。
![]()
圖為屈臣氏旗下品牌
2025年上半年屈臣氏全球收益總額同比增長8%至988.4億港元,顯示出一定的複蘇跡象。然而,細看各市場表現卻是冰火兩重天。
歐洲市場成為集團的增長引擎,2025年上半年營收達607.01億港元,同比增長10%;東歐地區店鋪數量同比增長8%,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亞洲市場(除中國外)同樣表現不俗,營收達204.93億港元,同比增長12%,店鋪數量同比增長7%。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屈臣氏中國市場持續承壓。今年上半年收益同比下跌3%至66.66億港元,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暴跌53%。 2024年,屈臣氏中國收益同比下滑18%,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大幅下降55%。
從更長時間維度看,屈臣氏中國已連續六年業績下滑,收益總額近乎腰斬,盈利能力持續走弱。
昔日風光無限,今朝挑戰重重
屈臣氏在中國市場也曾一度風光無限。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開出了大陸首店,通過1V1個性化專業諮詢服務、分髮美妝知識手冊等差異化運營模式,精準切入當時的市場藍海。它成功抓住18-35歲女性消費者,不僅建立起品牌先發優勢,更培育了中國內地消費者的美妝意識。
2009年開始,屈臣氏在全國開始快速的擴張,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量開始持續高速增長。 2014年,屈臣氏的門店數達到了1700家,建立起了廣泛的線下網絡。
海通證券分析師將中國化妝品零售渠道劃成了四個階段:2004年前的百貨時代;2011年前的KA/CS(Key Account/Cosmetic Shop;大型賣場/化妝品專營店或連鎖門店);2011-2017年傳統電商渠道;2018年以來的社媒電商時代。
屈臣氏是當時最為強勁的KA/CS渠道。有媒體報導稱,在那個渠道相對單一的年代,屈臣氏有著強大的渠道控制力,能否進入屈臣氏,幾乎關係到一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存亡。
“我的美麗日記”、“森田藥妝”等品牌通過屈臣氏進入中國市場都取得過不錯的成績:前者頭三年在屈臣氏獨家銷售,曾創下年銷售額超過3億元的成績;後者為屈臣氏專門研發了獨家“天絲麵膜”系列,月回款最高達千萬元。
屈臣氏對品牌方擁有極強的議價能力。有媒體報導稱,入駐屈臣氏貨架,品牌方需要支付包括條碼費、上架費、堆頭費在內的多種費用,這種“甲方市場”地位為屈臣氏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自有品牌戰略是屈臣氏的另一利潤引擎。通過獨家代理和開發自有商品,屈臣氏創造了差異化競爭優勢。到2015年前後,其自有品牌產品貢獻了相當可觀的銷售額和利潤,毛利率遠高於代理品牌。
屈臣氏還建立了完善的會員體系,通過積分累積和會員專屬活動,培養消費者的忠誠度和重複購買習慣。有消費者向觀察者網表示,擁有屈臣氏的會員卡一度是非常“洋氣”的象徵,因為當時成為屈臣氏的會員還有一定門檻,經常是一張卡親戚朋友一起用。
不過,屈臣氏的高光時刻停留在了2015年。
當年屈臣氏中國銷售額達217.13億港元,EBITDA增長14%。但此後業績急轉直下:2016年營收首次負增長,同店銷售下降10.1%;2021年達到4134家門店的歷史高峰後便開始逐年關店,今年上半年再關閉145家門店。
線上渠道的崛起是屈臣氏首當其衝的挑戰,極大地分流了其線下客源。在電商品牌化的過程中,品牌DTC又進一步削弱了屈臣氏作為中間環節的價值。
有媒體曾報導,露華濃、卡尼爾、美即等品牌已經相繼退出屈臣氏,目前屈臣氏內現存的品牌顯得有些匱乏。還有一些品牌方向媒體透露,新品牌入駐屈臣氏現在很難再賺錢。
另一面,以HARMAY話梅、THE COLORIST调色师为代表的新型美妆集合店,凭借更时尚新锐的美妆品牌、独特的网红打卡设计和沉浸式场景体验,迅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对屈臣氏的传统模式形成强烈冲击。
![]()
新型美妝集合店調色師
在80後、90後記憶中,屈臣氏曾是美妝零售的代名詞,但如今在年輕消費者心中逐漸失去吸引力。
全球挑戰與本土突圍
雖說屈臣氏如今仍背著“全球最大美妝零售商”的行業美稱,但電商、DTC渠道的崛起和新型美妝店業態的衝擊並不止於中國市場。
在國際市場,獨立站成為品牌新選擇,Hailey Bieber創立的rhode等品牌由此壯大;歐洲也出現類似國內新型集合店的normal,以低價、多元選擇和新穎裝潢風靡年輕一代。
在中國市場,屈臣氏已經展開了一系列轉型的努力。
面對主力客群流失,屈臣氏圍繞男士、兒童、大健康三大品類打造新消費場景:在廣州、上海推出“型男裝備補給站”;設立兒童嚴選專區,提供超250款產品;在多地建立大健康體驗中心,配備專業顧問。
![]()
屈臣氏店舖內部
推進O+O(線下及線上)戰略也成為屈臣氏轉型的核心。屈臣氏大力整合線下體驗與線上服務,通過小程序、直播、社群營銷等數字化工具,試圖打造全渠道購物體驗。
O+O戰略也進一步影響屈臣氏的門店調整。 2025年,屈臣氏計劃進一步將門店延伸至消費者15分鐘可達的社區場景,在一、二線城市探索社區店模式,融合即時零售與實體零售,同時關閉業績不佳的門店。
此外,下沉市場成為屈臣氏的另一突破口。今年計劃新開500家門店中,近半數位於低線城市,新進入100個縣級市場。
從資本角度看,成功上市將為屈臣氏轉型提供必要資源。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屈臣氏上市計劃有助釋放其真實價值,並給予長和“增持”評級。
然而,投資者對屈臣氏的增長前景仍存疑慮。 “老牌零售商”標籤難以契合資本市場的增長預期,屈臣氏能否將品牌認知度轉化為市場份額,仍是未知數。
屈臣氏的轉型之路剛剛開始。在資本市場,投資者將密切關注其上市後的戰略佈局;在消費市場,屈臣氏需要證明自己能夠重新贏得年輕消費者的心。
對於美妝零售行業而言,屈臣氏的資本故事才剛剛翻開新的一頁。